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海洋與漁業》記者 周禮雄

7月25日,早上五點,天還未亮。
位于廣州市南沙區十四涌的廣東凱利搏智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利搏智公司”)牛蛙養殖基地已經忙碌起來,趁著夜涼,64萬尾采購自陽江的蛙苗被投入養殖池,開始新一輪的牛蛙養殖。站在養殖池邊,也并無異味。
目前,牛蛙已經形成較大體量的終端消費需求,吸引眾多從業者投身牛蛙養殖,牛蛙養殖的經濟效益在水產品中也屬于比較高的種類,使其成為近幾年發展最迅速的水產品類之一。2022年,牛蛙產量約65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800億元。與此同時,關于牛蛙養殖污水排放、惡臭擾民以及用藥過度等問題也日益引發關注,國內多地對牛蛙養殖說“不”,清退事件也時有發生。
凱利搏智公司利用益生菌進行牛蛙養殖水體處理和飼料拌喂,實現了無抗、無臭、零排放養殖,在《牛蛙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即將實施之際,為實現牛蛙綠色健康養殖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案。

6月底,凱利搏智公司養殖基地的牛蛙以單價12元的價格上市,畝產量達到了4萬斤。按照目前的養殖進度,公司今年可養殖三個批次的牛蛙。“牛蛙是目前少有的一年就可以回本的水產養殖品類。”凱利搏智公司總經理高戰元如此總結道。
針對目前牛蛙養殖“既有市場需求”又“時常被清退”的境遇,高戰元認為,牛蛙有市場就阻止不了有人去養殖,關鍵問題不是“牛蛙能不能養”,而是需要在養殖端解決高污染尾水排放和高殘留藥物使用的問題。
牛蛙養殖過程中,牛蛙蛻皮以及飼料殘餌在水中腐敗,會形成一種有機污水,污水中不僅富含蛋白質與油脂,氨氮磷及含鹽量也較高,帶有明顯的腥臭味,這是牛蛙養殖被“嫌棄”而被居民投訴的惡臭氣味的來源,若不處理而直接排放,會造成水環境的污染。
為了解決養殖尾水中的有機質,凱利搏智公司采用了生物凈化處理的方式,將自主研發的益生菌按照一定比例溶于水中,對養殖尾水中的有機質生物降解成有用的基礎物質。結果表明,這種處理方式是極其有效的。“我們隨時對水體進行檢測,氨氮都低于1.5mg/L,亞硝酸鹽則幾乎沒有。”高戰元說,“另一個表明水質處理得很干凈的現象是,水體中出現了枝角類浮游動物。”枝角類浮游動物俗稱“紅蟲”,對水體中有害物質的存在較為敏感,已成為世界各國水質必測項目之一。
高戰元表示,按照凱利搏智公司的處理模式,牛蛙養殖尾水再經益生菌處理可直接抽回養殖池循環利用,養殖水體“有進無出”,除了蒸發和滲透,并無養殖尾水排放周邊河湖,“我們利用益生菌進行養殖水體處理,實現了牛蛙無臭、尾水零排放養殖。”

目前正處盛夏,高溫炎熱。凱利搏智公司技術員表示,在這樣的天氣,如果食料較大,牛蛙可能會出現白內障病變,但只要水體處理得好,一般也不會出現,即使少量出現,也只集中在池尾。凱利搏智公司設置了專門的池塘,用來處理病理化的牛蛙,避免整體性用藥。
8月1日,首個專門為牛蛙制定的國家行業標準《牛蛙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將正式實施,《規范》圍繞組織管理、場地環境與管理、養殖管理、投入品管理、病害防治、尾水處理等牛蛙產業鏈全程質量控制展開,其中明確了牛蛙養殖用藥的“黑白名單”,規范和提高了養殖用藥標準,首次明確地將農藥列入養殖用藥黑名單內,將農藥殘、獸藥殘、重金屬等一百多項內容列入檢測指標內。
高戰元對規范的出臺表示歡迎,他表示,牛蛙產業要持續發展,結束“打游擊”的養殖方式,必須走規范化的綠色健康養殖路線。“我們的方式恰恰是降藥的,益生菌與一些抗生素是有些沖突的,要取得效果,本身就必須盡量減少用藥,養殖戶一定要摒棄過去粗放型的整體性預防性用藥的養殖方式,完全按照技術標準來操作,才能達到養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