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萬元
摘要 植物組織培養學是高職院校園林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本文以東營職業學院為例,分析了高職院校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對策,為有效提升學生職業技能、培養高質量園林專業人才提供合理路徑。結果表明,通過增加實踐教學時長,增進實訓項目,清晰操作流程,鼓勵課堂討論法,推進試誤教學等方法,多元考核、綜合評價,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了學生的職業信心。
關鍵詞 園林專業;組織培養學;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14-0165-03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因其周期短、繁殖系數高的優點,現已廣泛應用于優良脫毒苗的快速擴繁與種質保存中,在單倍體育種、遺傳轉化、轉基因工程等方面[1]。作為園林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是開設園林植物遺傳育種課程前的必修課程。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組織培養快繁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也要使學生的職業認知、邏輯思維及探究創新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滿足社會對高質量園林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植物組織培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產教融合和工學一體化的要求相脫節,從而影響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為此,本文對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以供參考。
1 組織培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實踐環節重視不足
在植物組織培養教學內容中,無論是培養基的配制、外植體的處理,還是無菌環境下的初代、繼代、生根、馴化、移栽操作,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是組織培養課程的實踐教學相對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必選選修課的地位影響學生的職業認知。相比園林樹木學、花卉學、栽培學、綠地規劃等課程,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在學生主干科目的學教學中排序偏后,而且課程設計比較細致、有難度,對高職學生挑戰難度較大,必選選修課的課程地位并未引起一些學生的足夠重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樂趣和把握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的信心。②實踐教學時長占比較低。根據東營職業學院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培養課程總學時數為72學時,實驗學時只有24學時,僅占1/3。從一個芽體擴繁為完整植株的組織培養過程需要足夠實踐訓練和摸索,顯然這樣的學習時長明顯不足,導致學生對技術的把握不夠細致,不能從根本上掌握相關實用技術,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③組織培養流程和技術細節掌握不到位。脫毒苗的培育需要高標準、嚴要求,技術細節要求較多,而基礎較弱的學生缺乏系統連貫的邏輯思維,對崗位任務和重難點難以有效把握,不利于課堂教學的推進。
1.2 教學方法整合不夠
多媒體教學平臺將優質教學資源上傳、下載,通過課件制作、運用圖片、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直觀地再現組織培養過程,增強教學趣味性。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弊端,容易抑制學生思維,在課堂上有的學生忙于記筆記、完成實驗報告,減少了課堂上的思考時間,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課堂教學與現場實操需要相輔相成,缺乏直觀體驗,即使實施討論法,學生發散思維也打不開。若不去工廠化育苗車間觀察、學習、實操,只有課堂理論教學和學校實驗室實操演練,不能完全保障學生學懂、弄通。
1.3 課程考核方法相對單一
多年來,課程考核主要以書面作業為主,在課下完成,學生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抄襲的情況。平時的課上學習、問題答疑、視頻制作等環節占分較低,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是理論與實踐高度契合的學科,過程繁瑣,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繁殖實驗都不能成功。課程考核旨在讓學生掌握這項技術,能夠勝任組織培養快繁人才崗位,若課程考核側重設計不合理,極易導致學生缺乏連貫學習,整體把握效果打折扣。
2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2.1 豐富實踐教學,增進職業信心
結合前幾年全國職業院校組織培養技能大賽及組織培養企業對員工的技術要求,通過配制母液、設計制作培養基、無菌接種、褐化與玻璃化防控等操作,鍛煉競賽壓力下的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提升職業認同感和自信心[2]。增進學生團隊協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塑造工學結合型人才。落實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促進訓練指導與教學改進工作。課程教學旨在讓學生們找到錯誤、把握細節、嘗試失敗并作出成果,經歷一番挫折,最終成功擴繁出無毒良種苗。這種愉悅的心理體驗和成功的心路歷程會讓學生印象深刻并對自己充滿信心,實現技術提升與心理悅納的雙重目標,與素質教育的三維目標相契合,既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又豐富了情感與價值觀。
工廠化脫毒苗培育是引領職業院校組織培養教學的重要抓手,如何讓學生快速熟悉無菌操作環境、外植體的選擇與滅菌、超凈工作臺及光照培養箱的使用,熟悉組織培養實驗儀器設備操作,恰當設計初代、繼代及生根培養基,有效預防褐化與玻璃化等生理障礙,是實驗教學的主干知識,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嚴格按照行業標準要求,在教學中緊密結合企業生產案例,調節教學思路,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2.2 增加實訓項目,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實踐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實地參觀東營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培養車間,學生得以參與楸樹組織培養項目,以楸樹莖段為外植體,在無菌環境下進行初代、繼代、生根、馴化、移栽等培養,這種流程學習形象生動,又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邏輯思維能力。在課程教學模塊中,筆者增加了楸樹脫毒苗實訓項目,用吊蘭、紅掌、蝴蝶蘭等草本植物組織培養作對比,通過觀察、試驗,學生們發現相比較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在組織培養中出現褐化與玻璃化等生理障礙較少,在實驗教學中啟迪學生在木本植物組織培養中通過調控生長素與分裂素及有機物等的比例濃度來減少酚類物質產生及降低玻璃化發生的概率等。項目現場實踐教學比單純課堂教學更有說服力,學生自我效能感快速提升,為其今后獨立承擔項目打下堅實基礎[3]。
