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婭嵐,賈海濱,李培玉,雷光磊,諸源江,楊齊峰,張蘭
(1.四川省骨科醫院疼痛醫學科、麻醉科,成都 610000;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成都 610000)
周圍性面癱(PFP)醫學認為此病屬“面癱”“口眼喎斜”“口僻”等范疇,其病因病機古籍中多有描述[1]。《靈樞·經筋》曰:“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口僻。”面部筋脈受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筋肉失養而致口眼歪斜[2];《類證治裁》曰:“口眼喎斜,是以血液衰涸,不能榮潤筋脈所致。”指出氣血虧損,血液不能濡養筋脈,導致面癱[3]。中醫認為此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風邪、寒邪乘虛而入,侵襲頭面部陽明經筋,導致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無法濡養肌肉,可通過針灸、中藥內服等方式予以治療,《針灸大成》中首次提出了通過透刺法治療面癱,可改善“口僻”“口眼喎斜”等癥[4]。西醫則以激素治療為主,能夠改善部分癥狀,但療效欠佳[5]。為明確PFP 有效的治療方式,研究采用溫針灸予以干預治療,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擇2021 年2 月—2021 年11 月于四川省骨科醫院針灸科進行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99 例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的奇偶隨機分為治療組50 例,對照組49 例。樣本通過參考《衛生統計學》[6]有關文獻參數計算得出約92 例,納入99 例患者。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此次研究經四川省骨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2021-YYL2503。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例數性別[例(%)]年齡[歲,M(Q25,Q75)]患側部位[例(%)]面部神經功能損傷程度[例(%)]男女左側右側ⅡⅢ對照組4926(53.06)23(46.94)40.12±4.2725(51.02)24(48.98)26(53.06)23(46.94)治療組5028(56.00)22(44.00)40.87±4.7327(54.00)23(46.00)24(48.00)26(52.00)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7]:1)起病急驟,3 d 內達高峰。2)臨床表現為患側面肌麻木、無力感,前額皺紋變淺或消失,眼瞼閉合不全或無法閉目,鼻唇溝平坦,口角歪斜,鼓腮、吹口哨動作不能。3)可能有耳后乳突區疼痛,腺體分泌功能正常,味覺功能下降等。
1.2.2 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針灸治療學》中風寒襲絡證[8]:主癥:口眼歪斜、面肌僵硬、麻木、眼不能閉等;次癥包括額紋變淺、鼻唇溝變淺、舌前味覺喪失;舌色淡,苔薄白;脈浮緊。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以上中西醫診斷依據。2)首次確診且為單側患病。3)意識、神志清楚。4)年齡18~70 歲。5)面部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B)[9],損傷程度為Ⅱ~Ⅲ級。
1.4 排除標準 1)顱腦占位性病變、腦卒中、顱腦外傷等導致的繼發面癱。2)腮腺腫瘤等面部惡性、外傷引起的面癱。3)格林巴利綜合征、Hunt 綜合征。4)合并神經系統、精神性疾病等。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5 排除脫失病例 難以堅持治療患者。
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西藥和康復訓練。1)給予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山西諾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638;規格1 mL∶5 mg)10 mg 每次加入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靜脈滴注,每日1 次,連續治療3 d;給予注射用阿昔洛韋(江蘇九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167;規格0.25 g)0.5 g 加入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每日1 次,連續治療6 d;同時予以甲鈷胺片(四川德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229,0.5 mg/片)0.5 mg 口服,每日3 次,連續服用2 周。2)康復訓練。醫生指導患者將雙手四指并攏,雙手掌緊貼自己面部,且從下往上進行推動按摩,推于額部后即分開,在自耳前輕輕滑下。雙手拇指指腹按于兩側太陽穴,彎曲食指揉刮上下眼瞼肌肉;指導患者每日堅持對著鏡子做吹口哨、抬眉、閉眼、聳鼻、努嘴等動作,每次訓練3 組,每組3 個,連續訓練2 周。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溫針灸治療,取穴位如下:患側地倉、牽正、頰車、陽白、百會、下關、太陽、風池、風府,健側合谷;若鼻唇溝出現變淺則增加口頦髎,人中發生歪斜則增加水溝,聽覺過敏加聽官,目合困難加攢竹、魚腰,舌麻、味覺減退加廉泉。使用一次性不銹鋼無菌針灸針,規格0.30 mm×25~40 mm,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針刺前使用75%醫用乙醇對患者用針部位、醫者手指進行仔細消毒,對上述穴位進行針刺,進針深度依據患者胖瘦調節,平均深度為0.3 寸(同身寸,下同),地倉、牽正、頰車、陽白、下關、太陽、合谷、水溝、聽宮、攢竹、魚腰采用平補平瀉法,百會、風池、風府、頦髎、廉泉穴位行補法,針刺后5 min 應用捻轉法行針一次得氣。每次選2~3 穴加艾條溫針灸,在針柄處插入艾條并點燃,燃盡后再換一段艾條,每個穴位灸3 壯。每日1 次,每次治療30 min,連續治療2 周。
