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歷史主動,是指中國共產黨基于自覺的使命意識,以高度的主體能動性把握歷史規律,在準確判斷、分析主要矛盾,明確認知、理解時代課題,積極應對、化解風險挑戰,主動利用、創造歷史機遇中順應歷史大勢,引領時代大潮,從而更好推進自身使命的承擔與實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重視、強調歷史主動,歸根結底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這五個環節構成一個逐步遞進、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使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得以全方面地立體地呈現。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歷史使命;歷史主動;歷史規律
中圖分類號:D26;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0766(2023)02-0013-08
作者簡介:李海青,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 100091)
①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2、28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把握或掌握歷史主動,并針對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在新征程上全黨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①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強調歷史主動?何謂歷史主動?歷史主動有哪些具體表現?對于以上問題,需要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政黨類型,結合黨的百年歷程,緊密聯系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予以分析理解。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重視、強調歷史主動,歸根結底是由其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政黨類型決定的。對于政黨類型,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標準。有的劃分標準比較形式化,比如執政黨與在野黨,地方黨與全國黨,這類劃分方式往往側重政黨的外在表征而非本質特征。然而,有的劃分標準能夠較為深刻地揭示政黨的本質特征。比如,從是否承擔自覺使命的角度可以把政黨劃分為使命型政黨與掮客型政黨。使命型政黨由于奉行特定意識形態,具有明確、自覺的使命,掮客型政黨則是為了獲得選票、贏得選舉,缺乏使命追求,參加選舉的也都是政治掮客。就此而言,使命型政黨與掮客型政黨的區分具有較為深刻的類型學意義,是肩負使命還是作為掮客很大程度決定著政黨的其他方面。當然,使命型政黨本身也是一個譜系,不同意識形態、不同主義規定著不同的政黨使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強調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根本而言,馬克思主義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與使命追求。
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以自覺認知、明確承擔、積極踐履歷史使命為存在的唯一根據。黨基于使命而存在,黨的所有活動與行為都服從并服務于使命的承擔與實現。離開了使命的承擔與實現,黨的存在就喪失了價值和意義。黨的百年歷程,更是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無愧為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誕生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歷史中,具有天下情懷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迄今為止共承擔著三重歷史使命:推進中國的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實現共產主義。其中,推進中國的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基礎,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是黨的使命在空間上的橫向拓展,實現共產主義則是黨的使命在時間上的縱向延伸。毋庸贅言,三重使命的實現極為艱難艱巨,都需要進行偉大斗爭。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才有必要不斷深化對規律的認識,積極主動地進行改造世界的實踐。挑戰越嚴峻、環境越惡劣、任務越艱巨、使命越崇高,就越需要高度的責任意識和主動性。而不求甚解、消極懈怠、被動應對、倉促敷衍、懶散惰性、畏難避險、驕傲自滿,是無法實現使命的。就此而言,強調歷史主動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內在要求,是政黨完成使命的必然選擇。歷史主動對應歷史使命,脫離歷史使命這一視角,就無法真正理解對歷史主動的強調。回顧百年歷程,正是由于始終重視發揮歷史主動,黨才能夠不斷克服艱難險阻,取得偉大勝利,在實現自身使命的道路上開拓前進。
既然把握歷史主動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重要特質與內在要求,那么,何謂歷史主動呢?對此學界尚無統一的權威界定。基于對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的研究,筆者認為,所謂歷史主動,是指中國共產黨基于自覺的使命意識,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高度的主體能動性把握歷史規律、確立底線思維、提高戰略思維、開展有效實踐,在準確判斷、分析主要矛盾,明確認知、理解時代課題,積極應對、化解風險挑戰,主動利用、創造歷史機遇中順應歷史大勢,引領時代大潮,不斷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從而更好推進自身使命的承擔與實現。
在現實中,歷史主動具有多維度的呈現方式、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對此,可以從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五個方面進行把握。其中,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具有在先性,這是由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政黨類型與政黨特質所決定的。沒有價值觀上的自覺,沒有高度的使命意識,歷史主動就喪失了根本的動力與內在的支撐,更談不上其他幾方面的主動。而要完成使命,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關鍵是要有效解決黨在前進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挑戰,這尤其需要具有清醒而敏銳的問題意識。缺乏問題意識、沒有問題導向談不上真正的主動,只會越來越被動。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具有鮮明的現實指向性,要求在破解問題與挑戰中深入認識世界,把握問題形成的前因后果、問題解決的原則途徑、社會歷史的演進規律、時代發展的潮流大勢,形成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把握規律與理論指導,只有把握規律、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才能在現實實踐中真正掌握歷史主動,生成戰略思維,做到登高望遠。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只有發展到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環節,歷史主動才由可能性開始向現實性轉變。