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加興
摘 要: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否認了自然資源自身存在價值,因而具有反生態的本性。這種觀點站不住腳。勞動價值論否認自然資源創造了價值及自然資源存在所謂的“內在價值”,但沒有否認自然資源對人的使用價值及添加了人的對象化勞動的自然資源也有商品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感性自然走向抽象化的根源在于資本的交換、生產和同化邏輯,揭示了生態危機發生的社會根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能夠發現生態的價值補償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從根本上達到解決人與資源矛盾的目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包含著生態文明建設性方案,那就是變革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關鍵詞:生態危機;資本邏輯;自然資源;勞動價值論
中圖分類號:A811.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5450(2023)03-0064-06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承認勞動作為價值的源泉,也就否認了自然資源的價值創造功能。許多生態經濟學家對此提出批評,認為這導致了對生態資源的無償使用,不利于生態保護。在他們看來否認自然資源內在價值的勞動價值論缺失了生態關懷,為此,他們把羅爾斯頓的“自然內在價值”概念引入經濟學,為自然資源的經濟核算提供理論支撐。這種理論是把自然界自身的屬性看作了商品價值的根據,是對勞動價值論的誤讀。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它是否具有反生態的本性,是迫切需要澄清的問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域中的自然資源價值
根據勞動價值論,人的活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來源,這就意味著自然資源、生產資料等并不創造商品的價值。對此,許多生態主義者表示反對,其中斯·巴博薩指出:“相信原材料是自然界無償給予我們的,而人類勞動則賦予其價值。因此,馬克思沒有注意到自然界的內在價值。”[1]28舒馬赫也批評說,否認自然自身的價值,這是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時,所犯的“毀滅性的錯誤”[2]4。
堅持勞動作為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這是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勞動價值論的創始人亞當· 斯密曾指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3]45這就否認了自然資源的價值創造能力。李嘉圖對此做了明確說明,“它們使產量更高,使人們更富裕,增加了使用價值,這些對我們都是十分有益的。但是由于它們所做的有利于人類的貢獻無需報償,無需為使用空氣、熱和水而付費,所以它們為我們提供的幫助不會增加商品的交換價值”[4]203。馬克思堅持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觀點,明確指出,土地、瀑布等自然力因為不是勞動產品“從而沒有任何價值”[5]702。價值關系反映的是商品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也因為人的活勞動對象化在了所生產的產品上才創造了用于交換的價值。在這種相互交換勞動的社會關系中,物對人的有用性僅僅充當了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所以,在勞動價值論域中自然資源不是價值的源泉,并不創造商品的價值。
自然資源沒有創造商品的價值,不能據此推出自然資源本身沒有價值。有學者認為,自然資源對人類而言是有“價值”的。但這里所說的“價值”是從哲學層談論的,是就物對人的有用性而言的“價值”,相當于勞動經濟學的“使用價值”,但不是勞動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勞動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則是人類一般勞動凝結,由于交換的需要而對不同勞動所作的一種計量上的抽象。勞動經濟學的“價值”概念中,不包含任何自然物的影子。自然資源是否具有勞動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也不能一概而論,關鍵看它是否可以商品化。自然資源的商品化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對社會有用,如果在現有的社會條件上尚未發現其有用性,也就沒有轉化為商品的可能;第二,基于稀缺性,因為稀缺才有可能形成產權從而用于交換;第三,具有探尋和開發利用的技術條件,自然資源一旦成為商品,它的價值量則是由探尋、開發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自然資源在商品化之后也就獲得了經濟價值。邊際效用理論認為,自然資源的價值是由它的稀缺性決定的,其實稀缺性影響的是自然資源的價格,而價值的決定因素只能是探索同類自然資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不能轉化為商品的自然資源也就沒有經濟價值和市場價格。
自然資源有沒有價值及創造不創造價值,與是否重視自然資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沒有直接關系。自然資源指的是如陽光、礦藏、水利、海洋等天然存在并有一定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分為可再生資源和可耗竭資源。前者如農產品、林木和魚類等,后者如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可耗竭資源的存量是有限的,隨著技術的進步耗竭的時間可能會被延遲,但結局不會改變。可再生資源在消耗之后還會再生產出來,但在特定時期可能因人口增多或自然原因導致耗減而形成短缺。自然資源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也是物質生產的原料來源和布局場所。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離不開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構成物質財富或者使用價值的重要內容。從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出發,本身也可以引出保護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要求,未必非要賦予它以價值。
