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葦, 林丙來, 倪白云, 李德巖, 汪玉成
安徽省皖南康復醫(yī)院 神經康復科,安徽 蕪湖 241004
腦卒中為急性腦血管病引發(fā)的局部腦功能障礙,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致死率[1-2]。隨著老齡化趨勢加重,我國腦卒中發(fā)病率逐年增加[3-4]。腦卒中發(fā)病后,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可導致神經與顱腦永久性損傷,并伴有嚴重后遺癥,影響患者預后[5]。常規(guī)康復治療能提高患者大腦可塑性,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改善,但效果有限。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目前廣泛應用于神經損傷康復治療中,操作簡單且安全無創(chuàng)。TMS按刺激脈沖分為單脈沖、雙脈沖與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rTMS按照固定頻率對大腦連續(xù)發(fā)放多脈沖,影響大腦皮質興奮性,常用于臨床治療[6-7]。運動控制系統(tǒng)是現代化新型方式,通過系統(tǒng)性康復訓練恢復患者身體功能,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8]。本研究旨在探討rTMS聯合運動控制系統(tǒng)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皖南康復醫(yī)院收治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9]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面部、體格檢查等確診為偏癱;首次發(fā)病;存在平衡功能與肢體障礙,但無認知障礙;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腦卒中進展或再發(fā);雙側大腦半球卒中;嚴重的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嚴重脊髓型頸椎病;影響到下肢肌力的腰椎疾病;顱骨缺損或體內有金屬植入。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與B組,每組各35例。研究中,B組1例患者退出,其余34例患者完成研究。A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59.49±13.97)歲;平均病程(3.02±1.24)個月;偏癱部位:左側18例,右側17例。B組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56.21±14.37)歲;平均病程(2.81±1.22)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3例,右側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規(guī)范服用營養(yǎng)神經藥物,并給予物理因子治療與運動訓練等康復訓練。A組使用YDR CCY-Ⅱ型經顱磁刺激器(武漢依瑞德公司)進行rTMS,輸出強度最大2.2 T。囑患者取舒適姿勢,安靜坐在扶手椅上,盡可能不活動頭部;“8”字型線圈頭相較中點相切于患側大腦半球M1區(qū)周圍顱骨表面;移動線圈位置以調整傾斜角度,固定線圈,手柄垂直指向其枕側。治療參數設置:輸出強度為運動閾80%,接受1 200脈沖刺激,頻率1 Hz,序列為10個脈沖,共120個序列,每個序列持續(xù)12 s,間隔2 s,共治療25 min,刺激位置在患側M1區(qū);連續(xù)治療10 d。B組采用芬蘭HUR運動控制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訓練。具體方法: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患者股四頭肌;腰背伸肌運動訓練腰骶與腰背部力量;腰背扭轉肌群運動訓練骨盆與脊柱;下蹲肌群運動的系統(tǒng)模擬下蹲動作。訓練均由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輔助訓練,運動量與強度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制定,前期提高患者肌肉張力以完成肢體訓練,后期訓練肢體功能以促進恢復肢體功能,患者按自身喜好交替訓練[10]。
1.3 觀察指標 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BBS)評分[11]評估患者身體平衡功能,共包括14個項目,每項計分為0~4分,總分為56分,分數越高表示平衡狀態(tài)越好。采用步態(tài)分析跑臺(Zebris GAIT ANALYSIS FDM-T SYSTEM)檢測患者步長、步頻、步速,通過軟件分析步態(tài)參數。采用改良巴氏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分[12]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越好。
2.1 兩組患者平衡功能比較 A組治療前BBS評分為(43.25±4.48)分,治療后BBS評分為(43.68±3.95)分。B組治療前BBS評分為(42.87±3.69)分,治療后BBS評分為(45.88±4.17)分。兩組治療后BBS評分均上升,且B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步態(tài)參數比較 兩組治療后步長、步頻、步速均上升,且B組步頻、步速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步態(tài)參數比較
2.3 兩組患者MBI評分比較 A組治療前MBI評分為(38.07±6.74)分,治療后MBI評分為(47.85±6.34)分。B組治療前MBI評分為(39.36±7.12)分,治療后MBI評分為(57.26±8.30)分。兩組治療后MBI評分均上升,且B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偏癱為腦卒中常見的后遺癥,是臨床中普遍的運動障礙,患者表現為面部、舌肌下部等運動障礙,嚴重者會出現行走障礙或長期臥床,喪失基本的生活能力[13-15]。有研究報道,多數患者腦卒中后存在肢體功能障礙,影響平衡與行走功能[16]。腦卒中后偏癱治療主要以恢復患者偏癱肢體活動能力為主,進而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神經康復的建立基于中樞可塑性,包括神經干細胞激活、突觸功能重建、神經生物活性因子釋放等。TMS通過線圈產生感應磁場,穿過頭顱而改變皮質神經細胞動作電位感應電流,經一系列生理變化影響腦代謝與神經電生理活動,使大腦可塑性改變,進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17-18]。系統(tǒng)量化運動控制訓練是將現代化測試及科學的訓練結合在一起的運動控制訓練,根據患者耐受力與力量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案[19]。本研究通過患者訓練中獲得的信息,及時修改訓練強度,防止過度訓練而發(fā)生二次損傷;B組治療后BBS評分高于A組,提示rTMS聯合運動控制系統(tǒng)治療有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身體功能恢復,尤其是肢體功能。分析原因為系統(tǒng)量化運動訓練能有效提高患者肢體的負荷力量,改善反射與運動控制,有助于更快地進行正常運動;此外,核心肌群的訓練提高了患者姿勢與平衡控制能力。該方式充分調動了患者訓練的積極性,提高了治療依從性,對肢體等多功能恢復具有重要價值。
偏癱患者步態(tài)特點為步長縮短,步頻、步速下降,形成非對稱性步態(tài)特征[20]。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治療后步頻、步速高于A組,提示rTMS聯合運動控制系統(tǒng)能有效改善患者步態(tài)。目前,rTMS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主要認為與機體大腦半球相互抑制有關。正常情況下,人腦半球間交互抑制,進而維持兩側半球皮質興奮平衡。腦卒中發(fā)病后,該平衡受阻,受累半球對未受累半球的抑制減弱,加重運動障礙[21]。rTMS可調節(jié)平衡雙側大腦皮層興奮性,本研究通過低頻rTMS刺激,抑制患者健側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加病側的興奮性,調節(jié)腦部血流量,增加了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合成與分泌,促進內源性神經干細胞的增殖。
綜上所述,rTMS聯合運動控制系統(tǒng)治療能有效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促進病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