進而言之,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論,理論源于實踐而又指導實踐,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必須向實踐落地與轉化,而這種落地與轉化首先表現為使命型政黨依據對規律的認識統籌全局,進行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制定大政方針,明確原則方向,確定相關任務書、時間表與路線圖。沒有這種積極主動的謀篇布局,規律認識就無法真正起到改造世界的指導作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無法有效連接。就此而言,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發揮了不可或缺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任何規劃都要最終落腳到實踐活動本身,歷史主動最終必須體現為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注重知行合一,積極主動地改造世界。綜上所述,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這五個環節構成一個逐步遞進、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全方面地立體地呈現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歷史主動。
一、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
馬克思主義政黨基于自身的先進性承擔歷史使命是其存在根據。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頁。】換言之,共產黨所代表的是無產階級和廣大民眾的利益,其使命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實現無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解放,實現整個人類的解放,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整個社會關系的和諧優化。共產黨正是因這一使命而生、而在,如果自身使命完成,共產黨的存在就喪失了歷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實際上,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深層邏輯,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歷史自覺意識和歷史主體意識的政黨,其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就是為了完成歷史使命,自身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和世界歷史進步的自覺的工具。可以說,整個人類社會的意識在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這里達到了全新的歷史高度,這一歷史高度超越以階級社會為基礎的以往的階級意識與陳舊觀念,體現公共性價值追求,致力于實現大同境界。而這種深刻的認識、全新的意識是全體共產黨人的集體共識,為共產黨人共同具有。就此而言,對歷史使命的清晰認知、自覺認可、高度認同是共產黨的根本特征。這種共產黨人的內在自覺意識以及達到全新歷史高度的超越意識,將會有效調動廣大黨員的主觀能動性,在思想與實踐中發揮巨大的激勵、引領作用。使命越偉大、認識越清楚、意識越自覺、認同越徹底,黨員的思想觀念與實踐活動就會越主動越積極,越是能夠全身心投入與奉獻。因此,我們黨強調的歷史主動,首先應該是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是以價值認同為基礎、為了更好承擔與實現使命為目的的主動。沒有價值觀的高度認同以及基于價值認同對歷史使命的主動承擔與積極實現,就談不上歷史主動,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是歷史主動的精神動力源和意識總開關。
對于黨的歷史使命以及基于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中國共產黨人有深刻理解。這種深刻理解典型地反映在我們黨經常使用的兩個基本概念,即“立場”和“代表”中。眾所周知,我們黨一般都用“立場”這一概念來表達使命認知與價值宗旨,以至多年來形成了立場、觀點與方法并列的對馬克思主義核心要義的最通俗表達。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立場問題。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頁。】在《為人民服務》中,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04-1005頁。】在黨的八大所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工具論”:“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7-218頁。】“徹底”“奮斗”“犧牲”“死得其所”“自覺地認定”“工具”,這些說法充分體現了黨的使命自覺與價值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強調人民至上的原則立場,強調要補理想信念之“鈣”。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之一。
極具中國政黨政治特色的“代表”概念同樣體現了黨對自身使命的自覺認知與主動承擔。《中國共產黨章程》開篇即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二十大黨章修正案學習問答》,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2年,第1頁。】必須明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身份并不是民眾事先選舉賦予的,而是黨基于對歷史規律的認識、自身的價值判斷自我選擇、自我認定的。這種自我選擇和認定凸顯了黨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9頁。】“始終代表”“從來不代表”的截然兩分更體現出黨的“代表”的性質。“立場”“代表”內在統一:基于立場而代表,通過代表體現立場,兩者深刻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基于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
二、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
中國共產黨只有通過現實實踐才能承擔歷史使命,實現價值追求。就此而言,價值主動具有強烈的實踐取向,內在要求轉化為面向實踐活動的主動。實踐活動即是解決問題的活動,主體從事實踐活動是為了解決問題特別是重大現實問題與時代課題,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達成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此意義上,中國共產黨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必然要拓展為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也即以自覺而鮮明的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主動認知、研判相關的重大問題、主要矛盾、嚴峻挑戰、巨大風險。這是歷史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落實到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才不會成為凌虛蹈空的虛幻理念、價值玄想與純粹口號。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直秉持突出的問題意識。在《集權問題》一文中,馬克思專門強調了把握時代迫切問題的重要性。馬克思寫道:“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每個時代的謎語是容易找到的。這些謎語都是該時代的迫切問題,……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頁。】馬克思終生致力于對人類社會發展問題、人的解放發展問題特別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問題的研究。他從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理論成就,而總是在對原有問題的不斷追索以及新問題的開創性思考中提升研究境界,可以說正是強烈的問題意識驅使著馬克思執著探索。正如恩格斯評價馬克思所言,“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頁。】
