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海
摘要:為解決中職英語教學內容碎片化、知識學習淺表化、語言識記機械化的問題,在中職英語新課標新教材知識容量不斷增加、課程理念更新迭代、素養要求節節提升的背景下,通過大概念統領關聯和整合教學資源,搭建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網的大單元教學平臺,著力于學科教學內容的單元整合,進行縱向梳理知識框架、橫向關聯主題語境,實施思維可視化、多模態語篇、語料庫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策略,推動大概念引領的英語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大單元;大概念;英語;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8-0081-05
中職生英語基礎薄弱,英語學習習慣和方法有所欠缺,究其原因還是教和學的方式存在缺陷。雖然中職英語新課標、新教材都已正式使用,新課改也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仍存在英語教師思維固化,采用從字、詞、句到語篇的線性教學模式,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思維僵化、課堂互動單一、教學效果“高輸入,低產出”的現象[1]。
因為缺乏上位“大概念”的引領,中職英語教學存在知識碎片化、學習淺層化和識記機械化的明顯特征。學生學習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到的都是孤立的、點狀的、碎片化的下位知識[2]。“大概念”統領的缺失導致學科內橫向聯系和跨學科縱向綜合能力不足,對英語知識技能學習系統構建不利,影響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遷移。點狀的碎片化學習不利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只有以“大概念”為徑,進行連點成線、連線成面、連面成網的大單元整合,才利于知識的系統性學習,才能形成縱橫間關聯的知識網絡結構[3]。
一、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及特征
基于學科大概念,立足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單元整合、學段整合、跨學科知識間的關聯和整合,從教一個lesson、教一個Unit向大單元教學新思維轉變,打破課程和教材原有編排體系,提升對教材進行二次處理和單元整合的能力,在“大概念”引領下進行單元主題重構,建立同一主題下各話題間的深度聯系,形成深度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一)內涵
立足于中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打破原有教材編寫體系,以學科大概念統攝,圍繞單元主題、話題創設問題情境,倡導大觀念、大主題與大過程,開展英語真實任務型學習[4]。面對知識爆炸現實,只有從“知識本位”向“素養為本”轉變,注重對學生終生發展所需的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培育,對中職英語學科進行大概念統領下的課程內容統整,對教材內容實施跨單元、跨學段、跨學科、跨媒介的創新性重組、整體設計及二次開發,進行情境目標、任務驅動、內容統整、增值評價為主要特征的結構性統整和科學設計,從而讓中職英語學習從淺層次學習走向深度學習。(見圖1)
(二)特征
1.以大概念為統領
大概念(Big Concept),也稱為大觀念(Big Ideas),最早提出者是美國教育家杰羅姆·布魯納,哈佛大學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指出:大概念是決定課程內容的重要觀念、原則、理論和問題等,具有使具體的知識點結構化、體系化作用并促進對課程內容持續性的理解,推動學科知識遷移到學科內或學科間的其他情境中[5]。“關注大概念的課堂指向深層學習,解決淺層學習問題;指向系統性學習,解決碎片化學習問題;指向有意義的學習,解決機械學習的問題。”[6]
2.踐行深度學習理念
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布置具有層級特點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破簡單重復,戒機械性學習,著眼于知識和技能的深層次理解,不囿于死板記憶和機械訓練,在兼具廣度、深度和關聯度的知識學習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并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二、大單元教學整合的途徑
《中職英語新課程標準(2020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由“職場語言溝通、思維差異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學習”四方面共同構成中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活動觀,同時指出需重視主題意義的探究對語言學習的作用,教師應學會靈活創設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語境,將單元主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職業建立關聯。在此基礎上,通過主題意義探究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培養思維感知能力,學會鑒別、評判,深化對主題語境的體驗、理解,實現學科育人目標,使英語學科教學從“教書”走向“育人”,推動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7]。要讓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需遵循以學科大概念為統領,在單元大概念下整合主題意義相近的單元,從而實現從學科內容邏輯的“單元”教學走向單元目標上位大概念引領的“大單元”教學。“大單元”教學以改變教師僅關注單元碎片化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而輕視上位大概念統領下的大單元主題語境為目的,重視大概念下單元主題語境的整合、重組,強調創設具有職業情境、生活情境的關聯性學習任務、活動。見圖2。
中職英語新教材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3大主題語境進行編排,3大主題下又包含8個子主題23個話題,如“人與社會”下包含“社會交往、社會服務、歷史與文化、科學與技術”4個子主題,但同一學科大概念下各單元話題分散于各冊教材中,不利于單元主題領域深度教學的開展和實施。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按照中職英語學科大概念統領單元主題進行同一單元大概念下單元整合,基于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重組和整合[8],“建立不同語篇、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打破課時與課時間、活動與活動間、語篇與語篇間的壁壘,要求教師圍繞大概念制定單元目標,組織學科、單元教學” [9]。
