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飛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尊重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展越來越重要,但是個性化也導致了學生數學的參差不齊。在當今這個手機普及,網絡信息化的時代,造成學生“學困”的也愿意使多方面的。本文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數學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來找尋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數學學困生發展非智力因素
(一)教學形式單調,學生興趣不高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是說教式。教師會采用例題,或者多媒體來為學生進行知識的展示。但對于學生而言,一節課都是教師不停的說,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提起興趣,那么學生就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因此會出現學困生。
(二)學習方法單一,知識掌握不足
對于學困生來說,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在寫作業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就抄襲。因此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是不到位的,因此學生整體的初學學校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學生也會踏入“學困生”的行列。
二、數學學困生轉換的有效策略
(一)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喜歡一成不變的課堂, 因此采用每個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夠使學生在一上課就提起充分的興趣。
1.故事導入法
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的最大特點,那么教師就可以整理一些數學故事來引導。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相關的內容,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在一個直角三角形里住著三個內角,一天,老二十分生氣的質問老大:“你憑什么度數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樣大! ”“不行啊! ”老大說:“這是不可能的,否則,我們這個家就再也圍不起來了……”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2.游戲導入法
游戲使小學生的最愛, 因此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趣味游戲。例如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電子白板和VR來開展“照鏡子”游戲來幫助學生理解軸對稱和對稱軸。
(二)分享學習方法,優化知識掌握
對于學困生來說,學習方法的掌握至關重要,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進行方法的分享。例如,可以將優等生和學困生分到一個小組,引導優等生為學困生分享自己所使用的學習方法,引導學困生把這些方法劃分為預習方法、課堂學習方法與復習方法三個部分。好的學習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而不良習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阻礙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要教育學困生需注意講究方式方法,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在數學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