中國共產黨人傳承了馬克思主義這種突出的問題意識,并且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現實考驗語境下將之進一步內化、自覺化。一部波瀾壯闊的百年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確定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奮斗史。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如何科學把握中國革命的對象、領導力量與依靠力量,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成為一個現實且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頁。】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要“有的放矢”,解決中國問題;強調要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問題、認知問題;強調要善于區分不同的矛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強調要對各種問題與危機保持敏感,特別是要解決好廣大民眾的切實利益問題;強調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敏銳發現、高度重視、切實解決黨內部的問題與隱患。可以說,自覺而深刻的問題意識是毛澤東成功開辟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創同樣得益于鄧小平的憂患意識與問題意識。傳統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導致的問題引發了鄧小平的深刻反思。1982年9月18日,在陪同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鄧小平一連提出六個問題:“國家這么大,這么窮,不努力發展生產,日子怎么過?我們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么能戰勝資本主義?……不努力搞生產,經濟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優越性如何體現?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這叫什么社會主義優越性?”【《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1頁。】正是基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的深入思考,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得以通過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鄧小平非常關注各種新產生的問題,特別是貧富差距問題。他指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我們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尋找新辦法、制定新制度。可以說,自覺的問題意識作為重要推動力,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統籌兩個大局的高度,更是多次強調要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回答時代課題,把握歷史主動。“我們要洞察時代風云,把握時代大勢,站在人類發展前沿,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為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性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333頁。】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了新時代中國改革、發展、穩定所面臨的內外風險挑戰與不確定性,反復告誡全黨要具有明確的底線思維、高度的憂患意識與危機意識,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正是在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的過程中才得以創立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明確將“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作為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之一。
三、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
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使黨在實現歷史使命的過程中聚焦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但關注問題僅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進一步體現在對于問題本身的解答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于相關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換言之,中國共產黨應該以高度的主體能動性在解決問題中深化認識、把握規律,并有意識地將把握的規律以理論的形態呈現,如此方能切實提升戰略思維,觀大局、察大勢、抓大事。致力于探求規律、自覺地推進理論建設,這就是共產黨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必須認識到,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是共產黨歷史主動中極為關鍵而又極具難度的環節,是歷史主動轉化為歷史自信的決定性支撐要素。從一定程度上說,使先鋒隊保持高度的使命意識與敏銳的問題意識,做到使命承擔的價值主動與問題導向的意識主動固然不容易,但要想形成深刻的理論思維,做到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難度相對更大。這是因為,前兩者固然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但相對而言更取決于主觀意識,更易于為主體本身所決定,而破解難題、認知規律則是面向客體的,既受制于問題本身的暴露程度、事物本身的發展程度、前人已有的思想資源,也對主體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信仰堅定、志向高遠者不乏其人,看到問題、指出問題的也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夠解決問題、洞悉規律、創立理論的卻僅有極少數。在此意義上,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是一項極為艱巨的偉大事業。
