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東,柴星星,許 訓,李華文,張曉敏
(廣東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東莞市生物醫藥產業實驗動物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重點實驗室 廣東 東莞 523808)
實驗動物學是醫學研究、生命科學的重要支撐條件,對人類解釋生命現象的產生、發展、衰老及死亡和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防等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2]。許多生命科學新知識的獲得、醫療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臨床治療的新途徑、新藥研發及其臨床前應用與安全性的評價、重大傳染病的病原溯源、疫苗研發等方面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往往先利用實驗動物作為人體實驗的替代,進而推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的生命奧秘,防治疾病,延緩衰老,促進人類健康。“實驗動物學”作為一門獨特的學科,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動物實驗已成為醫學課題有效實施的必要條件,實驗動物在更廣泛意義的科學研究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動物實驗技術成為現代科學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醫學院校的教學和科研水平[3-4]。
近年來,實驗動物各領域快速發展,使其知識點更新加快,涉及面廣,與科研聯系更緊密,僅靠教材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醫學生教學、科研的需要[5]。當前,加強大學生科研能力實訓,提升大學生自主科研水平是推動醫學院校夯實科研文化的有效途徑。本課程從科研設計與應用的角度對“實驗動物學”做出相應的改革和探索,以提高本科生科研認知,激發本科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從而增強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因此,了解醫學院校本科生對“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的認知與需求,以期為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或優化“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課題組在查閱相關文獻并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本科生對“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課程的認知及需求調查問卷,問卷共20 個問題,內容主要包括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參與科研情況、對課程的認知及需求情況等。
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法,選取廣東醫科大學東莞校區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星平臺設計問卷生成二維碼,通過微信平臺發放問卷,統一進行在線問卷調查。向研究對象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并申明問卷采用匿名方式,調查數據僅用于教學研究,消除研究對象作答的顧慮。共發出調查問卷1044 份,回收答卷1044 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1044份,有效率100%。
1044 份調查問卷中,大一、大二、大三年級接受調查的人數占主要部分,大四、大五年級人數占少數,可能由于大四大五學生基本都在校外;接受調查的人員中男女比例約為1:2,女生占絕大多數,且以醫學生(95.78%)為主,包括醫學專業和理學專業(表1)。根據研究對象的性別和專業比例,結合本校是醫學院校的實際情況,可以得出本次調查問卷結果具有可靠性、真實性。
表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本科生認為參與科研是有意義的(96.93 %),同時有86 %以上的本科生在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或生活中關注科研動態,當問及是否愿意花時間接受實驗動物學科研技能培訓問題時,僅有2.49%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大多數本科生(71.84%)認為,在實驗動物學教學中掌握科學研究相關知識是有必要的(表2)。由此可見,本科生對科研感興趣程度普遍比較高。
表2 調查對象參與科研情況
除了1.91%受調查的本科生對實驗動物學相關課程沒有興趣外,絕大多數對實驗動物學相關課程感興趣,其中很感興趣的同學占57.38%,一般感興趣的占39.08%。認為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的本科生占98.85%,其中60.82%的本科生認為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是大學生的必修課,38.03%的本科生認為該課程是大學生的選修課。如果開設“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選修課,選修完課程后可獲得廣東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的培訓證書,絕大多數本科生(97.89%)愿意選修,其中有53.45%本科生表示非常愿意選修。
只有極少數學生是不清楚學習目的(2.78%),大多數本科生的學習目的基本上是明確的,67.72%的本科生是為了學習一些科研方法,培養個人科研素養,15.61%的本科生是為研究生階段奠定基礎。極少部分本科生的選修目的還停留在一般認識水平上,為了就業應聘的占3.45%,升學復試的占1.34%(表3)。
表3 調查對象對“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課程的認知情況
表4 調查對象對“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課程的需求情況
回收問卷中,希望更多學習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的學生占83.14%;希望更多學習動物實驗設計及實驗動物選擇應用的70.4%;希望更多學習影響實驗動物研究因素的占59.77%;希望更多學習實驗動物操作技術方法的占80.56%,希望更多學習實驗動物研究的基本途徑的占60.82%。大多數本科生(68.68%)喜歡的教學模式是“教師適當演示講解,參照教學課件與視頻,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然后分組討論總結”。