(一)不同年段單元整合
利用大概念重組教材中同一主題單元學習材料及相關教學資源,在同一主題下就各種話題精心設計聽、說、讀、寫學習任務和意義探究活動,通過圍繞同一個主題創設不同話題或教學情境,多元推動單元主題深度學習有效實施。“教師不能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年級,而是要深入了解所授學科的各年級教材,深入探索該學科跨年級的大概念。提取跨年級的大概念后,教學內容的關聯從隱性變為顯性,使學生形成不同年級教學內容之間的有意義關聯。”[10]表1是以“環保意識、智能網絡”兩個單元大概念為例進行跨年段大單元教學的案例。
教師在設計英語大單元教學活動時,需精確把握“大概念”這一統領教學內容的核心,在主題語境推進過程中讓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合理關聯、融合,從而推進主題語境的深度學習、系統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二)跨學科整合
大概念既可以引領同一學科,還可以在不同學科、相近領域統攝大單元教學,這就使跨學科實施大單元教學成為可能。如《新課標》明確規定中職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職場語言溝通、思維差異感知、跨文化理解、自主學習四方面[11],而中職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由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組成[12],見圖3。就其構成和內涵而言,中職英語和語文的核心素養在語言、思維、文化三個層面大同小異,而第四個維度英語是“自主學習”,而語文是“審美鑒賞與創造”,雖然兩門學科的核心素養框架表述不一,但共性仍很突出。英語、語文兩科新教材都由基礎模塊、拓展模塊和職業模塊三大模塊組成。基礎模塊是中職學校不同專業學生都需必修的課程內容,英語由“自我與他人、社會服務、自然與環境”等8個主題構成,語文由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8個專題構成,從新課標表述可以看出,英語與語文兩學科的核心素養重疊性很高。
中職英語、語文學科圍繞“語言”“思維”“文化”等學科大概念,在學科邏輯上表現出極大關聯度和高度一致性。兩門學科共性多,都非常重視語篇教學、情境創設和文化傳承與理解(見圖3)。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景劇教學,而中職語文第一冊第4單元為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英語可與語文進行“Hamlet”大單元融合教學,英語和語文教師進行雙師共導,對劇本人物分析、劇情發展、語言分析、腳本寫作、海報設計、劇場表演等進行共同指導、同堂教學。又如語文第二冊第2單元是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而英語第二冊第1單元“Travel”是明代徐霞客游記,兩個主題相近、內容相似,可嘗試英語和語文跨界融通大單元教學。
三、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知識是教學內容經過分化、重組、整合而形成的富有教育意義又能幫助學生以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學習的知識序列。”[13]大單元教學整合教材內容,融入拓展資源,融合多模態語篇,進行主題意義探究,開辟課內外立體英語課堂,凸顯了大概念下學與教過程的整合性以及學與教時空的開放性等特點[14]。
(一)思維可視化
在英語學習中,可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英語語言知識框架建構和結構梳理,特別是在閱讀篇章教學圍繞篇章話題進行文章結構、內容框架、時間線呈現時,利用思維導圖對教學內容和框架進行思維可視化處理,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利用樹形圖、概念圖、魚骨圖、組織結構圖、時間線圖、流程圖等常用思維導圖對復雜思維進行可視化處理,對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大有裨益。以高教社2021版《英語》(基礎模塊1)Unit6 Food and drinks寫作教學為例,教師以Reading and writing文章結構為范,利用向右邏輯思維導圖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圍繞How to choose a restaurant為即將來訪的英國朋友Ann選擇餐館,寫一段短文把選擇該餐館的理由等用Email發給她。
(二)多模態語篇
傳統教學僅依靠語言文本,通過閱讀語篇、分析其結構理解語篇意義。新課標非常重視信息技術對教學方式迭代的作用,特別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對教育生態重構,不斷推動精準教學、個性化教學、智慧課堂等教育變革。在此環境下,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態語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得到更多關注,人們更多利用圖像、視頻、動畫、音頻等流媒體媒介,調動學生的更多感官參與聽、說、讀、看等互動,多模態語篇使語篇輸入形式更加多樣化、交互化,對培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更加有效。以基礎模塊2 Unit8 Green Earth為例,基于“綠色地球”這一單元主題,在大單元教學中主要利用以下幾種多模態語篇:一個環境污染的短視頻、一篇垃圾分類經驗推廣的媒體報道、一段美麗家園宣傳影片、一次水污染案例的電視報道、一篇增強版視頻期刊中空氣污染防治的小論文、一份小流域生物環境生存狀態調研報告。教育與技術的融合為中職英語教學開拓了多模態的手段、平臺和空間,為學生多感官體驗英語學習提供了新方法。
(三)語料庫教學
語料庫建設和使用對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創建單元主題語料庫,對單元各類話題的核心語料進行有機融合,可以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推動深度學習。如利用語料庫在詞匯、句法、結構、語篇等方面的優勢輔助寫作教學,在寫作前讓學生根據寫作內容查詢、檢索相關語料庫中寫作所需的詞匯、搭配、語境及相關范文,供學生寫前進行觀察、討論,在寫作構思、初稿撰寫和潤色修改方面提供深度寫作所需的支持;寫作完成后還可以利用作文自動評閱工具iWrite對學生作文進行自動化評閱,利用該評閱系統語料庫功能對寫作中涉及的詞匯、語法等錯誤參數進行評閱,供學生寫后參考。
基于語料庫的大單元教學植根于單元主題,圍繞單元話題情境,拓展與主題有關的學習資源,進行單元主題大整合,把零散的話題用單元主題這根主線串聯起來,緊扣大單元核心概念。通過層層深入,不斷深挖主題,立足單元結構和語境,培養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推動開展深度學習。
