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 劉俊杰
摘要 本文介紹了金沙河股權聯盟分紅模式在安徽省渦陽縣的推廣情況,分析了渦陽縣推廣股權聯盟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渦陽縣;股權聯盟模式;探索;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4-0175-04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安徽省渦陽縣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充分壓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守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以農業為重點發展對象,以產業振興為關鍵切入點,不斷加快發展和培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牢牢守穩百姓的“糧袋子”,群眾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渦陽縣創新探索金沙河股權聯盟新模式,試圖破解當前農村“誰來種地,種什么,怎么種地”的難題,這一模式不僅帶領百姓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還培育了一批有知識、懂技術、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使農民和企業實現“雙贏”。
金沙河集團始建于1971年,于1996年創建河北金沙河面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又于2019年成立金沙河集團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以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為主要路徑[1]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其通過強化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2],提升完善價值鏈地位,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3],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4],推進農業現代化,蹚出了一條糧食增產、企業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路子。近年來,該公司在小麥種植、收購、儲藏、制粉、制面、包裝、運輸、服務和銷售等方面不斷發展,打造了“電子商務+休閑觀光+服務升級”新模式。以加工產業為核心,同時向上游拓展和向下游延伸,增值效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5]的創新之路越走越寬,有效推進了農村產業的融合發展。金沙河股權聯盟分紅模式[6]應運而生,被農業農村部作為作物種植典型案例而推介。該模式的推廣普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有助于促進渦陽縣糧食產業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蓄力。
1 金沙河股權聯盟分紅模式基本概況
目前,金沙河集團在全國各地擁有糧食種植(訂單)基地面積130 000 hm2,流轉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均由金沙河集團旗下的金沙河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管理。金沙河種植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采取固定地租,股權聯盟二次分紅模式,即合作社在保障農戶最大利益的基礎上,對獲得的純利潤按夏秋兩季分別進行二次分紅,其中職業農民分配純利潤的50%、合作社分配利潤的30%,農戶除獲得本身土地的固定租金外,再分配余下20%的純利潤。以西陽鎮解溝村為例,由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入股到合作社當中,每年獲得10 000 元/hm2保底地租,再參與合作社2∶3∶5(農戶20%、合作社30%、職業農民50%)的分配比例二次分紅。另外,每年還將補助750 元/hm2給村集體。
合作社主要通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7],對流轉的土地進行專業化、規范化管理。采取統一品種、統一大田管理、統一機械作業、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收儲、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七統一”模式,實行標準化、科學化、機械化、規模化種植,不僅節省了種植成本,還提升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而獲得最大生產效率。
多年來,金沙河集團堅持三產融合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農產品未來的出路和方向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三產融合發展調整渦陽縣的農業種植結構,提升農業技術水平和種植田間管理水平,打造一支真正懂農業、愛農村的人才工作隊伍,真正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最終農民受益、職業農民受益、村集體得利,加工企業也可以提前獲得穩定的優質糧源,有了優質糧源保障,加工出來的產品也會更受市場歡迎,滿足企業加工需求的基礎上,從而有效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2 渦陽縣探索創新金沙河股權聯盟模式
2.1 固化股權聯盟模式載體,持續優化股權聯盟模式
股權聯盟模式即“土地股權農民+職業農民+農業合作社”的模式,此聯盟模式既破解了當前農村“誰來種地,種什么,怎么種地”的難題,又提高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提高了糧食產量,帶動了農民種糧效益提升。
2.1.1 成立金沙河合作社? 優化了以一產為基礎,二產為紐帶,三產為提升的農業一二三產的無間融合,堅持優勢互補,達到互利共贏的良好合作局面。依托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創新推廣股權聯盟新模式,實現農民和企業“雙贏”。
