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個主題主線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文章從三級公立醫院角度,引用“供給側=供給政策+供給制度(體制機制)+供給結構+供給量”理論,從供給政策、供給制度(體制機制)、供給結構、供給量和需求量五個方面,分析現狀,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公立醫院 高質量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224-03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個主題主線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
想[1]。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體現在滿足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本文從三級公立醫院視角,根據習近平經濟新思想供給側理論及框架,對如何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進行探討。
一、基本概念及分析思路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需求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滿足人民更高水平、更高品質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減少患者跨省就醫”的需求側來講,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回答了供給側該怎么辦的問題。
供給與需求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繼承馬克思關于生產與需要思想精髓和合理吸收西方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理論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需求側”和“供給側”這對新范疇。這些概念不同于馬克思對供給與需求概念及關系的論述,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從狹義“價格視角”和“數量的關系”所理解的“供給與需求”和“總供給與總需求”,創新性提出包括數量、結構、制度(體制機制)和經濟政策“四重關系”的廣義“供給側”和“需求側”。這里,“供給側=供給政策+供給制度(體制機制)+供給結構+供給量”;“需求側=需求量+需求結構+需求制度(體制機制)+需求政策”[2]。本文擬根據以上供給側基本理論,對影響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統一。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的公立醫院現狀
(一)供給政策方面
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新醫改以來,我國政府衛生投入規模持續擴大,各級政府積極推進醫改,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各省市仍存在政府公益性擔當不夠、財政衛生投入不足的情況。政府對公立醫院投資占比始終維持在5%~7%的定額補助,剩下的93~95%醫院開支必須靠醫院的業務收入現金流來彌補[3]。在新醫改政策不斷落實中,國家取消藥品和衛生材料加成、醫保支付方式轉變“牛鼻子”作用的壓力、醫療服務收入價格形成及調整機制未有效開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城市醫院虹吸效應等因素影響,三級公立醫院的正常運行對現金流依賴性仍然較大,面臨著可支配醫療收入降低、管理錯綜復雜等種種難題。
(二)供給制度的體制機制方面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老百姓看病就醫的主場所,尤其是三級公立醫院這樣的大醫院,常常是人們就醫的第一選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不足,逐利性仍未根本消除,這是阻礙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因素[4]。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加醫療資源有效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的重要力量。研究顯示社會辦醫雖然有明顯臨床專科特色的特點,但存在規模小、公信力不高、管理方式滯后、醫護人員學歷水平總體偏低、人才培養儲備不足等問題[5]。
2018年6月,中央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后發布加強公立醫院黨建工作的文件,我國公立醫院領導體制從院長負責制轉變為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是實現黨對公立醫院領導的關鍵制度,對于促進公立醫院黨的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公立醫院運行中,堅持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做好制定章程、黨委議事制度、人事干部管理、科室及支部職能轉變、意識形態思想引導等工作,才能持續推動醫院良性發展[6]。
(三)供給結構方面
在國家級三級公立醫院層面,設立國家醫學中心、臨床醫學中心,報國家衛生健康委備案。國家中心以臨床重點專科群為載體,從疑難危重癥診療技術、前沿醫學科技創新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等方面帶動全國醫療水平邁上新臺階,推動國家醫學進步層面。
在省級三級公立醫院層面,設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各省同國家級高水平醫院對接,以省內現有醫療資源為基礎設立區域醫療中心,從技術和人才方面入手,降低省域疾病的死亡率,減少跨省就醫。山西省委、省政府和省衛健委主動對照國家對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構想和目標,截至2022年7月份,分別依托山西白求恩醫院、山西省腫瘤醫院、山西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太原市中心醫院,設立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山西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山西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山西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引領全省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省市內三級公立醫院層面,組建由三級公立醫院牽頭的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按照特色鮮明、專業互補、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的發展格局原則,加強集團內各醫院協作,建設優勢專業專科,帶動基層醫療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7]。
(四)衛生健康供給量方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初步推算為75593.6億元,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例為6.5%,人均衛生總費用5348.1元。截至2021年底,我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已達944.8萬張,其中醫院741.3萬張(占78.5%)。醫院中公立醫院床位占70.2%,民營醫院床位占29.8%。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6.70張。我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398.3萬人,其中醫院847.8萬人(占60.6%),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3.04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3.56人。從公報可看出,我國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供給量中,對比床位數、執業醫師數和護士數等關鍵指標,公立醫院占絕大多數比例。
