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莉 李雯雯



摘 要:隨著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理論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文化產業也要基于新發展格局培育新競爭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利用2011—2020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數據,構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通過構建面板回歸模型分析雙循環戰略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國內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該作用存在區域異質性。加強文化供給側與需求側良性互動,優化文化要素空間布局,延伸文化產業外循環鏈條,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長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G12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5450(2023)03-0049-09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基于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做出的科學判斷,且是立足于國際國內實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根本目的,對過去的經濟發展戰略做出的超越與突破[2-3]。雙循環中的國內經濟循環指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環節在國內進行,國際經濟循環各環節部分在國內進行,部分在國外進行[4],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具體而言國內經濟循環是國際外循環的基礎[5]。國內大循環的暢通,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刺激內需潛力,吸引國際優質資源要素,提高中國的開放水平和產業技術,推動高質量發展。那么,要如何推進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呢?楊玲認為,要從暢通國內大循環入手,以供需動態協同為抓手,打通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的堵點[6]。具體而言,可以調整區域布局,建立多元化產業體系,利用數字化管理節約成本、大規模數據發掘消費和活力創新,催生產業發展新動能;改革完善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全國統一市場,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實現要素自由高效流動[7]。此外,如何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其一,以國內大市場為導向重構產業鏈,依托創新驅動,以內需為主實現供需平衡。其二,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提升國際循環水平[8-10]。同時,要推動要素資源區域間的自由流動,科學布局產業鏈、價值鏈,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通過打造區域小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來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11]。
新發展格局是對過去經濟發展戰略做出的超越與突破,以實現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根本目的,而高質量發展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意義[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能夠體現新發展理念,實現高效、穩定增長和創新驅動。我國文化產業經歷了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后,增速明顯放緩,短板逐漸凸顯,市場競爭力下降,日益暴露出基礎配置有待優化、資源流動及利用效率不高、自主創新能力欠缺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12],文化產業也需要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走質量改革、效率改革和動力改革的道路,由于文化產業發展還存在意識形態屬性,還要注意產品和服務內容的高質量[13]。從宏觀角度講,還要把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與擴大內需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二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一般需要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來多維度衡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14],喻蕾提出基于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15];袁淵等提出可以從產業效率、文化創新、協調發展、發展環境和對外開放五個維度來選取指標,運用熵權法計算指標權重得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16];江曉晗等則運用DEA模型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17]。三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因素。相關影響因素主要聚焦于經濟、社會、政策及自身發展四個方面,賀達等指出,中央直接干預與政府間接引導的政策會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產生顯著影響[18]。
總體來講,大多數研究聚焦于文化產業發展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影響。徐瑤認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新發展動能,也是提高國際貿易質量的根本舉措[19];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可以通過內循環協調均衡以及外循環鏈條攀升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展[20]。目前,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為動力反向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余均等指出,通過提升循環動力有助于文化產業由規模擴張型轉為質量效益型[21],但是并沒有明確指出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究竟存在多大影響。此外,現有研究空間尺度多集中于省際和城市,對于區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長江經濟帶作為參與全球競爭的主要區域,不可避免地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調整的動力[10],因而,本文選擇長江經濟帶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熵值法測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探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否存在顯著提升作用,不同循環類型是否存在差異化影響及影響的區域異質性。
二、理論機制分析
(一)影響機理