盡管具有極大難度,但馬克思主義政黨尤為重視把握規律與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這是由其改造世界、破舊立新的偉大使命所決定的,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理論基因。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一個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根本規律的揭示,一個是對資本主義運行獨特規律的揭示。正是這兩大發現支撐起馬克思主義的整個宏大理論體系,并由此催生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開啟了世界范圍內馬克思主義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整個人類世界的偉大歷史意義。恩格斯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并且強調,“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9頁。】
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基因,深刻理解一個政黨、“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頁。】“回顧黨的奮斗歷程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斗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4頁。】毛澤東特別重視對于中國革命與建設規律的把握,強調要通過實踐認識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通過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辯證性循環,一步步深化對規律的認識與理解;強調研究問題要實事求是,注重把握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強調要從辯證法的宇宙觀,即矛盾法則的高度把握規律,正確處理矛盾個性與共性、相對性和絕對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同一性和斗爭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特別是把“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強調“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15頁。】強調要通過把握規律提高領導的戰略思維與預見能力。“什么叫做領導?領導和預見有什么關系?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所謂預見,不是指某種東西已經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現了,在眼前出現了,這時才預見;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遠,就是說在地平線上剛冒出來一點的時候,剛露出一點頭的時候,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見,就能看到它的將來的普遍意義”。“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4-395頁。】而這種未雨綢繆、見微知著的主動預見能力當然是以對大方向大趨勢的規律性認識與把握為基礎的。
改革開放的開啟及其不斷推進也是以中國共產黨對于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為基礎的。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即是對以往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及在此基礎上對規律認識的深化。“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3頁。】這一基本結論即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最根本規律的揭示。不論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還是“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最終指向的都是擺脫教條主義,在實踐與理論的有效互動中不斷深化對現實規律的認識。自此以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固定的規律表述話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這三大規律的認識,最終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都是推進新時代改革與發展的規律性論斷。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正確分析歷史大勢、把握歷史規律、抓住歷史機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黨的二十大也明確指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一個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篤行真理的過程”。【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16頁。】在此,真理既是規律,而二十大集中闡發的“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規律性機制。
四、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
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雖然已經深入實踐、深入問題,規律認識在反復實踐基礎上也會不斷深化,但總體屬于從實踐環節到理論環節的躍升。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認識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理論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而揭示規律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實踐,發揮指導作用,是通過黨在規律指導下制定大政方針、作出頂層設計、進行謀篇布局,明確事業的任務書、時間表與路線圖來實現的。就此而言,要想完成使命,黨不能僅僅停留在揭示規律、創立理論的階段,還要主動依據規律改造世界,推進變革與發展的規劃與設計,此即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構成了從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到最終取得實踐效果之間的中間環節,其難度不亞于對規律的深刻把握。如果說把握規律更考驗一個人的理論素質,而要通過謀篇布局運用規律,將之付諸實踐,則不僅考驗一個人的理論素質,更考驗一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有的人可以作為優秀的理論家,但無法成為偉大卓越的實踐人物,就是因為理論活動更為純粹、更具個體性,而實踐活動必須考慮具體的歷史條件與時代因素,涉及更多人、物、事,更為復雜。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理論作為指導,還需要科學的思想方法以統籌謀劃,需要有效的工作方法以組織協調。此外,把握規律的創新理論在發揮指導作用之前,只具有潛在的改變世界的能力,而一旦將之運用于實踐,其影響將成為現實,將會關系黨的事業的前途命運和廣大民眾的實際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主動謀篇布局的壓力與難度無疑會進一步加大,更考驗主體的實踐智慧。
此外,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使命特點與面臨形勢更加重了有效謀篇布局的難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所要承擔的使命高遠宏大,短期內不能實現,需要做好統籌謀劃,確定不同階段的任務目標,制定不同階段的綱領路線,既不能放棄遠大理想、注重當前,也不能好高騖遠、忽視當下。在這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歷史上普遍犯過嚴重失誤,必須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不僅任務艱巨,所面臨的問題挑戰往往也非常嚴峻,輕易不能克服,更增加了頂層設計、謀篇布局的難度。這種情況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事業受到嚴重挫折甚至出現難以挽回的失誤。這在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上也并非沒有經驗教訓。
