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謀 楊 智 楊 凱
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yī)院,湖南省長沙市 41000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屬于臨床上常見消化內科疾病,據相關報告顯示:我國的成年人FD發(fā)生率可達19.8%~23.5%,可占整個消化內科病例的30%~40%,而且因為飲食習慣反復改變、規(guī)律性較差、刺激性食物過量食用等因素,FD在臨床上的發(fā)生率還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FD的臨床癥狀一般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反復性的上腹隱痛/不適、腹脹、噯氣等,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FD存在一定進展,因此臨床一般建議及時治療[1]。目前醫(yī)學界對于FD的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其發(fā)生機制尚未給出統(tǒng)一闡述,近些年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FD患者與其胃腸功能降低、腸道平滑肌動力減弱存在關聯(lián),尤其是胃排空率。因此現(xiàn)代醫(yī)學對FD的治療多采用促胃腸動力恢復為核心的治療方案,一般為生活(飲食)干預+促胃腸動力治療,藥物多選用緩瀉劑、促胃腸動力藥,膳食干預則多要求患者飲食均衡,多食容易消化的食物,生活干預一般要求患者加強運動等[2]。針對成年FD患者一般是實施莫沙必利單藥治療,其屬于選擇性5-羥色胺4受體激動劑,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促胃腸動力藥物之一,可通過激活乙酰膽堿釋放而促進胃腸工作,以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與慢性便秘問題。但是FD患者的腸道功能顯著減弱,采用莫沙必利治療易復發(fā),因此輔以其他方案十分必要。酪酸梭菌是一種混合益生菌組合藥物,其具有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作用。有文獻認為胃腸功能、腸道平滑肌功能減弱與腸道菌群存在關聯(lián),因此酪酸梭菌治療FD可能具有價值。本文旨在分析莫沙必利+酪酸梭菌治療對FD患者胃腸動力、腸道功能的改善效能,以為其在臨床的應用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FD患者,對其進行編號,依據編號的奇偶性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患者女45例,男55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6.31±10.88)歲;病程6~26個月,平均病程(12.26±3.13)個月;體質量指數(shù)(BMI)17~25kg/m2;平均BMI(22.14±2.63)kg/m2;對照組女46例,男54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45.81±10.46)歲;病程4~29個月,平均病程(12.28±3.14)個月,BMI 17~26kg/m2,平均BMI(22.09±2.75)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2)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規(guī)范診治—中國消化不良診治指南解讀(二)》中的Ⅲ類標準;(3)患者年齡≥18周歲,已成年;(4)經無痛胃鏡檢查患者的胃腸道未見糜爛、穿孔、潰瘍等情況。排除標準:(1)合并認知功能損傷、精神障礙類疾病;(2)嚴重感染者、伴有其他置管支持治療措施如維持性透析等;(3)妊娠期婦女;(4)患者有剖腹產手術史。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莫沙必利片(生產廠商: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9990317,規(guī)格:5mg)治療,5mg/次,3次/d,餐前口服,持續(xù)給藥60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酪酸梭菌片(生產廠商:青島東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S20040083,規(guī)格:350mg)治療,350mg/次,3次/d,持續(xù)治療60d。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參考《中國功能性消化不良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簡介》中的效果判定標準:治愈:患者上腹部燒灼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餐后無飽脹感,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自述無任何不適;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不會對生活、工作產生影響;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輕度影響工作和生活舒適性;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趨勢,或者病情持續(xù)加重。治療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胃腸功能:于治療前后在空腹無菌狀態(tài)下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ml,分離血清后,使用酶標儀(Varioskan LUX,賽默飛世耳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胃蛋白酶原Ⅰ(PGⅠ)、生長抑素(SS)、膽囊收縮素(CCK)、胃動素水平變化。
