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海洋與漁業》記者 周禮雄

為進一步豐富廣東漁業資源的多樣性,有效保護漁業生態環境,推動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6月26日,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河源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養護水生生物建設綠美廣東——2023年廣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在河源市萬綠湖舉行,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慶營,河源市委副書記吳青川參加活動。
萬綠湖及東江流域養育著一方兒女,2022年,河源全年生產水產品近5萬噸,產值7.1億元。萬綠湖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曾入選首批“中國好水”五大水源地之一,是廣東重要的水源地,一湖好水滋養著河源、惠州、東莞、深圳及中國香港約4000萬人口,是名副其實的“生命水”“經濟水”,是聯動著河源水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水密碼”,水質保護尤為重要。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共向萬綠湖水域投放草魚、鰱魚、鳙魚、鯪魚等苗種共計560余萬尾。增殖放流魚苗的品種、規格結合了保護凈化萬綠湖水質資源的要求、庫區漁民的漁獲物情況以及魚類的生物學習性。草、鰱、鳙是河源常見的經濟魚類,被稱為凈化水質的“清道夫”,其種群的壯大可有效抑制藍藻、微生物的泛濫,改善河湖水質,助力萬綠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Ⅰ類標準。通過大力推行“人放天養”“以漁凈水”治水模式,持續促進萬綠湖水質和漁業生態平衡,切實保障萬綠湖水質安全,讓萬綠湖的水更清、山更綠、生態環境更優美。
生態文明建設是千年大計,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水生生物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自然界的寶貴財富,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廣東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貫徹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30多年舉辦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據統計,全省近年累計用于增殖放流資金逾3億元。今年以來,廣東已連續舉辦了多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為廣東的江河湖海注入新鮮“血液”,豐富水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通過增殖放流提高漁業資源的自我更新能力,增加漁獲量,提高漁民漁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