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 美多 李新房



摘? 要:步入“互聯網+”時代,以互聯網為紐帶的生態圈飛速發展,互聯網支持下的網絡學習已成為學習者主要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在線化、碎片化、定制化、移動化等特點。對藏族大學生來說,網絡學習也已成為其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學習過程中,存在網絡信息甄別能力弱、網絡依賴程度較深、上網時間過長、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西藏高校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以期提高藏族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8-0119-06
在知識社會創新2.0的推動下,社會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新變化。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1]。伴隨計算機通信技術的廣泛普及,在線醫療、在線學習、即時通信、短視頻等用戶規模快速增長,多元化、碎片化、網絡化的特征非常明顯。藏族大學生也已成為互聯網時代最活躍的群體之一。網絡作為藏族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承載的各種學習軟件,也已成為藏族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平臺。然而,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具有無序性和隨機性。導致藏族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搜尋時,容易陷入無從選擇或迷失自我的現象,無法正確認識到網絡信息的多面性。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如何提升藏族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成為西藏教育工作者,乃至全國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素養的概念界定
關于網絡素養的概念,國內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界定。
1994年,美國學者麥克庫勞(McClure)最早提出網絡素養的概念。即“網絡素養是了解網絡資源的價值,并能利用檢索工具在網絡上獲取特定的信息,并加以處理、利用以協助個人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2]。
麥克庫勞(McClure)把網絡素養的內涵界定為知識與技能兩個方面。知識內涵方面包括掌握全球網絡信息化資源服務的范圍;了解網絡信息在人類解決問題與基本生活的角色與應用;了解網絡信息產生、管理、利用及其系統。技能內涵方面包括:在網絡上使用各種資訊工具以檢索各類資源;善于使用網絡信息,并結合其他資源,以擴展或增加信息價值;使用網絡資源以幫助工作或個人決策,并提升人類生活品質。
國內最早引入網絡素養概念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卜衛,他認為,計算機時代的媒介素養或網絡素養指一個人要有判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3]。
蔣宏大認為,網絡素養是指在了解網絡知識的基礎上,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有意識的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網絡為個人或他人發展服務的一種能力。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網絡媒介認知、網絡信息的獲取與鑒別、網絡發展創新能力、網絡道德法律意識、網絡行為自我管理和網絡安全素養[4]。
網絡素養是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個體,為適應時代要求所應具備的基本網絡知識和積極向上的網絡態度,擁有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能夠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來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種綜合能力。
二、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
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現狀,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研究方法。本調查問卷嚴格按照研究要求設計,從問題的表達形式、數量和順序設置等方面均經過嚴格的考量和校驗,基本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的調研對象包括西藏民族大學、西藏大學、西藏藏醫藥大學等7所西藏高等院校,共抽取樣本700份。本調研發放問卷共計700份,回收問卷7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6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
(一)對網絡媒介的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約12.34%的藏族大學生非常了解網絡素養,約51.85%比較了解,約32.72%一般了解,僅約3.09%比較不了解,如表1所示。可見,大部分的藏族大學生均基本了解網絡素養,只有一小部分比較不了解網絡素養。調查結果顯示,約14.82%的藏族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為6個小時以上,約46.91%每天上網時間為3至6個小時,約29.63%每天上網時間為1至2個小時,約8.64%每天上網時間為1個小時以內。由此可見,網絡在藏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已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藏族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多種多樣,其中,消磨時間占4.32%,休閑娛樂占35.8%,學習占41.98%,人際交往占10.49%,其他占7.41%。可見,藏族大學生對網絡媒介有一定的認識,但認識不夠全面。
(二)網絡信息的獲取與鑒別