2.1.2 明確股權聯盟模式? 股權聯盟模式架構明晰,明確股權比例,經合作社培訓后的職業農民以技術服務入股,種植合作社以資金入股,農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戶負盈不負虧,最終形成“合作社法人、職業農民、土地承包戶”三方出資主體優勢資源互補的組織架構。
2.1.3 創新優化股權激勵方式[8]? 采用五三二的股權分紅模式,股權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入股專業合作社[9]后,職業農民成員以自身經營管理技術出資,負責管理土地生產經營。股權農戶在優先獲得保底地租的基礎上,再次獲得股權分紅,分別對夏秋兩季作物獲得的純利潤,按照職業農民50%、合作社30%、股權農戶20%的比例進行二次分配,股權農戶負盈不負虧。
2.2 探索多樣化土地流轉形式,擴大股權聯盟模式影響力
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不同需求,消除農民的觀望心理,增加其對股權聯盟的認可度,以股權聯盟為基礎,渦陽縣土地流轉形式呈多樣化的態勢發展[10],以增加農民的收入[10]。
2.2.1 地租固定模式? 按照依法、有償、自愿的原則,農民將自己承包的地租給合作社,由各農戶獨立核算地塊,農戶每年地獲得12 000 元/hm2固定地租(按照1年2季,每季6 000元/hm2支付給農戶)。扣除其余各種種植成本后的利潤,職業農民與金沙河集團各獲得50%利潤。
2.2.2 服務共贏模式? 推進農戶與合作社的服務共贏模式,合作社免費給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并無償提供肥料、種子、農藥等農用物資,農戶按照合作社技術方案種植,合格糧食可優先銷售給金沙河集團。
2.2.3 生產托管服務模式? 渦陽縣按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要求,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服務公司、服務隊等示范性服務組織,采取耕、種、管、收、售等多套餐半托管和全托管服務。例:臨湖鎮崔莊的托管服務取得了試點成功,2020年夏季67 hm2大豆,秋季200 hm2小麥均托管種植,對比托管前后,農戶節約成本1 600 元/hm2,種植大戶每年多創收3萬元,農戶可增加收入3 000元/hm2,實現了農戶、種糧大戶、村集體、加工企業的共贏多贏的糧食生產模式。
2.3 通過科學管理,發揮股權聯盟模式的輻射帶動作用
渦陽縣以高爐鎮楊村為核心,逐漸打造一條股權聯盟模式示范推廣循環圈,通過搭建專業多元化的平臺,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從而不斷擴大股權聯盟模式的影響力與號召力。
2.3.1 加強專業化管理? 股權聯盟模式采取專業化的管理方式統一品種、作業和管理方式、統一農資、收購和銷售等,實現機械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降低了種植成本,又提高了產量、改善了品質,保證生產效率最大化。統一農資后,農戶生產成本降低,可節約成本約900元/hm2;從人力到機械化耕作,耕種成本可節約1 500元/hm2,合作社的小麥產量比未入社的農戶高出750 kg/hm2左右,最終增收約4 500元/hm2。
2.3.2 搭建服務平臺? 針對當前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中存在的客觀問題,打造“黨支部+合作社”的發展模式[11],積極探索建立“兩不見面”的流轉方式。
合作社走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基層黨組織提供流轉中所需的若干項服務,幫助合作社集中連片流轉土地,合作社每年支付給黨組織750 元/hm2的服務費,收入直接歸村集體所有。在股權聯盟合作模式下,11個行政村與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村集體收入每年多增加約50萬元,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2.3.3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在股權聯盟模式推廣過程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模式推廣起到了關鍵作用,合作社掛牌成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優選年輕力壯、知識水平高、事業心強的農民,經過一系列專業的培訓,聘請專家實地講解,職業農民現場實操,實習期間保底月薪7 000元,轉正之后每位職業農民可獨自管理20~30 hm2作物,人均年薪在15萬余元。
3 金沙河股權聯盟分紅模式在渦陽縣推廣情況
金沙河集團以小麥產業鏈為主線,堅持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在金沙河糧食深加工項目落戶渦陽縣之后,便相繼成立了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機械化加規模化的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種植。
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于2019年9月在渦陽縣西陽鎮解溝村流轉土地110 hm2,主要用來種植優質玉米和小麥。經過成熟的推廣模式和
1年多來與當地農業實際生產情況相結合,2020年9月又在青疃鎮王小廟村和高爐鎮陸楊村流轉土地300 hm2。目前金沙河股權聯盟模式在全縣大力推廣。
為解決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碎片化,農業生產勞動力緊缺、糧食深加工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推進“兩強一增”行動[12]落地落實,渦陽縣立足實際,大力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路徑[13-15],努力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不斷推廣股權聯盟新模式,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進農業生產大托管[16-19],全面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15]水平,讓企業和農民“雙贏”。
目前,全縣股權聯盟模式共流轉土地6 700 hm2,農民1年節約成本近330萬,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萬元,促進渦陽縣農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20-22]發展,為渦陽縣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探索出一條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之路。