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動力轉換、效率變革和質量提升[3-4],因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發展格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轉換。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實現了國內市場的暢通,高質量、全方位的文化市場體系使文化消費價值轉換并創造新動能,只有消費價值轉換形成一定規模才能激發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實現文化消費升級。當前文化消費價值轉換主要表現在從單一型文化產品消費向復合型文化產品消費轉換、從大眾化文化產品消費向個性化文化產品消費轉換等產品功能性到服務體驗性的消費方式轉變。文化消費價值轉換不僅為文化產業高質量創造新動能,也是文化產業實現國內大循環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發展格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效率變革。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打通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有助于推進文化產業鏈和創新鏈精準對接、配套互動、雙向融合,將獨立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提升文化產業在全球文化產業價值鏈位置、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效能。促進文化產業不斷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堅持多鏈條協同,多角度形成合力,統籌推進多鏈條的計劃性、導向性聯動發展。
第三,新發展格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提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也提出了新的經濟訴求,即挖掘文化產業融合深度、創新文化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豐富文化產業供給、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進程、全面滲透高新技術。隨著文化市場化水平的提升,文化消費價值轉換增速,催生了融合功能性、體驗性、價值性的高品質觀賞型和參與型文化消費需求。這種高品質的文化消費需求在創造產業新動能的同時,也提升了文化產品和文化供給水平,實現文化產業升級的循環螺旋式發展。新發展格局要求處理好內需結構優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統消費升級與文化市場行為、新興消費培育與產業空間創造的關系,以完善的供給體系激活我國大規模的文化市場需求潛力,形成內需主導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通過國內大市場驅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互聯互通。
H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備的獨特優勢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協同促進作用。
(二)區域異質性
本文選取長江經濟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包括長江上游的四川、重慶、貴州和云南,長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和江西及長三角地區的三省一市,共11個省市。沿江各地區之間在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長江經濟帶貫穿我國東、中、西部的重大戰略承接區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有利于實現“雙循環”相互促進。從國內大循環的層面來講,長江經濟帶產業進行科學有序的轉移和承接合作,能夠促使上中下游地區發揮各自優勢,起到互補的作用,從而形成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同時,有利于充分發掘上中下游地區的內需潛力,刺激國內經濟發展。從國際大循環層面來講,由于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改革開放起步早,大部分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體系的重要部分。長江上游為成渝地區,產業發展水平在我國西部內陸地區中最高,且是“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等重大國家戰略的集成地。長三角城市群基于其空間區位、發展基礎、市場規模、全球資源整合的開放平臺、創新高地的人才技術及國家戰略規劃政策疊加等優勢,具有率先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先天條件。因此,長江經濟帶各省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效果也將受到區域經濟發展先天優勢、城市化水平和交通樞紐能力等要素稟賦的影響,有必要劃分不同區域,從區域異質性角度探討雙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提出以下假設。
H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驅動作用在長江經濟帶上存在區域異質性特征。
三、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高質量水平測度
(一)指標選取
本文基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從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四個理念出發,構建了包含“產業效率、文化創新、結構協調、對外開放、文化共享”5個一級指標、10個二級指標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熵值法
熵值法在消除主觀因素的影響下,能客觀地反映不同指標在評價系統中的重要程度,從而使評價系統科學合理。本研究采用熵值法來求取各個指標的權重,由此測算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1.標準化處理數據。由于指標性質不一致,為保證數據的可比性,需采用極差標準化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為:
(三)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水平測度結果
圖1為測算的2011—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波動趨勢,具體來看:(1)從整體時空演變來看,近十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總體是波動上升的,但各省市之間的產業發展速度存在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中國經濟走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產業效率不斷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三去一降一補”促使文化產業質量不斷提高,同時創新驅動等計劃的實施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此外,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在空間上的高低分布與地區文化資源稟賦和基礎設施條件有較大關系,如四川雖然處于西部地區,但是文化資源豐富且特色明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比較好,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比較高。但總體來看區域發展差距依然顯著,呈現“東西高—中間低”塊狀分布。(2)從局部時空演變來看,2011年,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0.02以上的省份有2個,分別為江蘇和浙江,其余省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指數均在區間[0,0.02];
2020年,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達0.02以上的有9個,可以看出,近些年各省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都在上升,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市,這與各個省市地理稟賦、產業布局、經濟基礎等有密切聯系。從區域間文化產業發展差異來看,位于經濟帶下游的上海、江蘇和浙江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省市;安徽和江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都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湖北和湖南的文化產業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在產業結構和文化創新上存在不足;重慶發展勢頭較好,卻因基礎薄弱而受到了限制,四川文化產業發展在西部地區領先,因此,重慶可利用區域優勢,汲取四川成功的經驗;云南和貴州雖然文化資源豐富,但文化產業的發展排在末端。
