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妍 馬曉雁
(1.寧夏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寧夏固原 756000;2.寧夏師范學院文學院,寧夏固原 756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就是要走鄉村的文化興盛之路,將具有其地域文化特點的民間美術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使其服務地方經濟,提升地方文化素質,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自媒體技術的普及,鄉村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實時虛擬在場的全球意味,遍布于城鄉的短視頻直播帶貨、觸達鄉村各家各戶的電商平臺、發達的全球物流體系,都使得偏遠的鄉村生活可以瞬間與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相互聯系。全球政治經濟的波動,也直接跟鄉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了一起”[2],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全體人民翹首以待的。中國文化的復興夢更是包含著鄉村文化的復興。
鄉村振興的魂是文化,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應當抓住機遇,積極探索“高臺馬社火”藝術的社會價值及功能,激活鄉村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六盤山地區包括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所轄的隆德縣、西吉縣、涇源縣、彭陽縣、海原縣、原州區以及甘肅省平涼市所轄的靜寧縣、莊浪縣、涇川縣、崇信縣、華亭縣、崆峒區,慶陽地區的鎮原縣,天水市的秦安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3]這里有史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的地方,戎、羌、獫狁、匈奴、敕勒、鮮卑、柔然、突厥、吐蕃、回鶻、黨項、蒙古、回、滿、漢等民族共同創造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因此,六盤山地區的文化具有多民族交流融合形成的獨特文化風貌。六盤山地區是古陸上絲綢之路東段的必經之地,在古代政治、文化、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交通要道的作用,也在對外交流中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雞頭道、金佛峽、彈箏峽、三關口、蕭關等關隘古道,往來客商歇息轉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鎖鑰要道。六盤山地區自古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六盤山地區是邊陲要地,從寧夏彭陽、固原境內的遺留的戰國秦長城到眾多地方遺存的督師邊防的城池,再到兵民共處的邑堡遺址和出土的大量銅鐵兵器,都無不佐證著六盤山地區在秦漢時的強大軍事實力與戰事的頻仍。唐宋時,先后在這里建“六盤關寨”,設“七關之險”。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它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大量的紅色故事正在積淀紅色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地區在歷史上是移民遷徙極為頻繁的地區之一,因此,該地區也具有移民文化的背景。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多民族民眾創造了極為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財富,創造了文學、音樂、歌舞、戲曲、說唱、謠諺、游戲、繪畫、剪紙、皮影、刺繡、編織、服飾、雕刻、陶瓷、習俗、禮儀、節慶等眾多文化藝術形式。六盤山地區的社火正是在這種富有開端性、多元性、創新性的地域文化環境中生成,并在民族融合與社會歷史發展演進中傳承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異的特征。
作為中華文明搖籃之一的六盤山地區也曾孕育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創世神話——盤古開天地、伏羲降生、伏羲女媧兄妹成婚、伏羲畫八卦、女媧摶土造人、女媧做笙簧、女媧補天,還有圖騰崇拜及神話人物等神秘傳說。[4]其中伏羲、女媧、軒轅、炎帝、西王母、后稷等神話人物形象也都是高臺馬社火藝術中的人物形象,雖然在漫長的歷史變遷過程中,這片土地上的行政區劃發生著頻繁的變化,但民間文化在交匯融合的過程中卻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且從核心地區向周圍波及和輻射。