發現自然資源有使用價值與承認自然界存在客觀的“內在價值”是兩回事。提出“自然界內在價值”概念的是美國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他認為自然界的價值不是人賦予的,也無需以人為參照,相反是自然界對人的贈予[6]189。 這就是說,自然界內部存在著不以人為尺度的內在價值或客觀價值,這種價值論顛覆了以人為尺度的主觀價值論,忽視了價值的屬人性。拋開人與物的關系屬性談論價值,導致價值主體的泛化和價值取向、價值標準的迷失,也將導致價值理論體系的自我崩潰。所以,“自然界內在價值”論將價值置于與人的生活無關的彼岸世界,既然如此,在人生活的實現世界談論生態價值、生態保護本身也就喪失了合法性。馬克思甚至明確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肯定了自然界對人的有用性。在他看來,自然界不能直接滿足人的需要,人只能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能量交換以實現人這種生命體的存活,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然界“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7]95。自然界作為人的生命價值這一最根本的價值被馬克思揭示了出來。
總之,勞動價值論揭示的是商品世界的本質和規律,既沒有否認自然資源自身對人的價值或有用性,也沒有否認它在商品價值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因此,不能據此引出勞動價值論存在反生態的理論傾向。其實,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僅不缺乏生態保護的理論意蘊,甚至能夠揭示生態危機的真正根源。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域中的感性自然
如果說自然界被“忽略”了其“內在價值”,那也不是勞動價值論犯下的錯誤,錯在資本邏輯。從亞當·斯密到李嘉圖,再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只不過是資本邏輯現實操作法則的理論抽象。常慶欣指出:“勞動價值論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邏輯的抽象反映。”[8]陳祥勤也指出:“勞動價值論不單純是關于商品世界的價值或價格理論,而首先是關于商品、貨幣和資本等價值形式的歷史科學。”[9]換言之,勞動價值論就是商品世界的科學,離開商品世界,勞動價值論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可能。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交換才成為人與人之間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關系,資本邏輯驅使著大量的勞動產品進入市場,用商品、貨幣重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商品化的世界。在商品世界,人與自然之間的審美、文化和價值等多元化的關系變成單一的“效用關系”,使自然界變成抽象的自然,這才是生態危機生發的社會根源。
首先,資本的普遍交換邏輯驅使勞動產品轉變為超感性的商品。馬克思描述為:“用木頭做桌子,木頭的形狀就改變了。可是桌子還是木頭,還是一個普通的可感覺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為商品出現,就轉化為一個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10]88這是因為,勞動產品獲得社會屬性的過程,同時就是它逐步褪去身上的感性光輝的抽象過程,這種抽象使得普通的自然物成了超感覺的形而上的存在物。普遍的交換關系如同過濾器,過濾掉了物品的多維度的價值,而只向以它謀生的人顯露出單一的經濟價值,“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7]126。所以,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勞動產品走向了市場,只能通過交換才能向人們展示出它的有用性,并給它的所有者帶來經濟效用。這樣,交換價值就遮蔽和過濾掉了它身上的其他價值。從這個角度看,即便勞動創造商品價值這一規律的確忽視了“自然界內在價值”,從而引發生態危機,也不能因此把生態危機的罪責推到發現這一規律的人身上,無論是馬克思還是亞當·斯密都沒有理由承擔這一罪責,因為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資本的普遍交換邏輯。那么,針對勞動價值論的批判,應該將矛頭轉向資本邏輯。
其次,資本的單一生產邏輯過濾掉了具體勞動的感性光輝。任何勞動首先是現實的人與感性的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過程,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失去了自己的“無機身體”,生產勞動是以抽象的價值為旨歸,生產商品的感性具體勞動采取了抽象勞動的表現方式,具體勞動過程在資本邏輯的理性計量法則里被無情地抽象過濾掉,只剩下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勞動者凝結在勞動產品上的技藝、辛勞和情感也被無情地抽取掉,勞動產品也僅僅以單一的有用性進入消費者的現實生活。在統一的交換價值計量法則下,為同類產品付出的辛勞越多,消耗的個別勞動時間越長,它在交換中越不受消費者青睞。價值計量法則迫使勞動者盡可能付出更少的勞動以獲取更多的交換價值。所以,資本的單一生產邏輯萃取了勞動的感性光輝,讓一切具體勞動過程轉化為獲取交換價值的手段和工具,成為人自由生命活動的自我否定。勞動的抽象化過程,就是把人從感性對象世界中剝離開來,變成抽象的人,自然界同時也變成抽象的自然界。
最后,資本的同化邏輯形成了一個同質化的世界體系。在資本的生產和交換邏輯中,還貫通著一條同化邏輯,將一切感性世界化約為可以量化計算的統一法則。馬克思發現這一現實法則就是商品的價值形式,商品價值的貨幣化表現使自然界進一步同質化、數量化。貨幣作為價值符號,它把一切復雜的事物都顛倒、混淆和替換了,“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質顛倒和混淆,使冰炭化為膠漆”[11]245,復雜多樣的世界通過貨幣符號實現了統一。貨幣作為一切事物的普遍價值,不但“剝奪了整個世界——人類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價值”[12]448,甚至讓人對它頂禮膜拜。貨幣的可計量性“把價值所蘊含的對自然的無限抽取的性質外在化,數量化”[13]。從而把世界中一切東西都同質化,納入統一的計量體系中,形成一個抽象符號化的世界體系。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混淆了人與物之間的感性關系,在人們的觀念中形成一個同質化的抽象世界。勞動價值論所揭示的抽象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價值的唯一尺度,這正是資本邏輯的計量法則,一切無法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化約的東西,統統都被蒸發過濾掉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物自身的有用性并不能直接作為可以通約的價值實體而存在,僅僅成了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總之,資本以普遍交換、價值生產和同一化邏輯,深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整個機體,遮蔽了自然界的感性光輝,讓感性的勞動走向抽象化格局,讓自然成為抽象自然。
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域中的生態補償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克魯梯拉在《自然保護的再認識》一文中提出“舒適性資源”的經濟價值理論。1979年,美國環境經濟學家邁里克·弗里曼從福利經濟學出發,提出環境與資源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這些做法是想通過賦予自然資源以價值,避免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和浪費,從而達到生態保護的目的。
