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海洋與漁業》記者 羅茵
劉志剛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從事水產動物育種、貝類增養殖理論及技術研究與開發。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各類科技獎勵8項,其中,“東風螺規模化人工育苗和養成技術研究”2006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東風螺規模化人工育苗和養成技術示范與推廣”2010年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墨西哥灣扇貝養殖技術研究及推廣”獲2007年國家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及2008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墨西哥灣扇貝”及“東風螺”兩個品種推廣遍及華南三省沿海,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深遠海養殖。當下,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探索大型智能化裝備,開展水產育種,完善配套產業鏈,積極搭建“粵海糧倉”。
廣東海洋大學教授劉志剛在貝類養殖生態及貝類遺傳育種方面積攢了豐富的經驗。面對這股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的浪潮,他認為深遠海養殖要實施生態養殖、多品種開發、多樣化發展。“貝類特別是生蠔是自帶流量的IP,銷路好、價格高、養殖成本低,而且作為生態友好產品,具有杰出的碳匯功能和凈化水質作用,立體的養殖設施具有‘吸魚聚魚’、增殖海洋生物的功效,將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生蠔產業發展交流
我國海洋牧場建設的構想最早由曾呈奎院士于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即在我國近岸海域實施“海洋農牧化”。上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魚礁,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傳統海洋牧場的建設模式主要以公益性質投放人工魚礁、放流人工種苗進行資源增殖為主,缺乏海洋資源充分利用和產業鏈構建等元素。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引入了“海洋牧場”的“現代化”概念,賦予了海洋牧場更多的內涵和更大的責任。劉志剛指出,基于國家“綠水青山”、“雙碳”目標、“藍色糧倉”需求和“鄉村振興”導向,以及海洋牧場的未來價值,可以給“現代化海洋牧場”下一個全方位的定義: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深遠海特定海域,通過采用機械化的漁業設施、智能化的養殖技術及數字化的科學管理,開展濾食、投餌與光合三類型品種內生循環生態養殖,以獲取高端優質海產品和碳匯生態產品為目標,同時實現生態環境友好與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效應而開發出來的一種現代化增養殖漁場。“它通過政府扶持及企業投資而建設,企業以養護增殖漁業資源及保護生態環境穩定為己任,以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為導向,以盈利為終極目標,聯農帶農,促進鄉村振興,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四者并舉的目標。這就是‘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內涵。”
劉志剛表示,以此構想,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建設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同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持;牧場品種基本組合應包括名貴魚類、生蠔、底播貝類、熱帶海藻等大宗門類,條件許可的話,還可引入鮑魚、海膽、海參等特色門類,但品種搭配,要以生態位互補為前提,達到內生循環,生態平衡;漁業設施設置應充分利用立體水層,營造適合上、中、下水層海洋生物棲息和繁衍的環境,促進漁業資源增殖;漁業設施應具備抗風浪、抵御12~14級臺風的能力,具備下沉避開海面惡劣海況的功能,如生蠔升降式抗風浪吊養筏架,魚類深水抗風浪網箱、桁架式網箱、重力式網箱,藻類大部分品種只適合秋冬春養殖,采用漂浮式筏架栽培即可;風電場可成為海洋牧場的組成部分,其風機底座具有增殖漁業資源作用,其風電就地消納可為牧場提供電力和淡水,節約深遠海牧場運作成本。“實現風電場與海洋牧場的有效融合,是當前充分利用海域、提高經濟價值的創新形式。”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通過‘合作社’‘合作聯社’‘公司+基地+農戶’等形式,可以帶動鄉村農民就業,吸引大學生回鄉創業;通過一二三產高度融合,可以提振鄉鎮乃至縣域經濟,有利于我省‘百千萬工程’目標的實現和助力鄉村振興。”劉志剛說。

