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晗

最近發現,“隨便”是個容易傷人的詞。
組織活動、負責做飯的人最不喜歡聽“隨便”,因為這并不意味著授權,而是一種逃避責任,暗暗透著對組織者的期待。“隨便”之后,避免了進一步溝通,卻是一場猜心大賽,心理揣測的博弈很難獲勝,常常雙方都不滿意,反而比直接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傾向結果要壞。所以隨便是最難的。
另一種“隨便”,是找人幫忙或者布置任務,用的表達方式是:隨便寫一下,隨便說說,隨便設計一下,都行。常見到有被這句“隨便”激怒的,雖然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在這種情境下,它似乎暗含著對他人勞動的不在乎和不肯定,一廂情愿地認為這件事對對方來說是舉手之勞,不會費太多時間和精力。
然而哪有那么簡單,即使是別人擅長的事情,做起來也未必不需要勞心勞力。現代社會,時間寶貴,任何花時間的事情都不簡單。
多年前,有一次和親戚們一起出門游玩,原計劃在外面吃飯,表哥臨時有急事回家,改方案去家里吃,他表示可以讓長輩隨便做點飯,大家簡單吃點。快到飯點的時候表哥打了個電話回家,于是我們到的時候,就有一桌豐盛的菜肴,有排骨有海鮮有水果。當時并沒多想,后來我才從側面聽說,長輩當時有多手忙腳亂。沒有提前準備食材,突然多出幾個人來吃飯,冰箱里的魚肉沒有解凍,也沒買新鮮果蔬,但來了客人想要好好招待,幾乎是打仗似的在做準備,才有后來的豐盛體面。
等到自己成家后,我才知道邀請別人到家里來,需要做許多準備,打掃衛生,準備零食水果飲料,而且在約定的時間段內,不能出門,要在家等著。飯菜豐盛,賓主盡歡,這個“隨便”背后的勞動十分復雜。
曾經接到一項任務是給小學生做講座,說的時候也是“隨便講講”。這隨便的背后是什么,干過才清楚,準備文稿和PPT,為調動氣氛要準備互動游戲和道具,花了好幾個晚上。因為不曉得具體場景,提前設想了多種可能,有PPT和不能放PPT的方案,互動效果好和不好的應對。臨場還要根據環境隨機應變“現掛”,為了孩子們注意力集中,感覺被“看見”,還事先記下他們所有人的名字。現場講時也神經緊繃,關注所有的問題和反應,以便調整內容,反響好的地方可以拓展,無人響應的就要快進。
當然,活動效果還不錯,其他人可能以為你游刃有余,真的只是隨便講講。可你自己知道,真的沒有隨便過。到任何一個地方做講座,對象無論是什么人,都不能欺場,要量身定做,拿出十二分的真心與精力應對。在智能手機時代,讓人認真聽是困難的。
最近聽到中學時的一名學霸同學講起往事,說她有次被班主任用心的期末評語感動落淚。其他人都只看到她學習輕輕松松,只有班主任看到了她的勤奮努力。學霸第一次聽到老師這么說,有一種被充分肯定的感覺。學霸說自己其實對學習從來沒有偷工減料過,但老師們總說她只用了六七分力。
得知此事后我受到很大震撼,因為我對這位學霸同學的印象也是課間嘻嘻哈哈打鬧,隨便學學就能取得優異成績,輕輕松松考上北大,然而事實是她非常努力,課間玩鬧是她放松的方式,她的努力和焦慮并不寫在臉上,沒有被大家看到。
不要輕易說“隨便”這個詞,世上的事真沒有隨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