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鼎 吳錦濤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二者關系、結合原因、實現路徑等方面。二者關系從對立沖突到適應同化,最終趨向匯通融合。二者結合原因在于文化契合度高;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共同的發展需要。文章從概念闡釋、研究視域、學術范式等角度予以考查,認為相關研究須進一步明晰基本概念,形成宏觀系統準確的認識;要以胸懷天下的廣闊視域架構新的理論研究;要立足現實,回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范式。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契合度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8-0062-04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學界一個熱點話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文簡稱“兩個結合”)。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下,接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密切結合中國國情,還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近年來,有關專家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愈加深入,釋讀路徑日益多元,本研究也將就此展開具體論述。
一、準確闡釋相關概念
(一)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關于指導無產階級解放的思想理論,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起了奠定作用,是其產生的思想理論來源。從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等。張乃鐘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貫穿其具體理論、構成其理論框架、經實踐檢驗正確的基本觀點[1]。梅榮政通過經典文本分析,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集中體現于《共產黨宣言》之中。此后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不同方面和層次界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如從辯證法角度、歷史唯物主義角度、階級斗爭角度、無產階級專政角度、理論和實踐統一角度等,此外堅持從歷史和邏輯的發展中闡明其辯證的本性[2]。概言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開放包容的,是與時俱進的,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高度抽象,是內涵豐富、歷久彌新的科學方法論。而“兩個結合”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強調其具體內容,更加強調貫穿始終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二)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中華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幾個被并用的相近概念。這里需要明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界對此有兩種界說方式。第一是列舉式,如錢遜認為傳統的仁愛精神、自強不息精神、獨立人格精神、愛國精神、崇高道德精神等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第二是定義式,如張繼功、李反修、李森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對提高人民的思維能力、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切優秀精神成果的總和[4]。李宗桂認為其“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5]。概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相對立,是對凝聚中華民族共識、促進社會良性運行、對文化主體產生積極意義,具有鮮明社會歷史性的思想文化。
二、深入認識二者關系
(一)對立互斥說
對立互斥說強調二者個性,忽視共性,認為二者對立,難以結合。該觀點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認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封建糟粕的象征,是社會進步的桎梏。例如20世紀20年代的梁啟超、梁漱溟等人指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存在矛盾且二者難以結合,新儒學代表杜維明也持這一觀點。也有學者認為儒家文化代表“封建余毒”,兩者相結合弊大于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應保持其“純潔性”與“純粹性”[6]。此類觀點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而作為特定歷史時期思想交鋒的產物,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縱深發展與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道路上仍有重要歷史意義。
(二)并存互補說
并存互補說在強調二者個性的同時承認共性的存在,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各掌一方、并行不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以指導中國經濟的政治的宏觀運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在人們的觀念層面對社會個人起到規范教化作用。如郭沂在“現代社會基本價值體系二元化”的理論中提出,馬克思主義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和儒家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主體價值在國家治理上可以二元并存[7]。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在一定程度契合相通,為二者互補提供了可能。
(三)匯通融合說
匯通融合說強調二者共性,是學界普遍共識。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為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生機活力,使其在新的歷史時期展現新貌,馬克思主義還在優秀傳統文化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馬克思主義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8]。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所保留下來的文化精髓對當代社會發展仍具有現實意義,其內在精神更是具有普遍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偉大思想成果,在指導中國社會發展中同樣發揮著重大作用。“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在實質意義是有著互融、互通性的。”[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從敵對沖突,到適應同化,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對兩種文化交互過程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做了觀點陳述,近年主流觀點趨向匯通融合。
三、全面把握結合原因
(一)文化契合度高
兩種文化較高契合度是二者結合的重要原因。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相似之處在于唯物論、無神論、辯證法、歷史觀中的唯物論因素、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和大同的社會理想這七個方面。”[10]陳方劉認為,共產主義、物質統一性原理和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大同主義”“天下一氣”存在相似之處;對立統一規律與“陰陽學說”、唯物史觀與“理勢合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通性[11]。田鵬穎也認為,兩種思想體系在本質上具有相侔、相通、相融的內在契合性[12]。可見學界普遍認為內容的高契合度是二者結合的關鍵。
(二)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具有世界性和開放性的特質。這就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成為可能。如江傳月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的世界性,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結合提供了契機。馬克思主義超越了民族、地域和時代的限制,具有世界性。”[13]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在一定程度上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結果創造條件。有學者從歷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尋找根據,例如在中國古代以儒為尊的傳統社會中,外來的佛教如何本土化、中原文化對草原游牧民族的同化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極具包容的特性,從而為二者結合創造了可能。
(三)共同的發展需要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馬克思主義需要不斷更新、與時俱進;面對我國社會矛盾的變化,新形勢下優秀傳統文化轉型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的指導,二者共同的發展需要促成結合之必然。石仲泉提出,在繼承、創造優秀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中國特色、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這既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于各民族國家具體實際的必然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14]。二者共同發展的需要就規定了:脫離中華傳統文化空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脫離馬克思主義空談傳統文化轉型是行不通的,二者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生機和活力,呈現出空洞的教條狀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經驗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可見,二者相輔相成,在相互促進中實現結合。