1.3.3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腸道指標:包含腸道動力與感覺指標,即直腸靜息壓、約括肌最大縮窄壓、肛門約括肌壓、最大耐受量、直腸最低敏感度、直腸順應性。采用本院的瑞典CTD-SYNECTICS高分辨胃腸功能消化檢測儀測定。
1.3.4 比較兩組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口干、腹瀉、頭痛頭暈、血糖異常、肝腎異常。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43<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胃動素、PGⅠ、SS、CCK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GⅠ、SS、CCK均降低,胃動素均升高,且觀察組PGⅠ、SS、CCK低于對照組,胃動素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指標及感覺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腸道動力與感覺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直腸靜息壓、約括肌最大縮窄壓、肛門約括肌壓無顯著差異(P>0.05),而最大耐受量、直腸最低敏感度、直腸順應性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指標比較
2.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 在給藥過程中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趨近,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0.072,P=0.788>0.05),見表4。

表4 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比較[n(%)]
臨床上的FD發(fā)生率極高,而且其可在各年齡階段發(fā)病,目前隨著我國居民生活壓力持續(xù)增加,飲食結構變化速度過快等諸多因素影響,FD的發(fā)生率在臨床上呈現(xiàn)持續(xù)升高趨勢。因為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疾病,而FD的癥狀與之相重疊,其在早期具有欺騙性,且整體表現(xiàn)復雜,導致大多數(shù)患者在早期對其重視程度較低。隨著FD的發(fā)展,其癥狀逐漸加重,不但會影響患者自身生理、營養(yǎng)狀態(tài),還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產生嚴重影響,及時有效治療對于FD患者具有重要價值。目前臨床上一般認為對其治療應當糾正患者的胃腸運動功能及胃底對食物容受性舒張功能降低的情況予以改善[3]。
莫沙必利是臨床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常見胃腸動力不足所致疾病的經典藥物,其可作用于胃腸道膽堿能中間神經元、肌間神經叢5-HT受體,從而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乙酰膽堿可刺激腸道平滑肌,誘導腸道平滑肌呈興奮狀態(tài),以增加其收縮幅度、張力及蠕動,可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噯氣、腹脹、消化不良癥狀。酪酸梭菌是一種益生菌制劑,可以直接補充腸道益生菌群,可增加益生菌群落的水平,增加腸道氧氣消耗,以抑制腐敗菌的繁殖,為厭氧有益菌提供繁殖環(huán)境。益生菌治療有助于促進胃腸道維持微生態(tài)平衡,益生菌自身能夠有效抑制有害菌落在胃內定植、生長,具有一定的拮抗效能。同時益生菌對于腸道循環(huán)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促進腸胃激素分泌,尤其是胃泌素與胃動素[4]。胃泌素等可刺激胃壁細胞產生胃酸,增加胃部對食物的消化能力,而胃動素的增加可刺激腸胃蠕動,避免食物淤滯的情況。目前醫(yī)學界認為胃腸激素紊亂是FD進展的重要關聯(lián)因素,益生菌可改善胃腸激素紊亂,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腸道蠕動。而腸道循環(huán)以及益生菌群落的恢復,可提升腸道小腸緊張性,有助于改善胃腸平滑肌的張力,刺激消化液分泌,提升腸道蠕動效率。胃腸激素的改善,可促進腸管平滑肌的自主運動能力,從而改善小腸運動功能。腸道蠕動能力增加,可避免胃腸食物的積蓄情況,繼而顯著降低患者的不適癥狀,改善其餐后飽腹感過于強烈等情況[5]。本文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胃腸功能及腸道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考慮莫沙必利聯(lián)合酪酸梭菌方案可從兩個機制改善患者的腸道不良狀態(tài),外部刺激腸道,激發(fā)其的蠕動,內部抑制有害菌群在腸道的水平,促進腸道微生物群落恢復正常,減少有害菌落對于腸壁、神經的影響,以促進腸道神經對平滑肌的引導,促使其的功能恢復[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藥物不良發(fā)生率相近,考慮是由莫沙必利所致,而益生菌屬于人體腸道本身微生物,正確的應用一般不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中實施酪酸梭菌聯(lián)合莫沙必利方案效果理想,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同時促進腸道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具有重要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