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生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時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這是一次重要的變革,轉變了以往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從傳統追求經濟總量向重視經濟質量轉變。為實現目標,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技術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手段,是經濟結構變革的重要路徑。文章在全面了解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現狀基礎上,針對當前存在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技術創新 國有企業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282-02
一、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有企業仍是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力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至關重要。根據劉志國的相關研究,想要實現創新發展,國有企業是其發展的主要力量,其一,在經濟發展中,基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國有企業始終占據著主體的地位。數量方面,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尤為突出,重點在于整個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所在行業多屬于支柱型產業、高科技產業,且在這些產業中處于骨干企業的地位,通過這些企業能夠達到引導、調節經濟運行方向的作用。其二,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優勢極為顯著,比如大規模、高效益、穩定發展、強抗風險能力等。這些優勢的長期存在,給國有企業的生存、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空間,并提供著堅定的支持力量。國有企業的這些優勢是在政策扶持與行業壟斷等條件下建立的,因此,在國有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離不開社會責任這一重要標志,需要肩負起國有企業必須承擔的責任,為人民、為國家服務。
二、目前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主要問題
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擁有政策上的優勢,因此應當積極投身技術創新,特別是在核心技術的應用上,以期達到國家的最高標準。然而,目前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仍然存在許多挑戰,需要更加積極的政策和更加完善的管理體系。經過深入調研和評估發現,由于受到制度的限制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存在著諸多挑戰。
1.創新環境不優。目前來講,由于我們的法制體系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等等,導致我們無法充分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這些缺陷包括: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規來確立合理的賠償機制,以及對于受害者的救濟措施。這些因素都導致無法充分利用資源,競爭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2.創新機制不暢。國有企業一直以行政性和公益性為主,對創新的要求相對較低。然而,由于其規模龐大,管理體系僵化,在面臨風險時,往往會選擇回避,從而導致其對創新的風險應對較低。
3.創新動力不足。盡管國有企業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它們仍然無法完全滿足其作為創新主體的要求。由于其所有制的特點,它們的所有者、經營管理人員的角色關系變得非常復雜化,常常會出現缺位情況,這也是導致內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4.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國有企業普遍科研投入不夠,在技術創新的力度上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相比差距明顯,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領域上也與世界一流企業有很大差距。專利申請數量龐大,但專利成果轉化效率很低,國有企業硬實力和軟實力不匹配。普遍缺乏打破陳舊體制,開展改革創新的魄力,同時還缺少相關政策制度的支持。
5.創新人才不佳。從人才引進及培養等角度來看,國有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差距仍舊較大,主要原因在于陳舊體制對國有企業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在人員配置方面,基本都存在很強的硬性規定,因此,會出現“一人一坑”的情況,即便有高素質、高層次人才被引進,也會出現人才流失等現象。
三、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對策
(一)穩中“提質”,緊握國企改革的“方向盤”
要著力抓好穩增長,堅決以問題、以任務目標為導向,加強中小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經營風險防治基礎職責,引導企業加快提質增效工作強度,全力以赴確保年度經濟穩定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我們的能量。國有企業的建設必須符合這一重要要求。近年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加快推進了各地重大項目的建設步伐,為國民經濟穩中向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國有企業必須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將其“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在突出“穩”字的基礎上,國企發展還要穩中“提質”,全面完成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任務,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發展活力,提高發展效率。穩字當頭,國有企業改革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深入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緊扣國有企業改革核心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加快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科創“驅動”,爭做技術原創的“排頭兵”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須更有效地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實施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積極投資于技術研發和改造創新,以及開發和提升國有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以便更好地滿足需求,致力于為國有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以促進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1.優化調整、統籌協作,激活內部創新要素。按照“資源統籌、專業分工、能力互補、開放共贏”的原則,對各類創新平臺進行優化整合,打造重點產業研發平臺,形成分布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不同領域的四大類平臺,構建起集團統籌協作、梯次分布、各有側重、相互賦能的科技創新體系。