2.3 分組教學,清晰操作流程
采用分組教學,學生輪流操作,既有分工,又協調合作,每個小組由3名學生組成,每人都能參與到實踐環節。具體教學過程(以制作培養基為例)如下:①教師課堂講解培養基的組成,并示范移液槍的正確使用,以配制1 000 mL培養基為標準(大量母液100 mL、微量母液10 mL、鐵鹽母液10 mL、有機物母液10 mL、蔗糖30 g、瓊脂7 g,pH 5.8,定容成
1 000 mL);②學生需要配制500 mL培養基,大家一起換算比例,記在筆記本上,按比例配制;③學生分工,明確任務,輪流開展,學生甲按500 mL標準配制培養基,學生乙分別用0.1 mol/L 和0.5 mol/L的NaOH和HCL將pH調至所需值,學生丙拍攝,在拍攝中尤其注意移液槍的使用,3名學生交替,輪流操作與拍攝;④根據拍攝內容相互觀閱,提出疑問,總結問題向教師請教;⑤教師再次示范操作,如何避免氣泡影響數據準確性,講解學生操作中存在的問題;⑥學生們按正確標準反復練習并用錫箔紙封口,注明培養基的名稱及配制時間。
2.4 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豐富校企合作學習平臺
組織培養課程重在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強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4],學校組織組織培養專業課教師去工廠化組織培養育苗企業進行詳細調研,重點考察組織培養繁殖的技術細節、行業動態和崗位匹配要求,根據市場需求,在教學中有側重點地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塊及教學方法,安排專業實用課程,拓展前沿性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課題,參加無性繁殖創新創業項目、參加組織培養設計大賽,使學生夯實理論基礎,熟練掌握組織培養技能,強化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加強責任擔當,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硬件建設中,學院配備洗滌室、配制室、緩沖間、接種室、培養室、觀察室、馴化室,將校內課堂教學延伸到校外實踐領域,學生能夠獨立在專業對口現場直接參與生產,完成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完善,培養在企業獨立頂崗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做到工學結合[5]。
2.5 多元考核,綜合評價
課程考核以技能操作為主,結合平時的理論學習、筆試、問題答疑、視頻制作等,綜合這幾種考核形式,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讓學生熟練設計操作的同時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理論教學中對比扦插、嫁接、壓條、播種等繁殖方式,啟迪心智,發現異同點,從而更好地設計培養基,尤其是在與扦插的對比中,更加注重無菌環境的設計,讓學生們掌握全面系統的無性繁殖技術[6]。
課程考核采取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多元化評價,全方位、多視角反映學生的整體水平和最終成績,尤其重視細節把握和流程邏輯性。過程考核是教師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狀況,在完成各個項目模塊中的具體表現,考核指標涉及學生的出勤率、課前預習及儀器準備、團隊分工、任務完成的速度與質量、課堂總結及電子數據成果制作展示等方面,以實操考核為主,多次考察記錄,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最后綜合理論考試、平時表現、實操考核等幾項成績給學生一個綜合評價。具體為:綜合成績=平時考勤10%+理論考試15%+實驗報告15%+實操過程評價50%+成果制作與展示10%。這種考核充分考慮到工學結合的職業學習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職業生涯設計。
建設多元課程評價體系,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把握課程設計、實施、效果等課程要素,重視形成性評價和相對評價,兼顧總結性評價,關注學生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既重視量性評價,又重視質性評價。做出恰當的自我評價,正確看待行業評價和社會評價,教師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完善,教學相長。
3 結語
本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山東省組織培養產業發展與職業教育對接的視角下,借鑒國內外工學一體化教育理念,緊密結合工廠化育苗企業崗位匹配要求,明確了產教融合背景下園林技術專業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知識和技能框架。植物組織培養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通過上述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學生的組織培養學課程成績明顯提升,動手操作能力越來越嫻熟,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該門課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堅定了職業信心,真正做到了“技能在手,人人自信”。
參考文獻
[1]王菲,苑兆和,招雪晴,等. ‘三白石榴再生體系的構建[J]. 中國農學通報,2013,29(19):125-133.
[2] 姜自紅,賈雪晴,涂清芳. 基于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16,22(6):171-173.
[3] 梁紅艷. 基于工作過程的《園林植物組織培養》課程設計[J].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1(3):75-77,88.
[4] 湯春梅. 創新創業背景下高職院校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安徽農業科學,2020,48(3):265-266,282.
[5] 石文山,陳獻禮. 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 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8(3):16-18.
[6] 孫軍利,趙寶龍,魯曉燕,等. 園藝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方案改革與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探討[J]. 教育現代化,2016,3(14):26-2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