通過大單元主題語料庫的創建和使用,整合的不僅是圍繞大單元主題語境的核心語料,更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靈活、自主、便利地查閱、檢索、調閱語料庫資源,更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層學習,在導入、學中、課后不斷拓展學習內容、開闊學習視野。
(四)項目學習
通過創設生活化、職業化的情境任務,學生在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中進行查閱信息、設計流程、實施方案直到完成項目,在此過程中獲得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項目教學主要由“明確項目要求、制定項目計劃、實施項目方案、展示項目成果、評價項目學習”這幾個步驟構成。在英語大單元教學中,通過設計與教學相關的項目任務,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作為組織者、監督者和促進者幫助學生實現大單元沉浸式深度學習。具體案例見表2。
四、大單元教學的成效
大單元教學基于大概念進行跨學年、跨學科的綜合化、項目化、情境化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和崗位能力。具體成效如下:
第一,教學創新團隊逐步形成。大單元教學從針對個人教學問題的“單兵作戰”走向解決共性教學困境的“超級戰車”,依靠教學團隊的力量整體推進英語教學的“三教改革”。
第二,學科核心素養大幅提升。英語大單元教學緊扣學生、課堂、教材等關鍵因素,聚焦學科核心素養,構建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既重視英語學科基本知識的學習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又關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切實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拓展學科視野。
第三,深度學習理念引領變革。大單元教學引發對學科課程、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的全面變革,改變的不僅是教育理念,更是一場新課改盛宴。對教學內容的歸類和重組,對教學情境的“再建構”,對不同課型的細致探究,對單元主題下話題的拓展延伸,都是以大單元教學深度學習理念為引領的,是深度學習理念在課堂實施中的具體體現。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知識從“碎片”走向“關聯”,情境從“遠離社會”走向“生活實際”,學習從“淺表”走向“深入”,課堂從“課內”走向“課外”。
參考文獻:
[1]趙文萍.核心素養指向下的高中英語單元教學模式初探[J].教師,2020(30): 45-46.
[2][3][6][9-10]衡很亨.大概念理論觀照下英語課堂轉型的結構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1(12):65-68.
[4]王乾.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英語大單元教學設計初探[J].天津教育(上旬刊),2020(1):53-54.
[5]WIGGINS G, McTIGHE J, ALEXANDRIA V.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expanded 2nd ed)[Z].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5.
[7][11]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8]劉琰.英語大單元讀寫教學整合機制[J].教師博覽,2021(6):93-94.
[12]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 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3]葉肖君.核心素養導向的初中英語整體化單元教學設計[J].英語教師,2021(9):56-60.
[14]高媛媛.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初中英語大單元閱讀探索[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21(5): 62-63.
(責任編輯:楊在良)
Large Unit Teaching: A Practical Study on Deep Lear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Based on Big Concept
JIANG Jun-hai
(Qiandao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17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fragmented content, superfici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chanized language memoriz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 knowledge capacity of new textbook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nglish courses, updating and iterating curriculum concepts, and increasing literacy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guides and integrates teaching resources through big concepts, and builds a large-unit teaching platform that connects dots into lines, surfaces and networks. It focuses on the unit integration of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vertically combs the knowledge framework, horizontally relates the topic context, and implements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thinking visualization, multimodal discourse, corpus teaching, and project teaching, so as to promote English deep learning led by big concept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ubject core literacy.
Key words: large unit; big concept; English; deep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