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
“互聯網+”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行各業,在當前的大學生創業就業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加強對“互聯網+”和大學生創業就業的研究,明確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本文簡要分析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創業就業帶來的機遇以及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創業就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詳細闡述“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策略,以供相關人士參考。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在新經濟形勢下發生迅速變革,并形成新的產業形態。“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是一種全新的創業模式。
一、互聯網+的概述
所謂的“互聯網+”,是指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在更高的平臺上進行資源整合,實現新的發展。“互聯網+”是對傳統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的一種升級,不僅能夠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革,而且還能夠促進傳統產業的創新和轉型。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可以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共享,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創業就業帶來的機遇
(一)降低了大學生的創業門檻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就業門檻較高,這主要是由于我國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導致了學生數量不斷增多,增加了就業的難度。而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高校大學生的創業門檻,讓更多的大學生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創業。例如:通過網絡可以建立企業網站、在網絡上銷售商品、通過網絡進行宣傳推廣等。此外,通過互聯網還可以提高高校大學生創業就業的成功率。
(二)大學生獲得了更大的創業平臺
大學生創業就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缺少資金、缺少技術、缺少人脈等,而“互聯網+”給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了很多的機會和平臺,讓大學生在創業中更具優勢。首先,“互聯網+”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平臺,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與其他創業者的交流,獲得更多的創業經驗。其次,“互聯網+”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創業空間,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各類創業項目。最后,“互聯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總之,“互聯網+”和大學生創業就業相結合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不僅能夠提高創業就業效率和質量,還能推動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培養。
(三)大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創業機會,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更好地進行產品營銷、獲取技術支持、提升服務質量、進行銷售服務等。比如,在網上可以實現產品宣傳、產品銷售、網上培訓等,這對于大學生創業就業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招聘求職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工作崗位信息來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同時,通過網絡平臺也能夠促進學生與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了企業招聘效率。同時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
(四)創業是實現大學生就業的新途徑
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解決這一困境需實施自主創業教育,引導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在創業過程中,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就業。但是當前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缺乏實踐經驗、不了解市場需求等。因此,相關部門必須不斷地提高對大學生創業就業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力度,通過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大學生創業團隊中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就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創業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仍然存在著創業教育不足的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創業能力的內涵認識不到位。很多高校課程設置缺少從本質上對創業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安排,往往只是片面地將其理解為一種個人技能,而沒有挖掘其更為本質的內容。二是創業教育課程不夠全面。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課程相對比較單一,內容較為落后,并沒有真正的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三是缺乏實踐指導。很多高校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創業實踐基地,同時也不夠重視對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從而導致大學生在實踐中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時,必須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二)創新意識有待加強
“互聯網+”和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是一種新的模式,這種模式也就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因此,需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能夠主動地去關注一些新興產業,對其進行學習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互聯網+”和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
(三)知識結構有待完善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前的人才需求,高校在培養人才時必須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但是目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業就業時,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培養方案不科學。當前許多高校的創業就業課程設置還不夠合理,課程內容也不夠完善,這就導致大學生在學習時很難掌握全面的知識和技能,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第二,教育方式不科學。很多高校的創業就業指導工作不夠,這就導致大學生很難獲得全面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有很多大學生沒有意識到學習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時尚和潮流,缺乏長遠打算;第三,實踐教學環節缺失。很多學生在進行創業就業實踐活動時缺乏專業指導和正確引導。因此在培養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時必須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第四,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當前大學生創業就業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很多大學生在進行創業活動時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標準。
(四)互聯網+時代的新要求較多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創業就業時,改變自己的觀念以及工作習慣。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來進行創業就業。
四、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策略
(一)培養大學生的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一種開放、平等、分享、協作、參與、創新的思維方式,它打破了傳統行業的界限,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培養大學生互聯網思維是實現“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融合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在培養大學生的“互聯網+”思維過程中,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將“互聯網+”理念融入到創業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對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敏感性。
(二)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領域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周期越來越短,知識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所以必須不斷地給大學生提供新的知識,以滿足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大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大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做好對大學生的創業培訓指導
近年來,我國不斷出臺各種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國家相關部門、高校、地方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以降低大學生創業的門檻,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依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很多高校只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卻忽視了學生對創業的理解和認識。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和引導,做好對學生的創業培訓指導工作,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規律和特點,從而有效提高大學生對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融合式發展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為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提供資金保障
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政府要在資金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對此,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政府也應該在政策上進行一定的傾斜,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就業中。總而言之,政府在對大學生進行創業就業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五)優化大學生的就業創業環境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就業,并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項措施》;廣東省推出了“廣東技工”計劃,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浙江省推出了“浙商回歸”計劃,鼓勵浙商回浙投資興業。這些政策的實施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應積極推進“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通過對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投身于“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中。
(六)打造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系統
大學生創業就業要想實現融合式發展,必須打造一個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系統。這個信息服務平臺系統應該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面向高校學生的信息服務平臺,另一個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信息服務平臺。高校學生可以通過這個信息服務平臺系統來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為其創業就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社會大眾可以通過這個信息服務平臺系統來獲得各種資源,為自己所需,這樣才能實現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
結語:
“互聯網+”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融合式發展,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是一種全新的創業模式。“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就業必須適應這個趨勢,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