(五)衛生健康需求量方面
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同5年前的2016年比較,2021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這三項關鍵指標有顯著改善,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5歲上升至78.2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9/10萬下降到16.1/10萬,嬰兒死亡率也從7.5‰下降到5.0‰。
在門診方面,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84.7億,居民平均到醫療衛生機構就診6.0次。2021年總診療量中,醫院38.8億人次(占全年總診療人次的45.8%),其中公立醫院診療人次32.7億(占醫院總診療人次的84.2%),民營醫院診療人次6.1億(占醫院總診療人次的15.8%)。住院方面,202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次24726萬,居民年住院率為17.5%。2021年入院中,醫院20149萬人次(占全年總住院人次的81.5%),其中公立醫院入院人次16404萬(占醫院總入院人次的81.4%),民營醫院入院人次3745萬(占醫院總入院人次的18.6%)。
從公報可看出,我國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需求量中,比較診療人次和住院人次等關鍵指標,公立醫院占絕大多數比例,結合臨床實際三級公立醫院是占最大比例的,進一步說明三級公立醫院在改善人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等國民健康指標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綜合分析衛生健康供給量和需求量指標,公立醫院的門診診療人次占比(84.2%)和入院人次占比(81.5%)均大于公立醫院床位占比(70.2%),說明我國衛生健康領域供不應求的情況是客觀存在,結合實際這種現象在三級公立醫院中尤為突出。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對公立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落實醫改相關政策層面
改革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公立醫院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戰場。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改革文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應擔負領導主體責任,衛生健康、發改、財政等相關部門聯動共建,學習三明醫改模式,從推進醫保精細化管理、擴大藥品耗材集中采購、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改革人事薪酬制度、設立醫療專項基金等方面入手,才能逐步解決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元治理”機制和“原動力”源泉的問題。
(二)公立醫院內部管理層面
在醫院戰略規劃方面,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等相關文件,各三級公立醫院應當客觀分析自身現狀,抓住關鍵問題,找準主要矛盾,重新定位醫院功能,調整醫院戰略規劃,搶抓政策機遇,保障各項工作落實。多院區的三級公立醫院可以按照差異化定位、特色性發展、區域性領先的發展方向,對各個分院區進行戰略布局,構建以信息化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樞紐,協同推進組織架構、決策機制、信息化醫療服務、崗位薪酬、績效考核和財務運營等內容的一體化治理體系[8]。在學科特色建設方面,以滿足高品質醫療需求為目標,以臨床專科群和中心建設為載體,對相關學科進行有效整合,逐步打造醫院專科特色。
(三)人才建設助力層面
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醫療服務和質量是第一生產力,人才建設是重中之重。加大內部人才培養力度,在存量上實現“造血”功能;完善外部人才引進政策,在增量上達到“輸血”效果。在人才梯隊中發揮各個層次人才的作用,實現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高水平發展。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可以學習三明醫改方案,在醫務人員薪酬制度、人員編制、繼續教育培訓和專項補助等方面逐步規范,促進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價值取向與患者的利益訴求同向而行,政策兜底性地從“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向“希望百姓越健康越好”進行轉變[9]。
(四)需求側引導層面
在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水平方面,可以參考央視《健康之路》欄目,主動對接主流新聞媒體,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和醫學知識科普。在提高門診和住院患者滿意度方面,堅持以患者為中心,強化患者需求導向,堅守純粹醫者信念,尊重醫學科學規律,遵守醫學倫理道德,遵循臨床診療技術規范,持續改善醫療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適宜、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鼓勵醫院借助社工、志愿者等第三方,開展公益慈善,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感。在引領社會輿論方面,針對報刊網站、自媒體平臺等對醫院及醫務人員片面的社會輿論,官方媒體平臺應積極發揮主流媒體正能量的核心引導力。醫院要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正向引導輿情,避免負面社會影響,讓醫務工作者得到社會尊重。在預防暴力傷醫等惡性行為方面,做好醫患溝通交流,增進理解與信任,將解決醫療糾紛納入法治軌道,健全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機制,依法嚴厲打擊醫鬧、暴力傷醫等涉醫違法犯罪行為,堅決保護醫務人員安全[7]。
四、小結
以上論述主要從三級公立醫院角度,從供給政策、供給制度(體制機制)、供給結構、供給量和需求量五個方面,分析現狀,提出建議,希望能為公立醫院在推進結構性改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中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0.
[2] 韓保江.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關系[N].經濟日報,2022-04-12.
[3] 左群,譚世法.公立醫院改革中存在問題與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12):15-16.
[4] 李玲,江宇.如何實現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1(05):71-74.
[5] 趙智雄,侯天慧,董魁,等.山西省社會辦醫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2,22(01):9-12.
[6] 郭儒,雅姜雪,周蕾.公立醫院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院管理,2022,42(01):89-91.
[7]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1]18號,2021.6.4.
[8] 張彥杰,馬海忠,馮園園,等.多院區公立醫院一體化治理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中國醫院管理,2021,41(09):5-7.
[9] 徐毓才.三明醫改“紅旗更紅”.醫藥觀察家報[N], 2022-01-05.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山西太原 030001)
[作者簡介:郭君偉,男,高級經濟師,醫學學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醫院經濟管理、醫療質量管理。]
(責編: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