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傘傘 王倩倩
摘 要:對貧困問題的關注伴隨著馬克思哲學的始終,馬克思貧困理論是建立在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黑格爾及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批判和超越基礎之上的。物質利益問題引發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探源,無產階級的生存困境促使馬克思不斷追問何以如此。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勞動的異化與隨之而來的強制性分工及私有制的產生、資本的增殖性和擴張性更是加劇了無產階級的貧困。無產階級只有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破除現有的生產關系,復歸非異化的勞動,人的自由和解放才能徹底完成,貧困問題才能得到真正解決。
關鍵詞:貧困;異化勞動;資本;分工
中圖分類號:A811.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5450(2023)03-0070-06
貧困與反貧困作為歷史性難題,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共同富裕作為共產主義的表征是馬克思立足社會現實,因洞察到無產階級的生存困境而力求徹底解決和改變現狀所設定的終極理想目標。對貧困問題的破解貫穿馬克思哲學的始終,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當下,深入透視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是對當下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理論回應,有助于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而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引。
一、馬克思貧困理論溯源
馬克思貧困理論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所衍生出來的尖銳的兩大階級之間矛盾的審慎反思,也正是對貧困問題的關注這一直接動因,促使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從理論開始轉向現實;也正是出于對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求,馬克思批判并超越了以往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對貧困問題的片面把握,真正捕捉和觸及了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貧困的真正根源,實現了對貧困問題的本質性批判,并開始探索無產階級的自由解放之路。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對貧困問題的揭露使貧困現象的發生以一種相對合理化的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實際上仍是在為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服務。國民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作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引路人,其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對貧困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證。他認為,勞動者的收入也即工資主要靠出賣勞動力獲得,土地擁有者靠地租來獲取財富,資本家因其掌握著資本而獲取一定的利潤,這就是生產過程中財富的分配方式。勞動者享有全部的勞動產品只有在原始狀態才可能,“一經有了土地私有,資本積蓄,就宣告終結了”[1]50。但在實際生產中,勞動者希望得到較高的工資,雇主卻極力想要降低工資,雖然二者都試圖獲取自身的利益,但終因勞動者在博弈過程中的劣勢而告終,勞動者的工資并未能如愿提升,而是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這也導致了勞動者的貧困。同時,亞當·斯密認為,貧困的出現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密不可分。國家財富的增長意味著勞動報酬的豐厚,勞動者生活的貧苦也就意味著社會的退步,勞動者的工資取決于社會財富的增長。因此,在亞當·斯密看來,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在于社會財富的增加,只有社會不斷地處于上升的趨勢,勞動者的工資、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和改善。但是,他又訴諸自由的市場經濟來分配社會財富,認為只有依靠絕對自由的市場經濟才能超越政策和職業的限制進而實現勞動產品的合理分配。其次,亞當·斯密又借助道德來消解貧困。他認為,處于社會關系之中的人在相互聯系中會生發出道德,而當他們看到窮人就會感同身受并希望幫助他們脫離當下的貧困狀態。亞當·斯密固然將“富國裕民”視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對貧困問題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卻忽視了完全依靠市場經濟所造成的分配不公。那種試圖通過道德手段來解決貧困問題的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其所說的道德是一種底線道德,不能依靠強制力迫使其行使道德,這就無法真正實現對貧困的消解。
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作為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理論奠基人,將貧困問題上升到哲學層面,實現了對貧困問題的哲學反思。黑格爾意識到解決貧困問題已然成為“推動現代社會并使它感到苦惱的一個重要問題”[2]278-279,他力求以思辨哲學的方式來實現政治經濟學家想要完成而未完成的貧困問題?!斗ㄕ軐W原理》一書關于市民社會的理論涉及黑格爾對貧困現象的分析,黑格爾運用普遍性和特殊性這對哲學范式來表征市民社會的矛盾。市民社會是黑格爾倫理概念客觀化的一個環節,也是包含著普遍性和特殊性于自身的相互需要的體系。在勞動的抽象化過程中出現了分工,“技能和手段的這種抽象化使人們之間在滿足其他需要上的依賴性和相互關系得以完成,并使之成為一種完全必然性”[2]239。在滿足個人特殊需要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資本和技能的制約,但技能本身又受到資本和偶然因素的制約。由于個人不平等的稟賦和體質上的差異,加之偶然性因素的制約,就造成了財富和技能的不平等,貧困便由此產生。隨著差異的不斷擴大,富有和貧困這兩個階級的矛盾就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癥結所在。在此,與實證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家不同,黑格爾所關注的財富分配不均所造成的兩大階級產生的喪失正義的“賤民精神”,使得他們喪失了通往“國家”的路徑。對于貧困問題的解決,黑格爾否認了富人的直接救濟,因為這讓勞動者不用勞動就可以獲得生活資料,違背了市民社會的原則,損害了其獨立自尊的感情。黑格爾認為,解決貧困問題需要依靠一種普遍的外在形式——司法、警察和同業公會。司法體系雖然以法的形式保證了人的私有財產,但無法解決貧困問題;警察通過公共財產資金來維持貧困者的生活水平,也是違背市民社會基本原則的;給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又會造成生產的過剩;通過殖民對本國來講亦是無益的。黑格爾否認了通過警察解決貧困的路徑,于是寄希望于同業公會。同業公會讓貧困者能夠發揮個人的技能,維護了其自尊,在這里其價值得到了承認。但黑格爾所謂的司法、市民社會與同業公會都是理念和精神的外化形式,其所指的貧困也是精神上的貧困。因此,黑格爾對貧困問題的解決只是流于外在,對現實的貧困并未觸及,本質上來講這種精神性的貧困就是一種非批判的貧困觀,“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種邏輯學補充和同謀”[3]41。黑格爾通過思辨哲學的方式對貧困問題所作出的診斷“僅僅停留在辯證法各個范疇環節的邏輯運演和倫理籌劃”[4],終難化解貧困。