四、研究設計與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構建
1.基準模型構建
(二)變量、數據選取及處理說明
1.解釋變量
本文參照原偉鵬等的分類和測度方法,采用熵權綜合評價法對國內大循環、國際外循環發展指數進行測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用國內大循環與國際外循環的乘積表示[22]。國內大循環選取年末常住人口數、地區生產總值、內貿依存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GDP)進行測度;國際外循環選用外資利用度(利用外資總額/GDP)、外貿開放度(地區進出口總額/GDP)、貿易發展水平(地區出口額/地區進口額)進行測度,變量描述見表2。
2.控制變量
從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出發,并參考相關文獻,本文選取以下三個控制變量。一是經濟發展維度。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融合加深,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會進一步優化,更多市場主體可以進入文化行業,行業發展趨向成熟,競爭日益加劇,會促進文化產業朝向高質量發展。本文選取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GDP3)作為經濟發展維度的代理變量。二是科技創新維度。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進文化產業內容創新,文化與科技更深層次融合,有利于激發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本文用專利授權件數(DTP)作為科技維度的代理變量。三是人力資本維度。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是關鍵。培養創新型、實踐型人才,有利于壯大文化產業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隊伍,適應創新成果轉化、市場規模擴大的需要,本文用高等院校畢業生數(GR)作為人力資本維度的代理變量。
3.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2020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及《中國文化統計年鑒》。為了數據完整性,部分缺失數據利用插值法補齊。同時,為減少異方差帶來的差誤,本文對各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
(三)回歸結果分析
1.總體回歸結果
在構建面板回歸模型時,為使回歸結果更準確,進行豪斯曼檢驗,檢驗結果顯示P值皆為0.0000,因而選擇固定效應回歸模型(見表3)。
總體回歸結果中,由模型(1)可以看出:在不加入控制變量時,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回歸系數為0.384,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說明雙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的協同提升作用,故驗證了假設H1。分結構看,國內大循環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正向作用,國際外循環呈負向作用,且皆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國際外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為負的原因在于,近些年國際復雜的外部環境對國際金融市場、貿易投資環境和多邊貿易主義產生了劇烈沖擊,歐美國家逐漸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對于本國就業、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弊端,出臺多種差異化產業政策促進產業回流。
模型(2)為加入控制變量之后的結果,可以發現:在加入控制變量之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仍然具有很明顯的協同促進作用,且回歸系數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分結構來看,加入控制變量之后,國內大循環仍然產生積極作用,國際外循環具有負面作用,說明雙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效果會因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控制變量之中,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對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皆具有提升作用,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人力資本也呈正向作用但是均不顯著。
2.分循環結構和地區異質性回歸
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地區的產業分工各異、經濟基礎和地理位置也不同,因此沿岸省份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雙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也極有可能存在流域異質性。為驗證是否存在地區異質性,本文進行了地區分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上中下游均表現為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在下游和中游地區的影響較大。表明我國雙循環良性互動的循環機制有利于釋放較大規模的市場需求,發揮各地區對外開放的先天區位優勢,從而構建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達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協同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果。相比而言,市場規模較大的下游和中游地區的協同作用較大。具體來看,在上游地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最小,這極有可能是因為位于長江上游的成渝城市圈,產業分工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下端,傳統產業仍占據主導地位,缺乏強勢新興產業支撐,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融合不佳。技術支撐和資本支持在上游地區也欠完善,導致雙循環協同作用對就業和消費的帶動有限。在長江中游地區,雙循環發展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估計系數為0.273,且在1%的統計水平上估計顯著。這說明長江中游地區近年來后發潛力較高,在中部振興政策的號召下,長江中游地區的交通條件、經濟基礎、技術支持等都日益完善,為雙循環賦能產業融合提供了條件。在下游地區,雙循環發展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的估計系數為0.427,且在10%的統計水平上估計顯著。這說明以江浙滬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各種新興技術、產物都在這里發源和傳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最為完善,市場自由度較高,消費結構完善,升級也較快。因此,雙循環對下游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最大也最顯著。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影響效果存在一定的區域異質性。國內大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在上中下游地區均顯著為正。國際外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在上游、中游地區產生顯著抑制作用,在下游地區表現為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可能是由于下游長三角地區主要以高新技術、金融發展和服務業發展為主,是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易受到國際外循環影響,國際外循環在投資端、貿易、技術引進、要素循環的過程中,產生外生動力,促進國內經濟在市場競爭合作中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要素高效配置。國際外循環的推進,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知識、技術、數據等非物質資源的充足,改變了傳統由資源、區域和政策等生產要素決定的文化產業發展。這一部分驗證了假設H2。
