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龐
每個班主任在自己的帶班生涯中都會碰到各類的學生問題和“問題”學生,但每個人處理、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當然結果、效果也會不一樣。即便是同一人,在不同階段的做法和效果也不盡相同。班主任如果能走進“問題”,聽聽“問題”背后的故事,那結果會怎樣呢?
“問題”學生的故事大多是負能量,很多老師都會有無力、無奈之感,但如果班主任能改寫故事的后續情節,那就能形成正能量。這種正能量不僅會轉變“問題”學生,還會引導全班,形成一種無聲的教育力量;更會讓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享受花開結果的喜悅,讓故事成為自己專業生涯中勵志的力量。
一、學會傾聽,曉之以理
“金老師好!不好意思,小蔣說肚子疼,今天不去學校了。我和他媽媽都在上班,拿他沒辦法。其實他是作業沒寫完,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周末在家不寫作業,看電視,玩電腦和手機,我和她媽媽管不了他,真是讓人頭疼。”
“金老師好!小蔣明天不去學校,在家自習,特此報備,謝謝。”
“金老師好!不好意思,小蔣自己說還需要在家調整一天,明天一定去上學,給您添麻煩了。”
……
持續一個多月,小蔣爸爸每周都要發一條這樣的信息。孩子厭學,家長無奈,我也很困惑,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學習壓力太大嗎?不會啊,他可是以第一名考進班級的,平時學得也輕松,成績也在班級中上等。難道是迷戀手機?那他為什么會迷戀手機呢?一個有追求、有想法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啊。還是聽聽他的成長故事吧。
“我和他媽媽文化程度不高。我對孩子沒有那么高的要求,但他媽媽自孩子上小學起要求就比較高,希望孩子將來能考個好大學,所以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他媽媽管,幫他報各種輔導班,當然效果還是有的,您看考取了重點中學。”
聽著蔣爸爸的描述,我似乎明白了孩子問題形成的原因,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又分明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媽媽。
“那你們平時和他在其他方面交流多嗎?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知道嗎?他對你們的做法認可嗎?”
“他不怎么和我們交流,進入高中后更不愿意和我們多說話,我們一說他就來火,特別是說到學習上的事,更是如此。我們覺得給你吃飽穿暖,生活上滿足你,你就該好好學習。但他高中后每天晚上都要玩手機,一玩就到一兩點,第二天起不來,周末、節假日放假更是瘋狂,作業不寫,返校沒法向老師交差,就不肯來上學。還說自己有心理問題,要去看心理醫生。”
“去了嗎?”我問。
“去了,醫生說有輕度抑郁,開了安神藥。”
“你們得重視他的問題。你看,一是迷戀手機,為什么迷戀啊?你們只關心他的學習,沒有關注他其他方面的需求,他需要與人溝通和交流。和你們談不起來,他只能在手機上找同伴,或者在游戲中尋找快樂。二是長時間玩手機,打亂了他的作息,身體也垮了。”
“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多和他溝通,多滿足他的其他合理需求。周末帶他出去轉轉。平時把手機管控好,規定好時間。”
一次輕松的談話結束了,我想應該會有效。我分明又覺得這個故事的主角變成了我,我在改寫著故事的續集,真的能有效嗎?
一個月后,他父親的信息又來了:“金老師好!小蔣估計今天上午又不去上學了,麻煩您給他辦個休學吧,這種狀態實在是不適合上學了。”
“作業不寫,怎么叫他都起不了床。”
“不寫就不寫吧,讓他抓緊到學校上課。”
“叫不動他,和他說什么都不回答。”蔣爸爸如是說。
“你們今天下午一起到我這里來一下,把孩子也帶著,我們一起交流一下。我和他媽媽說好了。”
“我們先談,讓孩子先去上課,然后再和孩子談,好嗎?”
“老師,這個孩子我們實在管不了了,不行就放棄吧。”小蔣媽媽先開口了,從小時候的聽話,說到現在的叛逆、偏激、放縱,抱怨、憤恨,明顯帶有幾分委屈。
“你的性格是不是很剛啊?”
“是的,老師。我是遇剛則剛,遇柔則弱。”
“那他爸爸呢?”
“懦弱。”
“你這樣的性格,你老公能接受,孩子能接受?”
“所以我和爸爸合不來,準備離婚。孩子管不了,我就不管了。”
我知道這是一個個性強、控制欲也很強的媽媽,得想辦法把他們撮合到一起。
“你們看你們家孩子,雖然經常不上課,但學習還能跟得上,在班上也是中等成績,說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如果你們能給他一個好的家庭環境,讓他感覺到你們真正的關心和關愛,我相信他一定很優秀,將來考個好大學也能替你們爭光。”
“首先,孩子現在高中了,你們倆的感情問題要先擱置,這對他的心理是有影響的。其次,你們多關注他的其他需求,在生活上多關心他。再次,對于他其他方面的愛好,可以滿足他。”
“老師,這樣真能行?”