網絡信息具有全面性、繁雜性等特點。如何從大量信息中準確地獲取需要的信息、辨別信息的真偽,對藏族大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調查結果顯示,藏族大學生網絡學習平臺的使用情況如下:運用百度云進行學習的藏族大學生約占11.73%,運用嗶哩嗶哩網站進行學習的約占14.2%,運用慕課進行學習的約占6.79%,運用學習通進行學習的約占54.32%,運用知網進行學習的約占6.79%,運用其他平臺進行學習的約占6.17%。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在網絡上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非常高,能夠清晰地辨別各類信息的藏族大學生約占12.35%;認為自己在網絡上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比較高,很少受外界干擾的約占43.2%;認為自己在網絡上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一般,有時會受到外界干擾的約占40.74%;認為自己在網絡上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比較低,偶爾會對看到消息持懷疑態度的約占3.09%,如表2所示。由此可見,藏族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的渠道少,對網絡信息鑒別能力弱。
(三)網絡發展創新能力
“互聯網+”為創新提供了新的環境,這也要求藏族大學生提升自身的網絡發展創新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對搜索到的信息,約48.15%的藏族大學生只是簡單瀏覽;約67.9%能夠仔細閱讀搜并做出判斷;約60.49%能夠查找出處,調查背景,從發布者權威角度做出判斷;約35.8%能夠和他人探討之后做出分析判斷;約6.79%為其他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搜索到的信息如何進行使用,約44.44%的藏族大學生只是復制粘貼,約59.26%在原作上稍加修改之后再使用,約69.75%可以理解之后使用自己語言表達,約43.83%可以汲取其中思想并靈活運用,約6.79%做其他處理,如表3所示。由此可見,藏族大學生處理和加工網絡信息的能力不足,創新意識薄弱。
(四)網絡道德法律意識
網絡作為傳播媒介,依賴信息在人與計算機網絡之間建立關系[5],但是網絡上的虛擬社會不是法外之地。調查結果顯示,約56.79%的藏族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上遵守道德非常有必要,約25.93%認為比較有必要,約15.43%認為一般,約1.23%認為比較沒必要,約0.62%認為完全沒必要。藏族大學生對于網絡文明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如下:約11.73%的藏族大學生非常了解,約52.47%比較了解,約33.33%一般了解,約1.23%比較不了解,約1.24%完全不了解,如表4所示。由此可見,藏族大學生對網絡相關法規了解不全面,網絡道德認識不充足。
(五)網絡行為自我管理
根據調查結果,在藏族大學生使用網絡的過程中,約67.9%關心時事政治,約58.02%關注娛樂八卦新聞,約54.94%關注體育運動類信息,約50%關注購物時尚類信息,約53.09%關注科學教育類信息,約64.81%關注與學習相關的知識,約9.88%關注其他信息,如表5所示。對于上網的目的和相關計劃,約12.34%的藏族大學生上網時有非常明確的目的,達到目的后立即下線;約61.11%在上網時有明確的目的,達到目的后才會去瀏覽其他內容;約23.46%在上網時有目的,但常常會受到其他內容的干擾;約3.09%在上網時沒有目的,瀏覽網站推薦和他人推薦。關于“網絡是自由的,沒必要限制網絡自由”這一觀點,調查結果顯示,約13.58%的藏族大學生完全同意,約26.54%是比較同意,約27.16%的態度是一般,約15.43%比較不同意,約17.29%完全不同意。由此可見,藏族大學生在上網時自制力較弱,缺乏網絡自我管理能力。
(六)網絡安全素養
網絡安全素養是網絡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藏族大學生來說,網絡安全素養是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網絡安全知識、網絡安全技能和網絡安全素質、網絡安全態度的整合與升華。調查結果顯示,約19.75%的藏族大學生認為網上那些色情、暴力信息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影響,約28.4%認為比較有影響,約30.25%認為影響一般,約13.58%認為比較沒影響,約8.02%認為完全沒影響,如表6所示。對于藏族大學生網絡上不安全行為的調查結果如下:約6.17%的藏族大學生經常在網絡上轉發虛假、詐騙信息,約12.96%偶爾在網絡上轉發,約19.75%轉發頻率是一般,約5.56%較少在網絡上轉發,約55.56%從來沒有在網絡上轉發。由此可見,藏族大學生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影響,網絡安全意識薄弱。
三、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的問題
綜上所述,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存在六個方面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對網絡媒介的認識不夠全面
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部分藏族大學生不了解網絡素養。藏族大學生上網時間較長,說明網絡在藏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藏族大學生上網的目的多樣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休閑娛樂,許多藏族大學生使用網絡學習的內驅力不足,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短視頻、社交軟件、電子游戲等娛樂活動中,而泛娛樂化[6]的網絡生態正在影響著藏族大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雖然藏族大學生使用網絡的范圍廣、時間久,但大部分藏族大學生不了解網絡的運行模式和網絡素養的構成,缺乏網絡素養基本知識的教育。
(二)網絡信息獲取手段少,信息甄別能力弱
網絡信息主要具有數量多、范圍廣、傳播速度快、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的特點。針對這些特點,藏族大學生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使用網絡獲取信息的途徑卻主要集中在軟件“學習通”上。網絡學習平臺單一,沒有很好地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在瀏覽網站的時候,藏族大學生面對琳瑯滿目、質量參差不齊的網絡信息,很難準確地甄別信息的真偽。