四、系統梳理結合理路
(一)從外在形式到內部意蘊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從早期的“形”合轉向“神”合,逐步趨向于“形神俱合”“體用歸一”。易言之,是實現了從外在形式到內部意蘊的雙重遞進結合。
張岱年在回答中國新文化體用問題時提出“綜合創新說”。黎康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概念、思維、價值三個層面通過“借言賦意”“耦合再造”和“溯本開新”的方式所實現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15]。張明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出發,提出傳統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不僅僅是單純提供形式上的支撐,“更重要的是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經驗性‘質料”[16]。可見,二者的結合不僅要重視外在形式的結合,更要重視內部意蘊的融合。正確方法是做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神俱合”。
(二)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面對的基本國情之要素,有觀點認為可通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實現二者結合。
有學者從推進傳統文化轉型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觀點出發探究二者相結合的實現路徑。沈湘平闡釋“相結合”中蘊含著“激活”的含義,換言之,就是要使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生機,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17]。陳方劉在探析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過程中指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首先要立足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更加強調民族文化的主體性[18]。可見,在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當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也逐漸發展起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二者呈現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狀態。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實現結合
在實踐領域,秦博、王虹、徐實提出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積極結合起來的方法,首先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辨析,抽離出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其次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對其進行科學詮釋;最后以文化產品作為形象化的傳播內容[19]。岳雪俠指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的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偉大實踐;融入中國法治建設,構筑德法兼備法治體系;融入文化強國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融入外交政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20]。
有學者從新時代文化建設角度闡釋二者的結合。有學者指出,堅持以實踐為導向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其最終目的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服務于新時代黨的奮斗實踐,實質上體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燕連福、林中偉提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中寶貴的德育資源[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立足點,把馬克思主義從西方社會塑造的現代化框架中抽離出來,立足實踐,服務實踐,回歸中國社會,才能實現二者的結合。
五、述評和展望
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行了視角多樣、內容豐富的研究,為繼續研究該問題提供了重要借鑒,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同樣值得關注和重視。首先,在基本概念闡釋上,要區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與精華,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需要與時俱進地把握其時代精神,闡釋其真意所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問題,必須明晰基本概念,形成系統準確的認識。其次,在研究視域上,要胸懷天下。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兩者結合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而言意義幾何?二者結合的成功經驗對世界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提供經驗幾何?兩者百年結合歷久彌新,開拓新境,對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貢獻幾何?這些問題需要以胸懷天下的廣闊視域架構新的理論研究與探討。再次,在學術范式上,不同學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時采用多元研究范式。部分研究將其歸結為純粹的理論問題,是學術層面的自話自說,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相關問題的研究應從政治制度、文化發展等方面入手。需要指出的是:不論何種研究范式的運用都應避免“執一隅而失全貌”,不管是學術性的理論探討還是政治層面的解讀都必須立足現實,回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范式。
最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新的歷史階段需要時代新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面臨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的迫切要求,二者的進一步有機結合是必然趨勢,要在梳理學術動態的基礎上不斷發覺新問題、研究真問題、探索新動向。
參考文獻:
[1] 張乃鐘.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界定、厘清及其意義[J]. 理論導刊,2006(06):40-42.
[2] 梅榮政.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五個馬克思主義文本有關論述的研究[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04):36-43.
[3] 錢遜.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幾點想法[J]. 學術月刊,1996(05):21-24.
[4] 張繼功,李反修,李森.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概論[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8.
[5] 李宗桂. 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 學術研究,2013(11):35-39.
[6] 賈紅蓮. 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研究的現狀[J]. 求是學刊,2003(04):17-22.
[7] 郭沂. 國家意識形態與民族主體價值相輔相成——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與儒學關系的再思考[J]. 哲學動態,2007(03):3-13.
[8] 陶相根,鄭繼江. 契合與提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通[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2):25-28.
[9] 曾斌.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在精神的融通[J]. 理論與改革,2013(01):129-131.
[10] 張岱年.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背景[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7(03):1-3.
[11] 陳方劉.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
[12] 田鵬穎.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學理探析[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1):1-8.
[13] 江傳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J]. 理論探索,2007(02):28-29+38.
[14] 石仲泉. 略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04):5-11.
[15] 黎康. 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方式[J]. 江西社會科學,2005(05):49-55.
[16] 張明. 重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J]. 理論與改革,2016(03):13-19.
[17] 沈湘平.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1(05):9-18+156.
[18] 陳方劉. 習近平總書記的傳統文化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意義[J]. 思想理論教育,2016(09):37-42.
[19] 秦博,王虹,徐實.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度融合[J]. 紅旗文稿,2018(06):22-24.
[20] 岳雪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結合[J]. 文化學刊,2015(01):212-216.
[21] 燕連福,林中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程、經驗和未來展望[J]. 教學與研究,2022(02):5-17.
(薦稿人:李云,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