民間藝術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石,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具體表現。對于六盤山地區的民眾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是春節,春節里最重要的事就是“耍社火”“鬧社火”,有些地方也稱“射虎”“耍地攤”等。色彩濃烈、異彩紛呈的社火藝術更是六盤山地區民眾最喜歡的民俗文化活動,是人們在春節里祈福禳災必不可少的狂歡盛宴,是六盤山區廣大民眾構筑美好生活的愿景。有著悠久歷史的社火藝術,更寄托著曾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們的濃濃鄉愁,廣大民眾以社火藝術為契機構想鄉村振興文化,使得社火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六盤山區的社火藝術表演內容豐富,多取材于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戲曲以及民間傳說故事等,形式活潑多樣,有舞龍舞獅社火;刀光劍影的馬社火;有只用雙腳踩踏,身體其他部位騰空,臨空飛升、神采奕奕的高臺社火;有滑稽逗樂的旱船社火;有高蹺社火、趕毛驢、妖婆子……類型豐富,不一而足。這些游演社火人物不同配置的道具也不同,畫著不同的臉譜,有不同的服裝,其最為重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主要依靠社火表演者獨具特色的臉譜呈現。例如,以色彩來做區別,紅色就是忠勇正義的象征,如桃園結義中的關羽,他在民眾心目中就是義薄云天,非常忠義;以黑色為主色的如包拯的臉譜,表現的是整個人物形象的剛正不阿;而臉譜主色調是綠色的人物形象,大多屬于草莽;以白色為主色調的人物形象是如曹操、紂王這種詭詐奸佞性格的人物底色,等等。社火人物形象就是通過色彩對比、造型夸張,以具有象征性、寓意性的紋飾臉譜及獨特的道具、服裝來達到知其面、知其人、知其心的目的。比如,手執青龍偃月刀的關羽,他的左頰上就畫有“七星痣”;典韋的額前畫有寓意他力敵萬人,慣用的兵器雙戟;而嫉賢妒能,謀害孫臏的龐涓,他的臉譜則有蛇蝎畫在面額上,使得民眾一看就能辨識這個人物的性格就是陰險惡毒。
六盤山區的社火藝術,雖然古老,卻又不乏新意,每年都有不同,而且各鄉各村也都有攀比心理,總想賽過鄰村鄰鄉或鄰縣。這種民眾自發組織的游演活動,是民眾集體智慧的體現,也是鄉民團結,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體現。
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是社火隊伍里的亮色,但凡有些經濟實力的村鎮都少不了高臺馬社火。在人流如潮的正月里游演時,高臺馬社火都會使觀者驚艷,這種形式也是以另一種方式傳承著農耕文明、年俗文化。
第一,高臺社火。高臺社火又稱“芯子”“高芯社火”或“高桿”,隨著時光的變遷,廣大民眾對其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經過不斷演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火表演形式。
高臺社火最早是由五六歲的孩童裝扮成各類社火人物置于木桌平臺上,由村民4人抬桌,兩人替換,[5]游街走巷,供民眾觀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臺社火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最大的改變就是將依靠民眾抬的社火轉變為以車作為扮演社火的運載工具;隨著裝潢裝飾材料的豐富,高臺社火可以做到更安全更高,如七層高度就可達8米;社火故事的情節由于裝飾材料、模型等的精致逼真,使得形形色色的道具更加美輪美奐、活靈活現。被置于高臺之上的社火人物高低錯落,在空中翩然如飛,惟妙惟肖。高臺社火的內容大多都是以傳統戲曲故事為主,裝扮其中最精彩的片段,例如《霸王別姬》《斷橋》《盜仙草》《鵲橋相會》等。在社火游演時,由四大靈官走在前面,或者由獅子開路,高臺隨后。
第二,馬社火。“馬社火”,顧名思義,就是表演的民眾騎在馬、騾子、毛驢身上游演的社火。六盤山區是中原漢人與少數民族如戎、狄等共同生活的地方。為了生存,各民族在沿襲自己民族生活習慣的同時,又在不斷學習接受新的生產、生活方式。[6]六盤山區山高林密,水草豐茂,由于受到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影響,農耕與畜牧相融合,肥美的草場和少數民族養馬的傳統都為馬社火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馬社火表演時表演民眾穿戴秦腔戲服,拿著與表演對象相符的道具,畫者相應的臉譜,擺出一個表演對象最精彩、最具經典的動作,騎在馬上,有如雕塑,走街串巷,列隊表演。表演的內容大多都是懲惡揚善,頌揚正義的人物,比如三國故事中的“桃園三結義”、水滸人物、楊家將、西游記中的人物等。
“高臺馬社火”藝術已然成為六盤山區的一道亮麗名片,在城鎮化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廣大民眾自發組織的游演活動,在不斷翻新,每年都有新意,增添著不同的內容。有利于民眾間的交流團結,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民眾的自我教化。
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將實施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確定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六盤山區也是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在民眾的文化活動方面,更是在不斷探索更好的經驗和做法,積極引導文化風氣習俗,傳播正能量文化。就以“高臺馬社火”來說,摒棄以前糟粕、取其精華,移風易俗,傳承民俗精髓,使得社火藝術在新的時期,更利于鄉風文明風尚的樹立,也利于現代人的認可支持。
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具有多種文化價值和功能,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始終和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發揮著多種作用。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是六盤山地區民眾期盼美好理想生活的心理折射;是六盤山民眾懲惡揚善、因果報應倫理觀的表達;是對六盤山地區民眾生存狀態與精神狀態的記錄。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高臺馬社火”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功能,是希望這種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民眾自發組織的活動形式,在新的時期,在做好傳統文化繼承的同時,立足于現實生活,使民眾在尊重人、肯定人的生命前提下,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堅守著人、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原則,真實地反映當地民眾的心意信仰與生活文化樣態,體現出喜慶祥和、普天同慶的氣氛;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民心所向、國家在場的意義。[7]