實驗動物科學發展的目的是要通過對動物本身生命現象的研究,進而應用到人類,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醫學院校學生由于專業的特殊要求,決定了他們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所做的科學研究及接受的實驗演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的支持和輔助,這就要求醫學院校本科生必須了解和掌握一些實驗動物及動物實驗方面的基礎知識[6]。因此,建立一個適合醫學院校本科生的實驗動物科學相關課程教學體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通過設計網絡問卷基于廣東醫科大學本科生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分析醫學院校本科生對“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課程的認知及需求,發現如下現象:①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實驗動物學科研設計與應用對其自身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對實驗動物學科研技能培訓抱著較好的學習態度,較多同學在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或生活中關注科研動態。②在對課程的認知方面,大部分本科生是為了學習一些科研方法和動物實驗技能,培養個人科研素養,認為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然而存在極少部分本科生的選修目的還停留在一般認識水平上。③在課程的需求方面,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講解,用科研反哺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人才培養新活力。此外,在提及課程比例時,本科生希望實驗動物基礎知識、實操訓練以及科研應用等方面的課時占比大。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有必要在醫學院校本科階段開設實驗動物學與科研素養相融合的相關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醫學院校是培育醫療人才的基地,醫學大學生幾乎從踏入醫學院校開始就要經常與各種實驗動物接觸,開展各種各樣的動物實驗,到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基本都從事醫療行業和醫學科學研究,仍然離不開各項動物實驗。如果他們在大學階段沒有熟練掌握有關實驗動物學的基本知識,沒有打好動物實驗技術操作基本功,將來畢業后將很難勝任臨床或科研工作甚至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要求醫學生在本科階段即參與相關的科研項目,在更好地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基礎上,盡早養成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醫學問題的科研思維,有利于醫學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能主動地思考問題,使臨床科學研究真正成為當代醫學實踐不斷進步的原動力[7]。因此,在醫學院校有必要開設實驗動物學相關課程,提高醫學學生的科研素養,使其更好地服務醫療或科研工作是十分具有現實意義的。
二是拓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大學生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其核心是大學生是否愿意學習、主動學習以及怎么學習、會不會學習。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大多是以教師為中心,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不僅枯燥無味,而且還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和實操技能的培養。針對新時代對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應該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化教學,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PBL 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調查來進行學習的項目式教學模式、適當應用翻轉課堂和虛擬仿真等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學習參與度和教師教學效果明顯提升。通過多元化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師教有所成,學生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與實驗動物學學科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是提升教學內容的應用性,讓知識活起來。實驗動物學的知識應與本科生實際的科研需要和發展需求相結合,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育人,為大學生運用實驗動物學知識分析解決今后的科研問題打好基石。教師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和發展需求,努力挖掘、搜集和匯編每一個知識點與學生實際的科研需要和發展需求相關的實際案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穿插臨床或科學研究中實際遇到的應用問題,讓大學生感受實驗動物學與科研應用的價值,體會應用實驗動物學與科研的樂趣。例如,結合課程專業知識,以案例引入實際應用問題,或者列舉我國科技成就、熱點事件和貼近大學生實際的生活案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案例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結合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素養。
四是營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氛圍,讓學生活躍起來。大學生科研訓練已成為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醫學院校為提高大學生科研素養而設置的教學環節。從總體情況來看,廣東醫科大學作為醫學院校,學校本科生的科研素養較為良好。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分析,本科生缺乏參與實驗動物科學培訓及科研技能培訓的機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了使科研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提高醫學院校本科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學校應為本科生提供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和平臺,更客觀地體現教學成果。例如結合選修課開展科研訓練計劃,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以培養出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為今后從事科研或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