4 渦陽縣推廣股權聯盟模式存在的問題
最近幾年,渦陽縣小麥、玉米一片豐收景象,糧食價格持續高位運行,農戶流轉土地積極性不高,致使土地流轉難度增加,對金沙河推廣股權聯盟模式推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部分地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欠缺,影響種植效率和效益,距離金沙河模式對“標準地”的要求還較遠。由于推進土地集中流轉,部分傳統種糧大戶的利益受到影響,給股權聯盟模式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5 解決對策
一是加強調研。村干部深入鎮村一線開展實地調查研究,總結推廣其他地方土地流轉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分析流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二是引導種糧大戶加入金沙河合作社。以鎮為單位組織發動吸引種糧大戶,通過交流讓種糧大戶充分了解到該模式的好處,引導雙方達成共識,推進合作實現共贏。
三是推廣固定租金模式。每年每hm2地固定12 000元地租,于夏秋兩季種植前各支付6 000 元/hm2,雖然固定租金模式沒有二次分紅,但是老百姓的收益也能保證最大化。
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回頭看”工作,將金沙河合作社已經流轉和計劃流轉的土地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回頭看”工作重點對象,從而確保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完備。
參考文獻
[1] 文爽. 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J]. 河北農業,2023(5):44-45.
[2] 馮赟,起建凌,普雁翔. 延伸和拓展中國農業產業鏈的對策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9,58(6):140-143.
[3] 劉道收. 培育壯大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J]. 中外企業家,2020(4):90.
[4] 張克俊,張澤梅. 農業大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研究[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25-32.
[5] 侯峰. 濱州糧食產業經濟現狀與發展研究[J]. 中國糧食經濟,2022(7):38-40.
[6] 宋新建. 合作社股權聯盟新模式實現“多贏”[J]. 農村經營管理,2020(9):32.
[7] 洪嫻娜,陳秋華.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民收入與地方產業發展[J].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5(6):140-153.
[8] 陳文強,王成方. 股權激勵方式與企業生命周期的適應性匹配研究[J]. 會計研究,2021(6):76-90.
[9] 許淑芬,蔣輝宇. 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的制度探析——以浙江省為例[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7):28-29.
[10] 黃曉懿.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與優化建議[J]. 山西農經,2023(9):65-67.
[11] 彭茜. 雙向激活: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的互動邏輯——以山東省“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例[J]. 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2,13(4):37-47.
[12] 盧仕仁. 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 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J]. 農村工作通訊,2022(4):43-44.
[13] 趙沙俊一. 供給側結構改革視域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J].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2(1):72-75,79.
[14] 余晶晶. 打造農業生產托管“糧好模式”[J]. 農村經營管理,2023(5):45.
[15] 徐孫權,侯怡,李鑫,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策略研究[J]. 智慧農業導刊,2022,2(20):132-137.
[16] 鐘真,蔣維揚,李丁.社會化服務能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嗎?——來自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中糧食生產的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1(12):109-130.
[17] 楊子,饒芳萍,諸培新.農業社會化服務對土地規模經營的影響——基于農戶土地轉入視角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3):82-95.
[18] 王洋. 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0.
[19] 孔祥智,徐珍源,史冰清.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江漢論壇,2009(5):13-18.
[20] 馬曉河,崔紅志.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區域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J].管理世界,2002(11):63-77.
[21] 杜志雄,肖衛東.農業規模化經營:現狀、問題和政策選擇[J].江淮論壇,2019(4):11-19,28.
[22] 薛亮.從農業規模經營看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J].農業經濟問題,2008(6):4-9,1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