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智源 姚寧 劉舒
摘? 要:文化潤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有效途徑。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文化潤疆視域下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可創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新疆高校應重視在文化潤疆這一視域下賦予新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意義,并在這一視域下積極探索并實踐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借助互聯網這一媒介,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拓新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關鍵詞:文化潤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疆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8-0013-04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總目標,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多謀長遠之策,多行固本之舉,努力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1]文化潤疆的提出為黨的治疆方略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也為新疆高校的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指明了未來的工作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2]尤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育模式大多以線上學習為主,依托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便于高校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因此,新疆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規律,在文化潤疆這一視域下借助網絡教育的新優勢,構建網絡思政新格局。
一、文化潤疆以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文化潤疆的概念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1]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重要手段。文化潤疆,即從文化和精神層面出發,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新疆各領域工作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深度交融,并在這種深度交往和融合的過程中不斷增強新疆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富有的精神家園。如果說文化潤疆是一個浸潤新疆各族人民的過程,那么,在這一視域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新疆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文化不斷加深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的過程。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闡釋
隨著互聯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興起,很多專家對其進行了概念性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論成果,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工具論”“轉化論”和“虛擬實踐論”等。本文比較贊同的是轉化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學者曾令輝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政黨或社會團體,通過計算機網絡對受眾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進而使他們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3]。本文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出發,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工作者在掌握網絡的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通過互聯網將一定階級和政黨的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準則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有組織的教育,使其成為適應一定社會發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和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活動。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更為常用和便捷,新疆高校應牢牢占據網絡這一前沿陣地,著力實現主流價值思想入腦入心。
二、文化潤疆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點以及時代意義
(一)文化潤疆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點
1. 時代性
所謂時代性,就是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屬于所處時代的特征或特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任務與要求。一方面,時代性是文化生成的時代特征,反映文化所體現的時代主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文化潤疆的視域下,具有與其他時代不同的使命任務與特征,通過網絡這個載體與時俱進地傳播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內容,從而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富有時代意義,不僅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與時俱進,更體現在其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內容上。另一方面,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被賦予新的內容,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應新時代的社會實踐發展與進步,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堅實土壤。因此,在這一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注重時代性的特征,并輔之以當今時代的新媒體技術,挖掘出更符合時代特點,創新出適應新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新方法,進一步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起到“潤人心”“潤情操”“潤境界”的重要育人作用。
2. 創造性
在這一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因為它具有一種“相對性”的性質。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正確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們能夠通過自覺開展文化潤疆活動去認識客觀規律,并按照這一客觀規律去利用和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依賴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只有利用網絡人為地去設計或創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潤疆元素,營造有利于完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良好環境以滿足“潤人”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恰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也正是因為在這一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創造性這一特點,才能夠利用其積極影響,更好地開展文化潤疆工程。
3. 開放性
網絡建立在自由、開放和共享的基礎上。正是網絡本身的開放性才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具有開放性的特點,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4]。在這一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管在什么時期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從而使文化潤疆內容在不斷發展變化中更加開放,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向前發展。在這一視域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有開放性,雖然有利于高校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平臺上交流文化、思考人生、觀察社會等文化互動活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和不穩定因素。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逐漸突破更大的時空界限,育人形式從過去封閉、滯后開始轉向開放、動態,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和平臺,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多類型的文化潤疆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網絡落地生根,從而滿足高校學子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潤疆賦予新疆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7月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5]進入新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施方式越來越開放和自由,新疆各高校則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其重要性也與日俱增。一方面,將文化潤疆工程中的“潤”思想和內容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有利于新疆高校在文化潤疆的視域下挖掘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特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講述新疆的動人故事,傳播新疆的向上力量,樹立新疆的良好形象,讓新疆高校各族學生能夠“看得見”“聽得到”并參與其中,從而不斷增強新疆高校各族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鑄牢新疆高校各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推進文化潤疆建設工程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這一視域下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新疆高校通過網絡陣地的黏合力,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文化潤疆的精神內涵融入新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憑借“互聯網+文化建設工程”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推進,使之成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器”,不斷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進一步溫潤滋養各族學生的精神世界,使文化認同不再停留于信念的表達,而是要將理想轉化為文化創新與發展的現實動力。
三、文化潤疆視域下新疆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探析
進入新時代,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和新情況。這就需要新疆各高校更加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構建,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擴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深入推進新疆高校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更加成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體系,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說服力和影響力,持續地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野,開發適宜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而占領意識形態領域的網絡高地。
(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滋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新疆高校各族學生都能夠潛移默化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其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逐漸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途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可創性使得新疆高校可以通過特殊節日節點借助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進行宣傳,開展網絡思想政治育人活動,在平臺中可以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欄,系統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新疆高校各族學生就可以不再受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接受文化的滋養。
(二)賡續革命文化,濡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學者曹開華結合新時代文化自信理論,認為革命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先進分子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實現民族獨立、求得人民解放的革命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格的文化形態[7]。因此,將革命文化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必然趨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開放性使得新疆高校可以將校園現有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整合教育資源建立高校革命文化主題教育館,利用VR技術實現線上方式的教育參觀學習,不在校內的新疆各族群眾也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學習了解革命文化。與此同時,也要注重新疆高校內一大批求進步的學生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及群眾,針對他們開設一些“青馬公開課”“信仰公開課”,開設的過程全程錄制,利用網絡這個便利渠道,打造系列網絡公開課供學生線上學習。在這些活動中,新疆高校各族學生都能得到革命文化的浸潤,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精神,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和文化觀,從而不斷引導新疆各族學生形成具有鮮明政治立場、民族歸屬以及文化認同的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青年,不斷推動文化潤疆事業的蓬勃發展。
(三)培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學者陸銘認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8]。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是新疆高校各族學生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精髓和當代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需要各族學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依靠國家層面的整合機制。一方面,從個人層面來看,新時代青年富有活力、具有創新精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時代性使得新疆高校各族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從而切實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入腦入心。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來看,社會以及家庭對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應當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的應用,可以開設相應的家庭課堂,從而深化新疆各族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識,使他們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精神力量。因此,要以增強認同為目標,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樹牢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國心、中華魂,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文化潤疆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歷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通過豐富傳播形式,發展成為聯結文化潤疆工程的精神紐帶,通過網絡所搭建的這座橋梁,為文化潤疆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平臺,使互聯網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前沿陣地和促進各族學生精神文化生活和健康發展的廣闊空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更廣泛、更深入、更有效的形式融入新疆高校各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從而增進各民族群眾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在中華優秀文化的“涵濡浸漬”中進一步增強新疆高校各族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感,讓他們以更加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習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 努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N]. 人民日報,2020-9-27(01).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 曾令輝.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論[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2.
[4] 習近平.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 央廣網. 習近平在新疆考察時強調 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 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美好新疆[EB/OL]. (2022-07-15). http://news.cnr.cn/native/gd/sz/20220715/t20220715_525916693.shtml.
[6]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7] 孫志穎. 革命文化教育融入高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學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2020.
[8] 陸銘. 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15):54-57.
(薦稿人:朱遠來,伊犁師范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