通過混淆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概念,將價值賦予自然資源,進而以此來否定勞動價值論,這也不是現代生態經濟學的首創,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傳播過程中,早就碰到過這種庸俗化的傾向,薩伊和普魯東就是這方面的代表。馬克思對這種庸俗化傾向有著敏銳的觀察,并做出深刻的批判。薩伊把“物之所值”即“效應”等同于“價值”,物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人們“用貨幣表現了”出來,這就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怪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評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經濟范疇。繼薩伊之后,普魯東提出“構成價值”概念來“調和”使用價值與價值之間的矛盾,他說:“價值是在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通過分工與交換兩種方式自然形成的社會之中,是構成財富的各種產品的比例性關系:人們特別把它叫做產品的價值,乃是一種公式,用貨幣記號來指出該產品在總財富里所占的比例。”[14]73馬克思用李嘉圖的經濟學方法,指出普魯東錯誤的實質:“李嘉圖把現(實)社會當作出發點,給我們指出這個社會怎樣構成價值;普魯東先生卻把構成價值當做出發點,用它來構成一個新的社會世界。”[15]93薩伊、普魯東的錯誤又何嘗不是當下自然價值論在自然價值問題上的謬誤,他們通過抹殺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區別,從而賦予自然資源以內在價值,這種做法只不過落入了庸俗經濟學的窠臼。
其實,無論是效用價值論建立在稀缺性基礎上賦予自然資源以價值(實則是價格),還是基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礎上以凝結在發現、開采自然資源上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來計量自然資源商品的價值及其市場價格,無非是確立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問題,但是否能夠以此達到資源保護、環境修復的目的,還得具體分析。我們承認賦予自然資源以價值或價格在保護生態資源方面有一定的優越性。首先,明確了自然資源的產權,在產權明晰的情況下,自然資源的受益人也能夠擔負起資源的監護人職責,避免了共有而無人呵護的情況。其次,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能夠激發企業不得不改良技術節約資源、珍惜資源、充分利用資源。最后,自然資源商品化還能激發勞動者去培育和創造生態產品,如發展人工養殖、人工嫁接、人工合成等生態產品,這樣可以填補市場需求,避免了直接向自然索取。但是,自然資源商品化仍然不能從根本上防范生態危機問題。這是因為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充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局限性。
其一,貨幣財富價值無法衡量自然界對人的多樣態的價值。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其實質而言是社會財富而不是價值,價值只是社會財富的貨幣表現。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貨幣符號被神圣化,在觀念中抹殺了財富與價值之間的界限。對商品的占有和追求,似乎就是對財富的占有,從商品拜物教到貨幣拜物教再到資本拜物教的邏輯演進,貨幣符號從具體的實物中分離出來,成為財富的象征,人的生存日益陷入抽象化的格局,人們越來越擺脫自然物而接受抽象物的統治。但無論這種抽象的統治發展到如何迷人的地步,財富與貨幣永遠不可能是同一種東西,即便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人類擁有的財富也并非都通過貨幣符號表現出來,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仍然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這種財富的價值不是貨幣符號所能詮釋得出來的。
其二,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無法破解收益內在化而成本外在化的難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存在對立性,資本主義生產以私人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目的,生態補償是外在于它們的生產體系的,因而也無法破解收益內在化而成本外在化的難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評論家季刊》中的一段話描述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16]829這是對資本主義勞動的私人性質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矛盾的生動寫照,正因為自然資源的稀缺,能夠增加其交換價值,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反而無益于資源的保護,甚至導致資本家人為制造資源的稀缺。歷史上荷蘭殖民者曾經有意毀掉部分生產香料的植物來制造香料短缺,美國弗吉尼亞曾通過立法焚燒部分煙草以提高其價格,均是資本邏輯反生態本性最好的例證。“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16]299是資本邏輯的運行法則,人間正義、生態公平統統不在這一邏輯計量范圍之內。
總之,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無論是基于效應價值論還是勞動價值論,無非是在調節資源,讓資源有償使用,這在保護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是應對自然資源短缺和化解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
四、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域中的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從根本上化解生態危機,這不是靠商品世界本身就能解決的。前文提到勞動價值論是商品世界的科學,其實效應價值論仍然如此,無論是效應價值論還是勞動價值論,均是商品世界的經濟發展,并非人類永恒的自然法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不同之處就在于,馬克思發現了勞動價值論的歷史性。那么,人類社會跳出現實的資本邏輯主宰的商品世界,必將在人與人之間新型的價值關系中重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造成生態危機的有人與自然能量交換的技術層面的原因,還有人與人社會關系層面的根源。前者只能在技術的進步中去自我克服,但真正需要批判性反思的則是社會根源。資本邏輯才是生態危機生發的社會根源,擺脫生態危機的現實路徑自然就是瓦解資本邏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身包含著揚棄資本邏輯,建構人與自然新文明的建設性方案。