要將把握規律的理論主動轉化為謀篇布局的規劃主動,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極為重要。科學的思想方法在戰略高度運思,將實踐中的各種現象、各種問題、各種關系、各種力量進行條理化、系統化、辯證化的分析把握,把謀事與謀勢、謀現實與謀長遠、謀部分與謀整體、謀具體與謀根本、謀國內與謀國際有機統一,從而有助于科學的頂層設計。在此意義上,只有掌握并運用科學的思想方法才能制定正確的大政方針、戰略戰術,進行有針對性的總體規劃。在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上,黨的領袖都特別強調科學思想方法在謀篇布局中發揮的極端重要作用。毛澤東不僅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哲學思想方法的根本指導意義,而且以《矛盾論》《實踐論》大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概括的就是思想的方法論原則。鄧小平思考問題也非常講究科學的思想方法,比如求實、辯證、創新、系統等。也正是通過科學思想方法的中介與對接,我們黨才將對規律的認識轉化為實踐中的頂層設計與謀篇布局,才能夠成功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過渡時期總路線,也才能夠在改革開放后成功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形成“老三步走”(黨的十三大)、“新三步走”(黨的十五大)以及“新兩步走”(黨的十九大)等一系列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發展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系統明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局”戰略布局。黨的二十大對科學的思想方法作了集中梳理與總結,并將之整體統攝在“系統觀念”名下。“我們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21頁。】這段集中性的闡述表明我們黨越來越深刻認識到科學思想方法在主動、有效謀篇布局中的極端必要性。
五、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
謀篇布局最終是為了更好實現歷史使命,所以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必須將大政方針、戰略規劃以積極的態度有效貫徹落實。貫徹落實的主動性是歷史主動的最后一環。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其他先序環節的主動性再強,如果缺少最后一環,黨的歷史主動也將喪失實質意義而淪為空泛。注重貫徹落實的主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與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馬克思主義不是純書齋中的學問,而是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行動取向。科學性強調的是知的方面,即對規律、邏輯與真理的認識與把握,革命性強調的則是行的方面,即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也就意味著知與行的合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意味著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將理論有效應用于實踐。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知行合一的特質并將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發揚光大。毛澤東《實踐論》的副標題就是“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92頁。】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在此得到深刻展現。
為了保障大政方針、戰略安排、路線布局的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一貫反對空談,不斷加強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的制度建設,強調中央權威與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強調紀律、命令與服從。毛澤東要求共產黨員一定要有認真實干的精神。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他把要“抓緊”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方法。“黨委對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緊。什么東西只有抓得很緊,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于不抓。伸著巴掌,當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來,但是不握緊,樣子像抓,還是抓不住東西。……不抓不行,抓而不緊也不行”。【《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42頁。】鄧小平更是典型的實干派,始終不尚空談,注重落實、務實、實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改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重視改革發展決策部署的有效貫徹落實,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關鍵在于落實”,大力倡導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指出在貫徹落實上,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抓實、再抓實,并不斷強化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很多時候,有沒有新面貌,有沒有新氣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規劃,喊出一個一個的新口號,而在于結合新的實際,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00頁。】黨的二十大報告最后也強調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從而極為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貫徹落實的實踐主動。
結 語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始終注重秉持歷史主動,因歷史主動而取得豐功偉績,因歷史主動而堅定歷史自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極有可能還要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面對新挑戰新考驗,我們黨必須以更為自覺的使命意識更好把握歷史主動,探索新征程的發展規律,尋求新矛盾的化解機制,研究新問題的解決方法,明確新風險的應對策略。這是因為,即使歷史主動本身具有相對穩定的內涵構成,但其面對的階段、環境與條件在不斷變化,所以其具體實現仍然具有動態性與歷史性,仍然是具有極大難度的工作。基于此,我們黨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深入研究、健全完善新征程上歷史主動的具體實現機制,而這樣一個過程,也必然會進一步深化對歷史主動本身的理解。
(責任編輯:邱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