2.通過深度融入,充分利用國家和行業的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科技的潛在價值,拓寬國家和行業的發展空間,充分利用科技的智慧和資源,激勵和鼓勵國家和行業的技術進步,建立健全技術支持體系,以期達到更高的技術進步和經濟效益。
3.通過完善機制、探索創新方法,打造一個具備較強競爭性、具備較強可持續性、可拓展性、可塑性、可操作性的協同創新能力的平臺。其中,“1+3”“1+N”“卡脖子”三個機制分別由政府、企業、學者、專家等共同發揮作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
4.積極推進“產業為本、科技為翼、資本為用”的戰略布局,充分利用資金和開放的合作模式,深度融合國際頂尖的科研機構,構建跨界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以提升國有企業的核心資源優勢,推進行業的發展,取得更多的成果。
在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中,需要將提高企業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放在首位,并通過突破關鍵的核心技術來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通過實施“策源地”計劃來提升研究能力,并通過完善的鼓勵和限制措施來提高競爭優勢。針對國有企業的發展,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科學發展激勵體系,使得發明者的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
(三)聚焦“雙碳”,勇當綠色發展的“先行者”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必須堅定信心,積極投身于產業升級,通過戰略性的重組、專業的整合,將資源聚焦于傳統行業,并且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打造出一批“專業、創新”的企業,大力開拓戰略性的新興產業,積極參與“雙碳”建設,構建綠色低碳的循環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的可靠性、穩定性及其市場競爭能力。
未來一段時期,是實施“雙碳”戰略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重要的窗口期。國有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支柱,應該積極參與,擔負起推動國家重大戰略的重任,成為推動這一進程的先鋒隊。
1.為了確保我國的能源安全,國有企業應當充分考慮“控能”與“控碳”的協同作戰,不斷改革創新,優化新能源的發展模式,實施科學的管控措施,大幅度改變傳統的能源消耗模式,實現優化產業布局的優化,以期實現能源的可持續性。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發展與實現社會穩定,應積極推動節能減排的重點項目,并且積極加大相關的技術的研究與創新,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的綠色、安全、環保的新能源,以期達到更好的環境保護。此外,還應該充分發揮大型國有企業的創新優勢,推動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并且積極探索新的、零排放、零污染的綠色技術。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大企業的能源結構調整,以期實現碳排放達標。
2.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更加高效地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將秉承解決問題、創新模式的發展理念,緊緊把握關鍵環節,著眼于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挑戰,加快構建可持續的經濟體系,提升國家經濟的整體競爭能力。應用“雙碳”戰略,把黨的建設擺在第一位,增強對國有企業組織的領導,繼續弘揚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把黨的建設貫穿到公司日常運轉,加快構筑健康、穩定、安全、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體系,從而更加有效地服務社會。
3.為了實現高效、環保的綠色經濟轉型,應該重點投入到開拓新興的風電、太陽能、地熱、生物質燃料、化石燃料、燃料乙醇、燃料乙烯等方面。加快節能降耗技術和設備研發利用,積極布局儲能和氫能業務,梳理碳資產并積極參與碳交易市場。
4.大力發展綠色、可持續的經濟,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打造一個綠色、可持續、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要大力發展“雙碳”,鼓勵企業采取先進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對碳市場未來走向進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商業體系,培育碳交易市場。通過碳資產抵押融資、開發碳資產金融產品等方式,提升碳資產的流動性,從而有效地提升其價值,實現碳資產保值增值。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往往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發展的有機結合,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以獲得競爭優勢,并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表現,從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必須重視國有企業技術創新,這對企業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任民.習近平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 開創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新局面[J].先鋒隊,2016(32):4-5.
[2] 洪功翔.國有企業改革40年:成就、經驗與展望[J].理論探索,2018(06):15-23.
(作者單位: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間信息研究院 河南鄭州 450009)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