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園
自“雙減”意見出臺后,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成績,是學校和教師的重要課題。下面就我校在“雙減”背景下如何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把“向40 分鐘要質量”的口號落實到每一堂課。對于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40 分鐘的效益,我的體會是:必須切實加強對課堂教學全過程的科學管理。
1.功夫在課前,加強教研活動。堅持和完善集體備課制度,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做到六備:備詳細教案、備教學目標、備教學環節、備學生、備教法和學法、備板書。
2.著力在課內,注重課堂實效。所謂“教無定法”,教師每堂課要盡可能做到優質高效,但未必須按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應以結果為導向,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提高在課后,學會教學反思。反思是一個不斷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課后自我評價、自我診斷,總結經驗與教訓,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1.提高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學校的生命力在于教學質量,而教學質量的高低,在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的高水平來源于教師的改革創新。
(1)以聽評課為基礎,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
(2)老中青結合,實施教師成長幫扶計劃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養。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增強教師全身心做好教育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培養崇高的職業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強化終身學習理念,打造學者型教師。教師的工作效果取決于他的知識和素養,取決于他讀什么書,怎樣自學和充實自己。
三、優化作業,減負增效
為使課堂教學更高效,作業設計更合理,學校以年級部、教研組為單位齊聚教研,以“優化作業設計,減負增效”為研究課題,科學合理布置學生作業。除書面作業外,還應設置課外閱讀、對話、觀察訪談、操作、實驗等作業。作業形式應根據學科特點、學生水平、年齡特征和興趣等有所選擇、有所側重。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性,盡量設計有“彈性”“層次性”“創新性”的作業,力求形成本年級本學科各具特色的作業設計。
教育教學改革更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長期工程。只有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不斷創新, 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取得實效,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目標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使命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