3.穩健性分析
本文采用五種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一是更換回歸模型方法。為解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可能存在的內生性[23],本文進一步使用系統GMM回歸來檢驗前文結論的穩健性。表5列出的檢驗統計量顯示,工具變量均有效,滿足系統GMM使用條件。表5的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的變量后,雙循環的回歸系數為0.143,通過了5%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在考慮了控制滯后一階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及其導致的內生性之后,雙循環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依然存在,前文結論穩健。二是更換時間段。由于原樣本區間內2011年和2020年所觀測的核心解釋變量均有缺失值,雖已經對相應的缺失值進行處理,但是仍會產生一定擾動。故本部分采取縮短樣本區間的方法,將樣本區間調整為2012—2019年來進行穩健性檢驗,再用兩步系統GMM進行估計。三是替換控制變量。為了防止控制變量測量誤差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將控制變量中的經濟發展指標替換為人均生產總值,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經過替換后的GMM回歸結果中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估計系數依然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四是對因變量進行1%的縮尾處理,以排除極端值對結果產生的影響。然后使用縮尾后的變量數值重新進行系統GMM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從經過縮尾處理的回歸結果來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估計系數的正負號并未發生改變,且仍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基準檢驗是準確的。五是聯立方程偏誤,將所有控制變量滯后一期進行處理,結果依然穩健。
五、結論與建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采用長江經濟帶11個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數據,運用雙重固定效應模型,考察了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異質性,結果發現:(1)國內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均顯著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2)國際外循環僅在長三角地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促進作用。(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長江經濟帶中游及下游長三角地區對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效果更優。根據以上結論,得到以下啟示。
(一)加強文化供給側與需求側良性互動,促進文化產業內循環迭代升級
統籌實行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文化需求側管理,消除疫情影響下我國文化產業存在的文化供給梗阻現象及文化消費內需不足、需求外溢等產業弊端,從而更好地實現文化產業內循環的良性互動和迭代升級。
第一,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創新文化產品供給模式,實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供給。充分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全方位深挖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歷史底蘊,創造更具“沉浸式”的產品供給。發揮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賦能和引領作用,將文化理念滲透到其他相關產業中,引導一般性產品向帶有文化屬性和文化價值的產品轉變,提升其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適時延長文化產業鏈。
第二,更加重視打通需求側中的關鍵“堵點”,采取多種方式激發人民在疫情之下被壓制的文化消費剛需,消除制約人民文化消費的障礙。開展多種線上文化消費活動,拓展文化消費新空間,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改善消費者的被動消費狀態,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實時互動的消費場景拓展文化消費新空間,形成線上線下并行發展的文化消費新模式。特別是應抓住當前海外高端消費回流的機遇期,不斷培育新的文化消費熱點。
(二)優化文化要素空間布局,實現文化產業內循環均衡發展
第一,以政府引導、精準幫扶為導向促進文化產業要素在不同區域間自由流動。政府應借鑒精準扶貧和對口支援模式,積極推動和引導發達省份將資本和人才輸出到落后地區,在文化產業欠發達地區實施有區分的、基于各自比較優勢的發展路徑。提升文化產業要素跨區域流動的質量和效率,逐步實現文化產業區域布局由局部集聚走向動態平衡。
第二,文化脫貧與經濟脫貧并重,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屬于當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增添鄉村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借助“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機遇,在經濟脫貧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脫貧,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才能緩解文化產業空間格局的城鄉嚴重失衡情況。
(三)塑造開放型、國際化的文化發展格局,促進文化產業外循環鏈條延伸
第一,樹立國際品牌意識,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由組裝、加工的中下游環節向文化IP孵化、創意、授權等上游環節攀升。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加強自身文化品牌建設,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研究和創新轉化,同時也要充分研究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有效方式,形成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做大做強我國文化產業的外循環體系,在文化產品輸出的同時提升中國文化元素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推動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向全球文化產業鏈的高端躍升,從而整體提升文化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創造出新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內外循環互促的新模式。
