詹 偉 沈顯良 劉 娟
廣豐精神病醫院,江西省上饒市 334600
精神分裂癥是我國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認知、思維、情感和行為障礙,患者難以完全康復,容易反復發作。藥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的幻覺妄想、興奮躁動等陽性癥狀效果顯著,但對恢復陰性癥狀的改善作用有限[1]。康復期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相對于急性期有顯著好轉和改善,自我的認知能力有所恢復,感知能力也有所改善。但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患者的認知、情感、社會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仍在退化[2]。因此,如何改善患者恢復期的認知、情感、社會功能,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的重點。本文就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聯合自我精神分析治療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效果進行觀察,以期為臨床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的治療與干預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處于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40例。研究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6.34±6.51)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43±1.81)歲,初中學歷16例,高中學歷10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4例。參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6.85±6.7)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58±1.73)歲,初中學歷15例,高中學歷11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納入標準:(1)年齡20~60歲;(2)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明確診斷為精神分裂癥;(3)病情恢復期,溝通交流能力良好,依從好;(4)初中及以上學歷。 排除標準:(1)3個月內接受過改良電休克療法或者系統心理治療者;(2)伴發精神發育遲滯者;(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4)有酗酒或濫用藥物者;(5)rTMS治療禁忌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藥物治療及護理方案不變。參照組給予rTMS治療,治療時患者取舒適坐位,雙手自然放置于治療椅扶手上,保持安靜;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線圈定位頭部左側手運動區,刺激強度從30%逐漸上調至拇指微動,然后逐漸下調至30%,如此反復連續刺激10次,以測定患者運動閾值。確定運動閾值后,選擇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區為刺激區,設置刺激強度為90%運動閾值,刺激頻率為10Hz,5s/序列,30序列/次,1次/d,5次/周,連續治療4周。研究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給予自我精神分析干預。由專業的分析師根據患者情況,制定一對一晤談,2次/周,連續進行4周。具體內容如下。(1)心理活動探索:①充分尊重患者,認真傾聽患者陳述,不反對患者觀點;②引導患者簡述童年時期具體情況及現存人際關系;③引導患者探討自身心理活動,包括精神情況、社會關系、人際關系;④根據患者陳述,分析復雜行為背后的意義及因素。(2)識別防御機制:①引導患者表述當前自我感受的疾病癥狀表現、生活中的障礙;②結合患者語言、態度、姿勢分析患者癥狀背后隱藏的潛意識根源;③鼓勵患者重建人際關系。(3)識別移情和反移情:①感受患者的負性情緒,接納、包容、共情,提供情感可及性;②引導患者思考現在癥狀與過往經歷的聯系,發掘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聯。(4)指導解釋:①針對患者交談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心理狀態,用提問或暗示的方法進行正確引導及解釋,讓患者自行領悟;②鼓勵患者表達對疾病的認知及對治療的態度,隨后做出指點解釋,達到情感上的吸收與轉變。(5)工作修通:對患者自我分析干預過程中,需根據患者對病情的了解,行為、態度及心理困難的改變,動態調整方式方法,做好引導督促;鼓勵患者重復訓練,逐步改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精神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3](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分、中文版人際反應指針量表[4](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評分及社交回避、苦惱量表[5](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評分。PANSS評分:包含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及一般精神病理情況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7級評分,總分30~21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精神癥狀越嚴重。IRI-C評分:從觀點取替、幻想力、同情關懷、身心憂患4個維度共22個條目進行評價,每項采用5點計分,總分0~88分,分數越高,共情能力越好。SADS評分:從社交回避、社交苦惱2個維度各14個條目進行評價,每個條目“是”得1分,“否”得0分,總分0~28分,分數越高社交回避及苦惱越嚴重。

2.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ANSS各項及總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PANSS各項及總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ANS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IRI-C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IRI-C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參照組觀點取替、同情關懷、身心憂患及總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幻想力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研究組觀點取替、同情關懷、身心憂患及總分高于同期參照組(P<0.05),幻想力評分與同期參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IRI-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SA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社交回避、社交苦惱及總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參照組社交回避、社交苦惱及總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社交回避、社交苦惱及總分均低于治療前及同期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SADS評分比較分)
rTMS是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連續可調的重復刺激經顱磁刺激,在精神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效果顯著。rTMS 作用機制為通過外部刺激來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性,并產生持續的神經效應,從而改善精神疾病癥狀[6]。rTMS對改善精神分裂癥各癥狀群的效果,已經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倪花等[7]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抗rTMS治療能改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但對患者社會功能改善作用不明顯。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給予了rTMS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陽性與陰性癥狀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兩組治療后的PANS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rTMS對改善患者精神癥狀效果顯著。因為rTMS能增加神經元局部興奮性和誘導皮質網絡短時功能重組,從而改善患者精神癥狀[8]。本研究中參照組患者治療后IRI-C中幻想力評分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說明rTMS對患者幻想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機制還有待探究。本研究中參照組患者治療后IRI-C其他維度評分及總分、SADS各項評分均無明顯改善,說明rTMS對患者的共情能力及社會功能無改善作用。
精神分析學認為,潛意識主導著人類的精神活動,心理或人格障礙實質是潛意識沖突的表現[9]。自我精神分析治療機制是通過言語交流,去探索患者內心情感和外在行為的聯系,將患者過去體驗與現在的癥狀聯系起來進行理解,從而改變患者目前的行為模式,進而達到治療目標[10]。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給予了自我精神分析治療,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IRI-C、SAD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得到顯著的改善,說明自我精神分析治療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提升其共情能力,改善社交回避及苦惱情況的效應顯著。而良好的共情能力和社會功能能降低患者的復發率,促進患者更好地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自我精神分析充分讓患者進行自我剖析,了解語言、態度、姿勢分析患者癥狀背后隱藏的潛意識根源,通過分析師的暗示和引導,讓患者自行領悟了問題的根源及正確對待的方法,使得患者從內源性改變自身的行為[11]。這也是自我精神分析能提升患者的共情能力,改善社交回避及苦惱情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