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亮
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湖南省長沙市 410004
結直腸癌的發病相對其他疾病癥狀而言隱匿性更高,患者早期癥狀并不顯著,所以大部分的患者疾病確診后已處于中晚期階段[1]。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治療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治愈概率相對更低,患者的死亡率更高[2-3]。目前臨床針對于該類型的患者,一般采用化療和化療聯合靶向治療的方式治療。因此,本文探討卡培他濱和雷替曲塞分別聯合貝伐珠單抗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療效及安全性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4月—2022年3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48例作為探討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4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52.69±3.69)歲;TNM分期:Ⅲ期18例,Ⅳ期6例;結腸癌8例,直腸癌16例;肝轉移3例、腎上腺轉移6例、肺轉移3例、淋巴轉移4例以及骨轉移2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50~74歲,平均年齡(52.18±3.34)歲;TNM分期:Ⅲ期17例,Ⅳ期7例;結腸癌9例,直腸癌15例;肝轉移4例、腎上腺轉移7例、肺轉移2例、淋巴轉移3例以及骨轉移2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1)根據所存在的癥狀進行判定,符合結直腸癌的相關診斷標準者;(2)研究開展前使用書面文書形式告知了患者研究工作具體的內容,并得到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加入本次研究;(3)精神狀態正常;(4)預期生存期>8周。
1.2.2 排除標準:(1)研究期間提出不再接受相應治療的患者;(2)出現代謝性異常相關疾病癥狀者;(3)治療過程中態度差且拒不配合的患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貝伐珠單抗靜脈滴注治療,第1天治療劑量為7.5mg/kg,加入0.9%氯化鈉溶液,使用劑量為100ml完成靜脈滴注治療;首次實施靜脈滴注的時間應該控制在90min左右,若患者耐受性非常理想,則可以在下一次實施該項治療時將滴注的時間控制在60min左右。對照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卡倍他濱口服治療,每天服用1 000mg/m2,分為2次服用,持續治療14d。觀察組患者則在上述的治療基礎上增加雷替曲塞靜脈滴注治療,劑量為3mg/m2,靜脈滴注的時間應該控制在15min之內,在患者接受貝伐珠單抗治療的第2天實施。1個療程為3周,直至持續到病情出現進展。在實施化療的過程中需要為患者實施常規的預防嘔吐的處理干預。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癌細胞惡性生物行為:使用熒光定量PCR法對患者病灶組織中增殖、侵襲、凋亡基因的情況進行分析,指標包括膠原三股螺旋重疊蛋白1(CTHRC1)、成蛋白樣三型蛋白(FMNL3)以及存活蛋白。(2)比較兩組生存質量:采用Karnofsky功能狀態(KPS)評分量表以及美國東部腫瘤協會組體力狀況評分(ZPS)量表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評估工作,前者主要是對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進行了評價,分數值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后者主要是針對于患者所存在的癥狀以及體力等情況進行對應的評估,總分值為5分,分數越低,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越高。(3)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按照實體瘤治療療效所規定的判斷標準,將患者療效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緩解,且維持該狀況的時間超過4周,為完全緩解(CR);患者病灶組織相對于治療前縮小超過30%,且維持該狀況的時間超過4周,為局部緩解(PR);患者的病灶組織相對治療前縮小30%及以下,或病灶增長的程度未高于20%,為穩定(SD);當患者的病灶組織最大直徑較治療前增大超過20%,絕對值增加的程度達到并超過5mm或者患者體內出現了新的病灶組織,為進展(PD)。近期有效=CR+PR。(4)比較兩組免疫功能水平:包括CD3+、CD4+、CD8+以及CD4+/CD8+,于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清晨處于空腹的狀態下采集2ml靜脈血,使用DETA-K2進行抗凝,在實施該項檢查前需要采集患者的抗凝血100μl,加入對應的熒光標記體,混合均勻之后,使用自動溶血儀器進行溶血操作,并維持5min,之后再進行相應的檢測工作。(5)比較兩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貧血以及腹瀉。

2.1 兩組患者癌細胞惡性生物行為與生存質量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而ZP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各項癌細胞惡性生物行為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癌細胞惡性生物行為與生存質量對比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的近期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4.148,P=0.041<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免疫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對比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患者惡心嘔吐與口腔
黏膜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其余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貝伐珠單抗是重組、人源化的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一種單克隆抗體,該藥物所產生的治療成效主要是通過對VEGF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4],從而使得腫瘤部位的血液供應被阻斷,讓腫瘤細胞在體內的生長和擴散過程得到抑制,從而實現對腫瘤患者的疾病治療[5]。卡倍他濱的藥物成分在肝臟中羧酸酯酶的催化作用下能夠形成5’脫氧-5-氟尿嘧啶,從而產生相應的效果,且5’脫氧-5-氟尿嘧啶能夠被肝臟和惡性腫瘤組織中所含有的胞嘧啶脫氨酶的作用下完成更進一步的催化轉變,最終產生具有較為顯著的抗腫瘤效果的5-氟尿嘧啶,臨床上對5-氟尿嘧啶所開展的持續性靜脈滴注治療過程中顯示,該藥物具有非常強大的消滅腫瘤細胞的作用。雷替曲塞一種新型化療藥物,相較于5-氟尿嘧啶而言,雷替曲塞能夠對胸腺苷酸合成酶產生直接且具有特異性的抑制劑。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而在治療的過程中惡心嘔吐與口腔黏膜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使用雷替曲塞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可獲得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具有更高的臨床治療安全性。本文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各項免疫功能指標及生存質量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并且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使用雷替曲塞聯合貝伐珠單抗治療,能夠讓患者獲得的成效與理想狀態更為貼近,且效果優于卡倍他濱聯合貝伐珠單抗,同時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