第二,以構建境外產業園區或產業板塊為抓手,積極推動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非拉國家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交流,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借助“一帶一路”建設、亞太區域合作及中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發展機遇,將中國元素融入文化產品中并優先向文化認同感較強的國家傳播,更多地展現國家文化“軟實力”。特別是,在境外產業園區的建設管理中,應將文化產業要素作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加以考慮,既要弘揚中國的特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也要添加東道國當地的異域文化要素,激發東道國消費者心理上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1] 周躍輝.習近平關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要論述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2021(2):14-22.
[2] 王維平,陳雅.“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釋讀: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總體性視域[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1(1):36-43.
[3] 王晨曦,滿江虹.“雙循環”格局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意蘊、應然邏輯及實現路徑[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6):21-27.
[4] 黃群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內涵、時代背景與形成建議[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16.
[5] 范欣,蔡孟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19-29.
[6] 楊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3):98-104.
[7] 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J].管理世界,2021(1):1-19.
[8] 劉勇,李麗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企業轉型發展的機理、路徑與政策建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1(1):41-50.
[9] 郭克莎,田瀟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與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21(11):44-58.
[10] 肖漢平.發揮好長江經濟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J].國家治理,2021(10):37-41.
[11] 韓堅,熊璇.新發展格局下長三角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機制和路徑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03-112.
[12]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增長[N].中國文化報,2012-03-02(6).
[13] 李培峰.新時代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動力、效用和路徑研究[J].重慶社會科學,2019(12):113-123.
[14] 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高質量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05-113.
[15] 喻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政策意義[J].經濟地理,2021(6):147-153.
[16] 袁淵,于凡.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0(21):62-66.
[17] 江曉晗,任曉璐.長江經濟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1(2):15-19.
[18] 賀達,任文龍.產業政策對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9(1):19-27.
[19] 徐瑤.“雙循環”驅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1-18(8).
[20] 潘愛玲,王雪,劉昕.新發展格局下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路與實現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1-21.
[21] 余鈞,戚德祥.新形勢下文化產業雙循環發展的戰略思考[J].科技與出版,2022(2):15-21.
[22] 原偉鵬,孫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統計與決策,2022(18):10-15.
[23] 宋敏,周鵬,司海濤.金融科技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賦能”和信貸配給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21(4):138-155.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the theoretical environment of double cycle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the period of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inly based on the unimpeded domestic cycle, China?蒺s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also cultivate new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so as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data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11 to 2020, constructs the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alculates the industrial high quality index by entropy method and the index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and double circulation. Construct a panel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double-cycle strategic pattern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arge circulation and double circulation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here i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in this effect. This study ha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sugges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development stage.
Key words: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cultural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