3.1 面部神經功能 干預前和治療2 周后依據H-B[9]進行評定,H-B 包括面部大體外觀、靜止和運動(額肌、閉眼、嘴角)時的表現進行判定,按照正常~全癱分別記為Ⅰ~Ⅵ級,分級越高患者面部神經功能越差。
3.2 療效評定[10]治愈,面部表情自然,眼可閉合良好,鼻唇溝呈對稱,無口角歪斜,額紋正常,且H-B分級屬Ⅰ級;顯效,面部表情正常,眼瞼能閉合但是不完全,鼻唇溝輕度變淺但卻不對稱,口角基本不發生歪斜,額紋恢復但卻不對稱,或H-B 分級屬Ⅱ級;有效,面部表情不自然,眼瞼不能完全閉合,鼻唇溝變淺但不對稱,口角發生輕微歪斜,額紋未恢復,或H-B 分級屬Ⅲ級;無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面肌癱瘓或出現明顯外形損傷,H-B 分級屬Ⅳ~Ⅵ級。
3.3 中醫證候積分 干預前和治療2 周后依據《中醫證候研究現狀及證候中藥研究關鍵》[11]中風寒襲絡證的癥狀積分評價,對兩組口角歪斜、面肌麻木、眼不能閉、鼻唇溝和額紋變淺以及舌前味覺減退等進行比較,上述癥狀按照“無~重度”分別記為1~4 分,總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癥狀越嚴重。
3.4 免疫功能指標 干預前和干預后采集患者肘靜脈血3 mL,離心10 min,離心半徑8 cm,分離血清,應用放射免疫法,使用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D×1800)測定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
3.5 生活質量 干預前和治療2 周后依據面部殘疾指數(FDI)[12]評定,FDI 共包括軀體功能和社會生活功能障礙情況兩大部分,前者為正向積分,總分0~25 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好,后者為反向計分,總分0~30 分,分值越低功能越好。
3.6 不良反應 記錄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內不良反應發生率,如惡心、嘔吐、腹瀉以及食欲不振。
3.7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
4.1 兩組患者H-B 分級情況 干預前,兩組H-B分級例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治療組H-B 分級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H-B 分級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H-B class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例(%)
4.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組臨床干預總有效率達94.00%,高于對照組的79.59%,且治療組干預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4.3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中醫各癥狀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各中醫癥狀評分皆小于干預前,且治療組各中醫癥候評分亦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癥狀評分對比(±s)Tab.4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中醫癥狀評分對比(±s)Tab.4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s)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節點口角歪斜面肌麻痹眼不能閉鼻唇溝、額紋變淺舌前味覺減退對照組49干預前3.57±0.343.12±0.503.39±0.313.49±0.423.35±0.47干預后2.35±0.21*1.97±0.43*1.72±0.25*1.53±0.31*1.84±0.39*治療組50干預前3.61±0.383.18±0.563.46±0.333.52±0.443.38±0.51干預后1.24±0.18*#1.02±0.31*#0.97±0.21*#0.69±0.21*#1.15±0.32*#
4.4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IgG、IgM、IgA 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IgG、IgM、IgA 均低于干預前;且治療組IgG、IgM、IgA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Tab.5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g/L

表5 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對比(±s)Tab.5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indicator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g/L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節點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A對照組 49干預前17.18±1.093.67±0.614.58±1.07干預后13.92±0.94*2.27±0.46*3.33±0.88*治療組 50干預前17.21±1.113.64±0.524.64±1.13干預后11.34±0.82*#1.59±0.34*#2.12±0.76*#
4.5 兩組患者FDI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FDI 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軀體功能均升高(P<0.05),社會生活功能均下降(P<0.05),且治療組軀體功能高于對照組,社會生活功能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FDI 評分比較(±s)Tab.6 Comparison of FDI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表6 兩組患者FDI 評分比較(±s)Tab.6 Comparison of FDI scores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例數時間節點軀體功能社會生活功能對照組49干預前13.64±2.8721.43±4.97干預后17.96±4.12*16.94±3.89*治療組50干預前13.55±2.8121.57±5.09干預后20.07±4.38*#12.85±3.71*#