(三)網絡創新發展能力不足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7],網絡是信息的載體,信息又是知識的載體。在網絡這個廣泛的平臺上,藏族大學生缺乏對所獲取信息進行處理加工的能力。調查發現,約44.44%的藏族大學生對搜索到的信息只是簡單復制、粘貼,并沒有進行相關的處理就直接使用。這種“拿來主義”使藏族大學生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在知識領域,失去探索精神的學生,猶如失去動力的輪船,只會隨波逐流,不會正確地認識自己并且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在思想領域,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對于肩負著雙重使命的藏族大學生來說,缺少創新的內驅力,也缺少科學的探索精神。
(四)網絡道德認識不足,缺乏網絡法律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絡不是不法之地。對于藏族大學生而言,網絡的迅速發展不斷地刷新著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藏族大學生的道德法律意識,也直接影響著西藏地區的團結穩定。有一部分藏族大學生認為,網絡道德可以不遵守;很大一部分藏族大學生不了解網絡法律,沒有很強的網絡法律意識。造成部分藏族大學生不遵守法規,在網絡上試探道德和法律的底線。不良的網絡行為和淡漠的網絡法律意識會影響網絡環境,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網絡中消極的、違規的,甚至是反動的信息,都對藏族大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五)網絡自我約束力差
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從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成人感日益增強[8],但還是缺乏自律和自我約束能力。許多藏族大學生在進入網絡世界后,會被豐富多彩的虛擬世界影響,沉溺于娛樂、社交、短視頻等軟件。然而,自律意識的培養包括網絡和非網絡,自我約束力是成年人應該具有的能力。剛剛踏入成年世界的藏族大學生,面對誘惑力大的網絡,缺乏自我約束力,甚至在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時候,也不能集中注意力。網絡是一把雙刃劍[9],適度合理地使用網絡,可以增強藏族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如果不能合理控制上網時間,不能明確上網目的,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則會導致沉迷于虛擬世界,從而脫離與現實世界的連接。
(六)網絡安全意識薄弱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藏族大學生的學習和網絡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智慧教育、智慧課堂[10]的應用,更是增強了藏族大學生學習與網絡的連接。可以說,藏族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對互聯網的依賴。但是,由于藏族大學生對網絡安全意識的認識不到位,防范意識薄弱,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在遇到一些詐騙或者虛假信息時,缺少足夠的網絡安全意識,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11]不高,容易陷入互聯網的陷阱。
四、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提升策略
(一)提升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基本認識
針對藏族大學生的民族特性,西藏高校可以搭建一個培養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平臺。首先,需要創造一個可以培養積極的、正向的、網絡素養的校園氛圍。從新生入學到畢業,貫穿始終。可以通過網絡知識競賽、網絡技能大賽和公眾號的征稿等多種活動形式,讓藏族大學生參與其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藏族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其次,高校應該把網絡素養引入大學課程體系中,使之成為一門基礎課程。也可以開展高校教師的網絡素養培訓,形成課程網絡素養。在日常的教學中完成對藏族大學生網絡素養的提升。再次,對于社會來講,國家需要加大對網絡素養提升的宣傳,使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網絡氛圍。最后,對于藏族大學生來講,促使其成長的決定性因素是內驅力。因此,藏族大學生要有對網絡素養提升的意識和行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有意識地去關注一些網絡素養方面的信息。
(二)提高藏族大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和甄別能力
首先,高校應該完善自身的資源結構體系。對于藏族大學生來說,由于其民族的特性,西藏高校資源網站可以增加藏文版本的資源,以方便藏族大學生進行信息的獲取。西藏高校應提高藏族大學生對學習平臺應用的頻率,加大各類學習平臺的宣傳力度,例如慕課、中國知網等學習平臺。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結合網絡信息甄別能力的方法,在課堂上培養藏族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最后,培養批判性思維是提高藏族大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的關鍵。學會質疑和評估信息的來源、真實性、可靠性和可信度。掌握一些基本的邏輯和論證技巧,能夠辨別謠言、誤導和偽科學。總的來說,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持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獲取和甄別能力。通過不斷練習和實踐,逐漸建立起一個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判斷力。