“我們先試試吧。我先去和孩子單獨談一談,然后我們再一起。”
我去教室找到小蔣,在另外一個房間和他做了交流。
“剛才我和你爸媽交流了近2個小時,你們家的情況我知道了。我覺得作為子女還是應該理解父母,更何況你現在是有思想的高中生,更應該學會和他人溝通。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希望你能有一個好的未來,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你要理解。當然,他們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尤其是你媽媽,她不太懂得如何教育。我剛才和他們溝通過了,他們答應會改變,會去尊重你的想法。”
小蔣的眼淚流了下來。
“但是你也要有所改變,玩手機要控制時間,最多2個小時,周末在家只能周六玩,不能超過12點,如何?如果你同意我們現在和你父母去談。”
征得小蔣的同意后,三人見面,交流很順暢。父母感激地離開了。
后續的情節并不如我想象,小蔣不玩手機了,但家里還有電腦。
“沒玩手機,玩了幾個小時的電腦,半夜開始寫作業,我和他說熬夜寫作業和熬夜玩手機都是不可取的。還要繼續引導,啥時候能按時作息就好了。麻煩老師再和他聊聊,他聽您的。”這是他爸最近發給我的情況反饋。
“他聽您的。”一句簡單的表達是家長的信任,更是孩子渴望得到關注的期盼。
“小蔣,聽說最近你在家表現不錯,手機不玩了,家里的電腦也收起來了,你會空虛失落嗎?聽說你對數據編程感興趣,這樣,我和信息老師說一下,你去找他,可以多學一點。”
“好的,謝謝老師。”
“老師有個要求,能不能周一到周五把手機放在我這里保管,周末給你?”
“好的。”
到了周五放假,我一直在等他來拿手機,可是他沒來。一周過去了,又到了放假時間,我問他:“手機要帶回去嗎?”
“不用了,老師。”
我一臉茫然,一臉迷惑。期中考試成績揭曉,小蔣考出了年級前80名的好成績。故事的續集真的如我所愿,也讓全班同學震驚、感慨。
故事還在繼續,小蔣已經成了故事的主角,希望他能演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二、將心比心,根植情懷
“金老師您好!孩子還是想下午在家調整一下,順便把落下的課補上。拜托您給各科老師請一下假。”
這是在高一開學后不久接到的小王媽媽的第一個請假信息,之后就成了常態,只要周末放假,返校前一定會收到請假的信息。
這是怎么回事?我找到小王。
“怎么每次返校都不能準時?”
小王眼淚流了下來。
“老師,我壓力很大,我怕我跟不上。”
“不會吧,你的月考成績可是年級排名靠前的。”
“其實,我不想學習。我回家基本不學習,就是躺著,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干。我初中的時候就這樣了,別人拼命學,我在偷偷看小說。我討厭學習。”
“為什么會這樣呢?”
“自小學起,媽媽就幫我報了很多輔導班,初中也一樣。但我內心真不想這樣。”
我留心觀察她。中飯、晚飯她都不去食堂吃,而是讓同學帶過來,她自己則坐在位置上寫作業。體育課、藝術課、社團課她也不去,仍然在寫作業。
既想學好,又怕跟不上;既想上學,又害怕競爭。這大概就是她的真實狀態,于是內心裝的是滿滿的焦慮。
看看她的成長環境,有了和小蔣家長溝通的經驗,我決定用同樣的方法嘗試一下。
小王的父母如約來到學校。
“金老師,孩子有點厭學、有點焦慮。這都怪我,從小給她報各種輔導班,我們也不懂,看別人都是這么做的。小學還行,到了初二她就開始變了,偷偷地看小說,不好好學。現在一回家就不想學習,就是玩手機或者躺平。這孩子從小被我們慣壞了,現在說不了她,也不敢說了。”
“那你們對孩子有什么要求啊?”
“她爸不管,我現在也管不了了,只要她正常上學就行。”
看上去,孩子的成長環境還不錯,小王應該能夠走出來,正常坐進課堂。
“金老師您好!小王今天主動和我們溝通一個晚上,她說明天再請假一天,后天開始正式回歸校園,并讓我轉達她對您最深的謝意,感謝您的包容與鼓勵!”
期中考試前一周,小王終于到班了,一切正常,考試正常,成績靠前。
“謝謝您的引導!您的每次鼓勵給了她很大的力量,能遇到您,是她一生的幸運,也是我們家的福分!無以言表,銘記在心。”
我很開心,故事的續集似乎又被改寫。
……
“金老師,早上好,小王今天再請一天假在家把前兩天的課自己補一下,她沒想到這兩天學校進度這么快,昨晚回來捋知識點沒弄結束,怕今天去還是跟不上進度。她已經起床學習了,并讓我轉達她這次是真的好了,讓老師放心。”
故事情節又回到了老路。
“金老師,您好!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孩子的厭學情緒反反復復,很遺憾我沒有力量帶她一下走出來,感覺很難了,后面的路還得麻煩您指導和幫助!感恩遇到您。”
“金老師,我們和孩子商量了,決定還是休學,讓她調整好,明年再來。”
“金老師,非常感謝您對我的幫助,我不是不想學,也不是不能學,我就是感覺自己現在沒法調整好,暫時沒法坐進課堂,我還是想調整一下。”小王在電話中和我說道。
我欲言又止,其實我內心充滿期待,可是我也很無力。
兩個學生,近乎相同的經歷,近乎相同的故事,但結局卻不相同。一個是對他有了當下的欣喜,一個是對她未來的憂慮。未來如何,預期不定。
但我看到的是,在近一年與兩位學生及家長的交往與溝通中,孩子的性情在變,家長的教育方式在變,我也在變。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改寫續集,不是學生所有的問題我們都能解決,不是所有的“問題”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轉化。但作為班主任,包容之心要在,唯有包容,“問題”學生才有轉化的可能;努力之勢要有,唯有努力,才會有學生的變化,才能引導他(她)走進自我,并努力改變自我;方式路徑要新,唯有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才會有對話的效能,才會有教育的合力,才會有變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