無產階級的貧困也引發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關注,他們批判現代的社會是“真正的黑白顛倒的世界的寫照”[5]275,窮人要對富人寬容,這就加劇了社會的分裂。空想社會主義者們認為造成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是私有制的產生,私有制“是各國的一切階級之間的紛爭的永久根源”[6]146。針對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態,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紛紛提出要推翻現存社會制度,構建一個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的公有制社會??梢哉f,空想社會主義者窺探到了當時社會制度所造成的工人的被奴役和貧困情況,他們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自身所構建的理想國,但因歷史局限性,他們并未能夠探尋到社會貧困現象。因此,他們的理想國家在實踐過程中最終都沒能持續下去,對貧困的解決也告以失敗??障肷鐣髁x者的理想雖未能如愿,但他們對資本主義這個罪魁禍首的批判及其對未來理想社會的探索,為馬克思提供了理論來源。
無論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實證主義的批判,還是黑格爾建立在哲學思辨基礎上對貧困問題的探索,抑或是空想社會主義制度更為激烈的推翻現有制度的嘗試,都未能真正觸及資本主義社會貧困問題的本質。馬克思在吸取他們的理論精髓之后,立足于社會現實,將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揭露得更為徹底,從最初對貧困的感性認知到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高度,馬克思實現了“經濟學—哲學”的雙重革命,這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黑格爾辯證范式及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和超越,實現了對貧困問題的真正溯本追源,為貧困問題的消解找尋到了現實可行的路徑。
二、馬克思破解貧困問題的理論脈絡
真正促使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關注,是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的物質利益難題。林木盜竊法案的荒謬與摩澤爾河沿岸地區農民的貧困等,讓青年馬克思意識到黑格爾那種寄希望于絕對精神的形而上話語無法破解貧困之謎,進而開始探尋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徑。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馬克思為窮人因撿枯枝取暖而被控告的所謂“盜竊罪”給予了堅定的回擊,他用蛇皮與蛇的關系來對比枯枝與樹的關系,揭露了富有者將其視為己有的特權行為,在這場違背倫理道德的案件中,“獲得勝利的是被奉為神明的林木,人卻成為犧牲品遭到了失敗”[7]243。面對富人對窮人瘋狂的趨利行為,馬克思希望能夠用一種普遍的習慣法去替代富人的特權法,以此來維護底層群眾的利益。物質利益所造成的貧富分化與等級的劃分,讓整個社會被物質利益的私人占有所充斥。因為國家對私人利益的維護,國家理性立法與私人利益之間的危機涌現,唯有廢除私人利益和等級制度,國家立法才能真正體現正義和合理性。
《摩澤爾記者的辯護》是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摩澤爾河沿岸的農民將自身貧困問題的解決寄希望于政府,但行政當局通過各種途徑肆意掩飾貧困現象,他們對《萊茵報》記者進行詰問責難,對“自由報刊”加以書報檢查,冷漠打壓讓農民的期望變成絕望,以致無人敢于報道和干涉此事。馬克思面對各種施壓,通過深入調查發現真正的問題在于統治者對貧困問題的否認和忽視,正是其官僚本質造成了農民的貧困,“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貧困狀況同時也是管理工作的貧困狀況”[7]376。但是,政府官員否認貧困與管理工作的關系,他們認為貧困的解決要靠指導農民進行自救或者限制和放棄一些權利,而且貧困這個“不治之癥”只能緩解不能根治。運用國家理性來解決貧困問題,讓馬克思意識到黑格爾思辨哲學面對現實的無力感和局限性,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無法得到調和。用國家理性來解決現實貧困的幻想破滅了,這種寄希望于國家和法的抽象思想遭到了馬克思的批判,他認為這種虛假的方式毫無意義,“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8]591,真正的根源在于物質生活關系。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關注開始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維度,這是對貧困問題從現實層面更為深刻的理解。
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的悲慘境遇及恩格斯對工人情況的深入調查,讓馬克思更加堅定了要為無產者發聲并撕破這個社會的遮羞布。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為我們描述了工人的貧困狀態,工人只有通過過度勞動才能維持其基本生存需求。勞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感性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被異化了,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是感到快樂而是感到極度痛苦,“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9]159。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卻越貧窮,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全部占有。勞動產品和勞動者的分離及私有財產的出現生成了貧困,“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9]158,而這一切都歸因于勞動的異化。勞動的異化所帶來的人的本質異化,讓人在精神上也處于貧困狀態。馬克思進而提出恢復人的本質、回歸非異化的勞動只能通過揚棄私有財產、揚棄異化勞動來實現,而這個歷史之謎的解決即是共產主義。