4.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干預期間內治療組發生惡心人數2 例,嘔吐0 例,食欲不振0 例,共計2 例;對照組發生惡心1 例,嘔吐0 例,食欲不振0 例,共計1 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2/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5%(1/4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扁鵲心書》云:“因賊風入舍于陽明之經,其脈環唇挾口,遇風氣經脈牽急,又風入手太陽經亦有此證。”《醫方發揮》中記載“陽明痰濁內蓄,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急者口眼斜。”《諸病源候論》曰:“風邪入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使口喎僻。”中醫認為認為寒邪、風邪乃此病的病因,指出由于風寒邪氣乘虛而入,陽明經受到其侵襲導致筋脈血氣不暢,肌肉筋脈失濡養是此病的病機,明確了此病的病位在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13]。針刺和灸法等傳統醫學針對此病的病因病機和病位特點予以辨證施治,對于口眼歪斜、面癱治療注重以走行與頭面部陽經穴等穴位為主穴,以促進頭面部氣血運行,改善面肌麻痹等癥狀。
5.1 溫針灸可以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和療效 王靜等[14]的采用中藥熏蒸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針刺結合熏蒸的療效確切,有助于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的面部神經功能H-B 分級情況,研究數據結果表明,干預后治療組H-B 分級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00%,高于對照組的79.59%,說明溫針灸治療PFP 可以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并提高臨床療效。分析原因為對于口眼歪斜、面癱治療注重以走行與頭面部陽經穴等穴位為主穴,取地倉穴、牽正穴、頰車穴、陽白穴、百會穴以及下關穴等能夠疏通經絡,促進頭面部氣血運行,地倉、頰車是足陽明胃經腧穴,針刺能夠疏通本經氣血,濡潤筋肉,緩解口角歪斜之癥;陽白、合谷經絡走行于面部,《循經考穴》中有云“一切頭面諸癥……口眼喎斜”均可采用合谷針刺,刺激上述穴位可驅邪通絡、行氣活血,調整陽明經氣,改善面肌麻痹,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因此治療組H-B 分級情況和療效優于對照組。
5.2 溫針灸可以提高PFP 的臨床療效,改善中醫癥狀評分 研究發現,治療組干預后各中醫癥狀評分皆小于對照組,說明溫針灸可以有效改善PFP 患者的口角歪斜、面肌麻痹、眼不能閉等癥狀,分析原因為通過針刺和艾灸對百會、陽白、下關等多個穴位進行刺激,有助于溫通氣血,促進循環。百會穴又名三陽五會,具有較好的補中益氣和扶正驅邪之功效,可以從內、外因兩個方面改善PFP 癥狀;足陽明胃經和足少陰交會與下關處,《針灸聚英》中有記載,下關可治偏風口喎斜和耳鳴耳聾等癥,現代解剖證實下關穴位有面神經顴支和額顳神經分支等[15],溫針灸取此穴可達祛風通絡,疏通氣機之功;針刺牽正加艾條溫灸能夠溫通氣血,疏通頭面部血氣運行,改善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等癥;同時輔以口頦髎、水溝、聽官、攢竹、魚腰及廉泉等穴,可有針對性的改善鼻唇溝變淺、人中歪斜、目合困難和味覺失靈等癥[16-17]。
5.3 溫針灸調節PFP 患者的免疫平衡和生活質量 Lassaletta 等[18]的報道指出,免疫功能的失衡導致的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PFP 發病的一個重要機制,且與病毒感染存在關聯。研究表明,治療組患者干預后IgG、IgM、IgA 水平皆小于對照組,而FDI 評分中軀體功能高于對照組,社會生活功能低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00%vs.2.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溫針灸治療能夠通過調節患者免疫平衡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安全可靠。這與許電等[19]的研究結果類似。分析原因為現代醫學認為病毒感染所引發的面神經脫髓鞘病變可能是PFP 的主要病機[20],研究中溫針灸取穴,以地倉、頰車、合谷和百會穴等進行針刺,具有補中益氣,驅邪扶正之功效;艾葉具有較好的溫經通絡,散寒濕之邪的功效,通過艾條加熱產生的熱效應,能夠增強祛瘀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現代藥理學也表明,針刺穴位和艾條的溫熱效應能夠擴張毛細血管并提高通透性,并可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通過熱力作用加強局部微循環,提高吞噬細胞的活躍度,提高免疫功能[21]。而IgG、IgM、IgA 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中重要成分,其水平出現異常升高與神經元末梢特殊親和力增強有關,是導致面神經損傷的主要因素,溫針灸能夠通過驅邪扶正、溫經通絡之功效改善面神經損傷導致的缺血引發的自身免疫反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并通過降低炎性反應與改善機體免疫提高PFP 患者生活質量,且溫針灸為物理干預手段,臨床干預相對較為安全[22]。
綜上,溫針灸可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面部神經功能,且臨床療效顯著,可以減輕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改善其免疫功,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