第一,“高臺馬社火”藝術具有娛樂功能。
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的價值與功能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早期人類社會,中國的民眾受鬼神文化的束縛,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是用來祭祀,祈福避災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與人類認識能力的進步,那些在古代具有神秘祭祀性質的社火藝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而成為一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其神秘祭祀的性質逐漸淡化,人們不再抱著信實和虔敬的態度去為神鬼展演。而是單純在春節時期成了民眾的狂歡。尤其在政治經濟相對落后的六盤山區,“高臺馬社火”藝術更是承載者民眾對生活的熱望與期盼,是他們十分重要的精神愉悅方式。
第二,“高臺馬社火”藝術具有教化功能。
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在產生娛樂作用的同時,對于民眾也起著寓教于樂的教化作用。在社火藝人的舉手投足和服飾道具的呈現之中常常包含著富于積極教育意義的內容。在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時代,在相對落后的六盤山區,代代相襲的“高臺馬社火”藝術也承擔了啟蒙與教育的重大社會功能。“高臺馬社火”藝術的展演并不需要依憑奢華的物質條件,即使再貧瘠困窘的條件下也可以開展社火展演活動。在鄉野村莊,社火展演活動的受眾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也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們依然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圍攏觀看并探討每一出“高臺馬社火”到底包含了哪些故事。在形象生動有趣的歷史、神話、上古圣賢、名著人物等故事中沉溺;在除惡揚善、善惡忠奸的社火故事中明辨人情世道;在詼諧幽默又不乏智慧的社火活動中歡愉……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深刻的思想性與深厚的藝術性也滋養著民眾的成長。從精神世界的開掘看,六盤山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更重要的意義是給他們打開了一個奇妙的世界。六盤山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的化育作用時時處處都有彰顯。
在彼此相熟的鄉土社會,大家幾乎共享完全同一的話語語境。高臺馬社火藝術所流露出來的藝術觸須及其所攜帶的文化信息等等是表演者與觀眾相互十分熟知的。這樣的語境使得一個“高臺馬社火”故事的講述能夠得到最大的醞釀效果而散發出藝術的幽香并達到最好的教育功能。
第三,“高臺馬社火”藝術有利于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
六盤山地區“高臺馬社火”藝術屬于民間文化,在民間社會廣泛傳播、深入滲透,在封建社會具有更重大的社會意義。無論是高臺馬社火藝術中的神話故事還是生活故事,無論是戲曲故事還是名著中的故事,其中更包含著對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的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與滲透。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以代代相續的方式將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植根人心。
第四,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的使命有讓勤勞的民眾得到快樂、振奮和慰藉,使他們忘卻自己的貧瘠和勞累,同時也會從某種角度去喚醒民眾的道德感,使民眾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們的勇氣,喚起他們對家鄉以及對國家的愛。六盤山區“高臺馬社火”藝術中蘊藉著希望之光,它是民間生存中希望、美好與善良等理想價值的棲居地。鼓舞著富于美好愿景的人們追求理想的生活。今天,人們更注重它的文化意義、審美意義,更加珍視其中所包含的對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六盤山地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還承擔了傳承文化、表達民眾意愿、撫慰民間疾苦等文化社會功能。其中蘊含的思想和審美意識對于藝術作品的孕育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世代發展變化、人類科技與認識發生變化的今天,六盤山區的“高臺馬社火”藝術中的生活經驗、認識經驗等實用價值已相對稀薄,其審美意義卻在邏輯思維的時代呈現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在鄉村文化振興的背景下,社火這種藝術,將被重新發掘、保護,并發展,它還會重現光輝,大放異彩,更好地服務于六盤山區民眾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