“海上養魚,過于單一了,要做多品種開發多樣化發展,打造魚貝藻生態養殖,實現多重收入,降低養殖成本,規避經營風險,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海洋牧場品種選擇上,劉志剛認為多品種養殖是關鍵,要選出最優搭配。
現代化海洋牧場高端優質海產品包括魚類、貝類(生蠔)和海藻類,生態產品主要指生蠔、海藻的“碳匯”功能和凈化水質的作用,而漁業養殖設施如大型養殖平臺、深水網箱、水下吊養筏架等均具有人工魚礁的作用,可以為海洋生物資源的增殖提供庇護、棲息和繁衍空間。
“貝類是海洋牧場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種。”劉志剛指出,在多品種養殖中,貝類通過過濾攝食養魚過程由殘餌和糞便分解產生的有機碎屑和養魚肥水繁殖的大量浮游植物而生長的同時,實現水質凈化,降低氧耗,解決養魚形成的生態不協調、環境污染、魚類容易發病等問題。
“海藻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養魚過程排放的氨氮、亞硝氮而生長,對水質有凈化作用,同時使水體富含氧氣,養貝養藻能使魚養得更好,魚貝藻是缺一不可的成熟的生態體系,可互相補助,互相促進。”他指出,海藻不但可作為改善牧場環境的配套品種,還對“藍色糧倉”起到補充作用。“有了海藻,會吸引更多植物食性魚類前來棲息繁衍,再結合養殖生蠔的排架、吊養設施及深水網箱等設備附帶的人工魚礁效應,‘吸魚聚魚’已成為牧場的基本功能,牧場自然就成為魚群‘安居樂業’的場所,海洋生物在此自我繁衍生息,并逐漸向周邊溢出,使牧場周邊的海洋生物資源得到補充。”
“在養殖品種中,貝類‘碳匯’最為明顯,而在貝類中,最明顯的又為生蠔。”劉志剛指出,海洋牧場最適合養殖的貝類是生蠔。生蠔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不但通過濾食凈化水體,每養殖1噸生蠔,可從水里移除0.35噸的二氧化碳,每養殖5噸生蠔,可中和生產1噸鋼鐵排放的二氧化碳。2022年,海水貝類養殖產量1569.6萬噸,占全國海水養殖產量2275.7萬噸的69.0%,牡蠣619.9萬噸,占貝類的39.5%,列貝類第一位,其次是扇貝,占11.4%。“生蠔是水產養殖品種中實現‘碳中和’的標兵,其生態價值是其它品種無法比擬的,藏‘糧’于蠔,固‘碳’于殼是對生蠔養殖恰如其分的評價。生蠔吊養設施與人工魚礁異曲同工,具有增殖海洋生物資源的作用。現代化海洋牧場,少不了生蠔這角色。其中,雜交三倍體葡萄牙牡蠣,即咸水生蠔,可以作為南方牧場的主打品種。優質咸水生蠔帶殼售價每斤8~10元,其成本約2元,且供不應求,養殖周期只需8個月,畝產量可達2噸,養殖效益相當可觀。”
同時,劉志剛也指出,“參考FAO海上養殖方式區分標準中的離岸養殖和深遠海養殖,結合我國海域實際,目前我國現代化海洋牧場實施海域應是離岸2公里以上、低潮位水深10~30米范圍的開放或半開放性海域,30米以上海域僅適合養殖工船等大型養殖平臺,不適合多品種養殖的海洋牧場。牧場里的生蠔養殖,要加強養殖裝備研制,研發抗風浪沉降式吊養設施。若按照目前近岸的吊養模式,臺風一來,貝就被刮跑了。”
此外,他表示,底播貝類也是海洋牧場適合養殖的種類,在開放海域也不怕臺風。還有海膽、海參等不太游動的物種。目前在熱帶海膽、海參育種繁育技術方面,有關科研機構已有一定的基礎,已經可以實現在海洋牧場底播養殖。

生蠔養殖場

三倍體生蠔
目前,現代化海洋牧場的第一產業主要是苗種和養殖,第二產業則是海工裝備、牧場產品預制菜、生蠔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刺生級食品、調味品、飲料、保健品、藥品)、生蠔殼利用(飼料添加劑、化肥添加劑、土壤改良劑、環保建筑材料)和海藻干品加工廠等,第三產業則包括冷鏈物流、電商平臺、海洋牧場飲食一條街、海洋牧場高端民宿、牧場游釣、牧場觀光、文旅康養等。“目前發達國家一二三產業占比大多穩定在5∶20∶75左右,而我國2022年一二三產業占比為7.3∶39.9∶52.8,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劉志剛指出,現代化海洋牧場應該追求的格局,是以一產帶動二三產業發展,使一產溢價10倍以上,“并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就業結構、投資結構、消費結構和增長模式”。
對此,劉志剛指出,現代化海洋牧場要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鏈集群。按照他的設想,產業園區內入駐對象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團隊、育苗及養殖企業、景觀及游釣漁業設施企業和青年電商平臺營銷團隊;配套冷庫保鮮及冷鏈物流系統、牧場產品凈化工廠、精深加工廠、數字化管理平臺、旅游觀光驛站、文化博物館、民宿和飲食一條街等,牧場游客可以吃到經過標準化生產熟食級及刺生級牧場產品,買到食品、調味品、飲料、保健品、藥品等伴手禮。
“生蠔是自帶流量的IP,可帶動整個海洋牧場產業鏈的發展。”除了出售生蠔,還可出售“碳匯”,產生生態價值。劉志剛指出,可以把生蠔游釣、養殖景觀打造出來,建成當地漁業休閑和旅游打卡點。在陸地,建設種苗場,開發旅游設施,建民宿、建釣魚設施,消費群體來海洋牧場既是觀光旅游,實現在生蠔排架上釣魚,也能享受美味,吃魚、吃生蠔、吃海藻,再將魚蠔藻做成方便攜帶產品,做成旅游紀念品,形成產業鏈。同時,陸地上加強冷鏈物流以及開發貝藻魚蝦的深加工,打造預制菜,在此基礎上,進行營銷直播,開展線上線下的營銷服務,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生蠔種苗場種苗生產
“可以建設牡蠣殼利用工廠,開發新型飼料添加劑、化肥添加劑、土壤改良劑、環保建筑材料,促進牡蠣殼資源化利用,解決貝殼圍城問題;海上觀光可以享受蠔排休閑游釣,參觀獨特的牧場設施景觀、紅樹林生態景觀,享受一品生蠔美味,入住獨特蠔殼民宿……”劉志剛表示,魚貝藻三產融合現代化項目成功運作后,將打通現代化海洋牧場大文旅通道,吸引國內外游客旅游,品嘗牧場海鮮生蠔美味、體驗海洋牧場之旅、享受高端民宿、購買海洋牧場伴手禮,以核心元素打造旅游文創IP,樹立“現代化海洋牧場”典范,造就城市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