(三)培養藏族大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對于搜索到的信息,藏族大學生應學習如何將已有的信息舉一反三。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對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解釋、推斷和發展。并以網絡為工具和紐帶,培養自身創新意識。對信息敢于加工并且進行探索,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知識成果。創新能力是一種由興趣引發的、科學的、敢于打破舊思想的能力,高校應利用“互聯網+”的背景,尋找并激發藏族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網絡不斷提升其知識儲備,與此同時,樹立其良好的網絡價值觀和知識創新觀。作為學校來講,最重要的是提供啟發性的教育環境,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和培訓課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引入案例研究、項目驅動學習和問題解決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運用知識和技能。同時為藏族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如圖書館、實驗室設備、創新基金和獎學金等。總之,高校應該利用網絡搭建各種實踐平臺,提升藏族大學生創新的能力。并為培養藏族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激發學習興趣需要創造積極的教育環境、提供機會和資源,并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和交流。通過這些努力,可以幫助藏族大學生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潛力。
(四)加強藏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健全網絡法律法規
藏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網絡法律意識,直接關系到我國的團結統一。為了加強藏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充分發揮西藏高校的引導力,積極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導藏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藏族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監管力度,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
(五)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提高自我約束力
首先,藏族大學生應該有一個堅定的遠大理想。對于網絡的使用,制訂合理的計劃并且嚴格地執行計劃。如果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則需要調整網絡的學習方法,并善于利用小技巧去樹立一些小目標,提高自我約束力。藏族大學生應該秉持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努力學習、艱苦奮斗,不沉溺于即時的網絡快樂中,避免被娛樂化。
(六)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高網絡安全意識
毋庸置疑,藏族大學生應該牢固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高校應該組織開展各類網絡安全教育宣傳活動,提高藏族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藏族大學生要認真學習網絡法律法規,給自己樹立起網絡安全的屏障。并且學習網絡安全知識,了解常見的網絡攻擊方式和安全威脅,掌握密碼學基礎知識以及如何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可以閱讀相關書籍、參加網絡安全培訓課程,或者參與網絡安全社區討論。同時也要注意隱私設置,確保在使用各種在線平臺和社交網絡時,正確設置隱私選項以保護個人信息。上網時規范上網步驟,來源不明的網站鏈接不隨便點擊;不安全的網站不點擊,綠色上網,文明上網,不傳播和發布虛假不實信息等。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藏族大學生提供了一種與世界連接的可能性。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促進了藏族大學生的自我發展,改變了藏族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網絡不良信息影響了藏族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了滿足藏族大學生的網絡學習需求,提升藏族大學生的網絡素養,政府和學校需要不斷完善網絡素養教育機制,培養和提升藏族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技術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CNNIC. CNNIC發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020-03-08). http://nic.upc.edu.cn/2022/0308/c7 404a363798/pagem.html.
[2] Macclure C R.Network literacy:a role for libraries[J]. Inforrmaiil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1994(02):115.
[3] 李欣. 信息時代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J].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3):30-32+36.
[4] 蔣宏大.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07(19):52-53.
[5] 貝靜紅. 大學生網絡素養實證研究[J]. 中國青年研究,2006(02):17-21.
[6] 孫霞. 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研究[J]. 計算機教育,2021(05):149-151.
[7] 徐本川,劉周,蔣玲玲. 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探賾[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21(17):55-60.
[8] 黃靜婧. 網絡交往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探析[J]. 昌吉學院學報,2022(01):25-29.
[9] 郭揚,李海洋.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探討——評《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J]. 中國高校科技,2022(Z1):10.
[10] 楊颯,韓若萊. 智慧教育,這片“云”鏈接你我[N]. 光明日報,2022-04-05(05).
[11] 冷靜,郭日發,侯嫣茹,等. 促進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在線活動設計研究及可視化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18,39(10):75-82.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