在《資本論》這一集中體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思想的著作中,他為我們揭示了資本帶來的無產階級貧困的秘密所在。貧困之所以產生,源于雇傭勞動,而這一切最初都是因為圈地運動所帶來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沒有了土地的勞動者只能被迫在市場上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來獲得生存,而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支付工人的勞動,貌似工資是工人的全部勞動所得,但實際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遠不止這些,工資實際上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秘密。“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盵10]306資本家為了獲得高額利潤,強迫勞動者不停地長時間勞動,高強度的工作卻只給予維持生存的工資。資本家只關注資本的增殖,只關注工人能否創造價值,為了節約成本甚至不惜雇用童工。資本家眼中除了金錢別無其他,工人的工作環境、居住環境等絕不是他們考慮的內容,而這就造成了勞動者長期的積貧積弱。工人不僅忍受著物質上的缺乏,微薄的工資相較于高昂的物價,讓貧困在資本主義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再加上伴隨物質貧困而來的精神貧困,可以說,工人的身心都處于極度的痛苦之中,而這種痛苦完全被資本家所忽視。馬克思意識到工人的貧困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無法消解的,這種貧困無論處于社會的哪個階段都將會持續,資本的逐利性與商品拜物教注定了貧富分化的嚴重性,這只能訴諸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
三、馬克思破解貧困問題的實踐路徑
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貧困呈現出一種悖論性貧困,而想要破除資本邏輯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就必須探尋到一種新的力量來超越和駕馭資本,從而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普遍的理性。而這一切在馬克思看來,都只能依靠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到來。
對貧困問題的破解是蘊含在馬克思人類解放的實現之中的,對貧困問題的解決是實現人類解放的前提和基礎。貧困的破解首先體現在異化勞動的消除和勞動的解放。勞動作為人與自然相互聯結的中介,促成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形成,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得到確證,人的勞動成果本應屬于勞動者個人所有,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并非如此,勞動成為屬他的勞動。因此,人的解放必須要復歸非異化的勞動,讓勞動成為真正人的勞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盵9]185通過揚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勞動者才能真正占有勞動產品,但馬克思同時認為,“自我異化的揚棄和自我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9]182。自我異化的揚棄必須要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解決,生產力的發展是勞動解放的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思想更為成熟,他不再糾結異化勞動所導致的私有財產的產生,而是更加向前一步,認為是分工導致了私有制的發生,這里的分工指的是強制性的分工。其實,分工作為一種活動就是異化勞動本身,而作為一種結果就是產生了私有財產。這也就意味著消滅私有制,就必須要消滅這種強制性的分工,這樣方能實現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
在揚棄異化的過程中,異化勞動為其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一方面,異化勞動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所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8]36分工作為異化勞動的根據,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反過來生產力的發展又加劇了分工的進一步強化。異化勞動的揚棄,必須依靠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實現,必須依靠分工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只有在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時,異化勞動的消除與強制性分工的消除才有可能實現,新的生產關系和新的分工模式也即自覺自愿的分工才能產生,這就是勞動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之間的辯證運動。另一方面,異化勞動也創造出自己的掘墓人,資本主義所鍛造出來的生產關系最終不受其控制,因其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導致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非人化并開始起來反抗,也只有無產者團結起來并形成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去消滅自身的對立面、消滅那種異己力量、消滅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真正徹底擺脫被奴役的狀態,無產階級的貧困問題才能去除。無產者不能依靠他人的力量,只有依靠自身的反抗來革命,因為除此之外的他者并不具備推翻舊的階層、舊的生產關系的勇氣。馬克思對空想社會主義者進行的社會主義運動進行了批判,就是因為其未曾找到真正的革命者和斗爭者。