首先,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由強制生產轉向“社會聯合生產”。人面向自然的生產活動只能結成特定的社會關系才能展開,資本主義生產是按照交換原則來組織社會生產,在微觀層面上形成了精細的分工與合作,但在整個社會宏觀層面并不能形成統籌安排,而且交換原則占據主導地位的生產會導致社會生產的經濟系統擠壓外部環境的生態系統,形成經濟文明與生態文明之間的不平衡發展。馬克思提出在未來社會采取社會聯合的生產方式,使用價值與價值、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私人財富與社會財富等一切矛盾得到徹底解決。“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17]20勞動產品不必以商品的形式出現,本身就作為社會的公共財富,惠及最廣大的社會成員。生產在整個社會層面實現有機整合,既能有效消解各種無謂的“虛假消費”,同時也避免了過度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唯有社會以聯合的方式來組織生產,生產活動才能真正遵循自然規律,人類才能走進“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其次,消滅私有制,消除對自然資源的私人壟斷權,讓自然資源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要變革社會生產,首先就得消滅私有制。在私有制基礎上,土地、礦產資源等人類生活的公共財富變成私人財產,地租就是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私人占有,意味著將有機的自然界系統分割肢解,在微觀層面上可能對生態保護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宏觀上很難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訴求,所以,馬克思指出:“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10]875唯有消滅私有制,人類才能作為地球的“共同繼承者”齊心協力治理好人類共同的家園。
最后,觀念上要破除財富的貨幣幻想,重構價值觀念。財富的貨幣幻想一旦揭開,人類終究會從中覺醒,從而生發出變革現實的訴求和愿望。當今生態中心主義、動物保護主義、生態女權主義、生態文學、宗教生態主義等各種流派的興起,正是人們對資本邏輯造成的不良后果的覺醒。無論他們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但已經表明人類開始重新審視自然,表達了重構人與自然新型關系的愿望和決心,這些都是對資本邏輯的反抗。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舒適、高質量高品位、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人類終將能從貨幣符號的迷霧中覺醒,從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來,到那時人類可以在更高的文明形態下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參考文獻:
[1] Luiz C B. Theorie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G]//Kenneth A G, Tammy L L. Twenty 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2] E. F. 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M].李華夏,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
[3]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郭大力,王亞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4] 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周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常慶欣.市場估價的缺陷:勞動價值論的生態經濟學含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11):79-85.
[9] 陳祥勤.勞動價值論:商品世界的歷史科學[J].哲學動態,2022(5):23-37.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 孫曉艷,李愛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生態批判意蘊[J].學術論壇,2012(6):9-19.
[14] 普魯東.貧困的哲學:第1卷[M].徐公肅,任起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Abstract: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Marx?蒺s labor value theory denies the existence value of natural resources, so it has the nature of anti-ecology. This view is wrong.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denies that natural resources create value and that there is so-called“intrinsic value” in natural resources, but it does not deny that natural resources have value for human use and that natural resources added with human?蒺s objectified labor also have commodity value. Marx?蒺s labor value reveals that the root of the abstract trend of perceptual nature lies in the logic of capital exchange, production and assimilation, and reveals the social root of ecological crisis. According to Marx?蒺s labor value theor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cological value compensation has certain deficiencies, which can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man and resources. Marx?蒺s theory of labor value contains a constructive pla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at is, to transform the realistic 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crisis; capital logic; natural resources; theory of labor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