在馬克思反貧困的路徑探索中,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揚棄,來復歸人的真正自由自覺的勞動;通過對分工的揚棄與生產力的發展,來實現人的物質富裕和全面發展。此外,馬克思還認為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地域貧困的消除不是對貧困問題的真正解決,只有真正消除了世界貧困,才是對資本邏輯的真正掌控和超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逐利性和增殖本性迫使其必須要讓無產者一直處于貧困狀態,從而不得不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來獲取必要的生活資料。而為了盡可能多地攫取利潤,資本家通過增加勞動時間、降低工人工資、雇用童工等方式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利潤。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勞動者不僅生產了與工資等同的價值,而且創造了更多的剩余價值,正是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和無償占有讓資本家越來越多地獲取利益,相反勞動者卻只能處于貧困的狀態。資本的擴張是建立在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基礎上的,無產階級已然失去了勞動者的主體性而淪為資本增殖的工具,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主客體之間的顛倒。在資本邏輯的統攝下,一切都是資本增殖的工具,資本的擁有者通過權力、意識形態等迫使無產階級持續貧困狀態。但是,資本的無限擴張本性驅使其超越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開發市場,剝奪更多無產者的剩余勞動。殖民擴張讓資本家更多地占有廉價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這就使得資本越來越多地集中在資本家手中,而越來越多的無產者產生,這就是世界性貧困的形成和發展。面對資本的逐利性,要辯證看待其本質屬性,一方面,要利用資本的增殖和擴張來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另一方面,要抑制資本的盲目擴張,將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和限度內,用人的邏輯來替代資本邏輯以規避人淪為金錢的奴隸現象再次發生,要讓人的主體性再次回歸于人而非受資本操控。只有正確發揮資本的效用和積極價值,才能破除資本邏輯帶來的無產階級的貧困。如能將資本的擴張本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能夠駕馭和超越資本,貧困問題的解決也便成為可能。
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自始至終都是從人的生存狀態出發,從人的自由自覺感性活動的異化開始探究導致異化勞動的根源,找到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所在。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破解,是從政治經濟學的立場出發,最終落腳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擺脫了那種簡單治理貧困的政策性路徑,而是深入至社會機制內部,將反貧困議題歸屬于批判資本”[11]。
在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當下,在物質生產已經獲得一定發展的前提下,在奔向共同富裕之路上,馬克思的反貧困思想無疑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引導。這不僅體現在反貧困的立場、目標上,也體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對資本的合理掌控上。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征途中,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要緊密結合,物質脫貧是基礎、精神脫貧是前提,這兩方面作為發展目標必不可少。此外,當今世界兩極分化依然較為嚴重,面對世界貧困問題,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助力貧困問題的解決。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破解原則及其核心思想為我們今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重思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探究其中內涵,再次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M].郭大力,王亞楠,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2] 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 任毅.馬克思的反貧困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1.
[4] 李成旺,黃金林.消解“勞動—貧困”悖論的兩種路徑: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超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5):25-31.
[5] 圣西門選集:上卷[M].何清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6] 歐文選集:第2卷[M].柯象峰,何光來,泰國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 周露平.馬克思的反貧困思想及其新時代啟示[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4):83-91.
Abstract:Attention to poverty is always accompanied by Marxs philosophy. Marxs poverty theory is based on th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Hegel and other utopian socialists. The problem of material interests caused Marx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poverty, and the survival dilemma of the proletariat prompted Marx to constantly ask why.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brought about by capitalist society, the forc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emergence of private ownership, the proliferation and expansion of capital aggravate the poverty of the proletariat. Only when the proletariat overthrew the rule of capitalism, broke the exist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returned to non-alienated labor, could peoples freedom and liberation be completely liberated, and the poverty problem could be truly solved.
Key words:poverty; alienated labor; capital; division of l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