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民歌節目囿于形式單一的瓶頸,已經不能滿足全媒體時代觀眾對于節目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民歌節目需要從生產端到傳播端進行全鏈條化的創新探索。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通過全媒體手段,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民歌節目,以多元觸達的傳播形式與更廣泛的受眾產生共鳴,是當前媒體需要探討的課題。文章從全媒體視野出發,闡述民歌節目的創新原則,以《新民歌大會》節目為例,具體分析民歌節目創新發展的積極影響和創新發展路徑,旨在為民歌節目多元化、品牌化探索提供參考,為民歌文化的當代性價值賦能提供更多發展思路。
關鍵詞:全媒體;民歌節目;民歌文化;《新民歌大會》;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2-0137-03
民歌文化源遠流長,其傳播樣態也在不斷豐富發展。傳統的民歌節目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在信息過載的新媒體平臺要形成一定的關注度,挑戰重重。創新民歌節目制作模式勢在必行,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傳播通路等方面都需要結合全媒體語境進行探索思考,增強民歌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一)尊重民歌發展歷史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民歌節目也隨之崛起,然而任何創新都需要遵循尊重歷史的原則,才能真正實現創新發展。民歌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見證,如今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民歌節目的創新發展不能忽略民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否則就會失去其根基和靈魂。
因此,要在創新發展中保留傳統的歌曲形式、歌詞內容和演唱方式等,打造有民族特色、有文化底蘊的民歌節目。只有在尊重民歌歷史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發掘民歌的內涵和魅力,創作更多更好的民歌節目。例如,可以將民歌和現代音樂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音樂形式,同時保留民歌的傳統歌詞和演唱方式,實現民歌節目的創新發展。在民歌節目的創新發展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創作更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民歌節目,要注重挖掘民歌的社會價值和精神內涵,推動民歌節目的創新發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1]。只有在尊重民歌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民歌節目的創新發展。
(二)注重與時代精神的結合
新的時代,民族民間藝術也在不斷升級和發展。民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形式,承載著民族文化、歷史、傳統和情感,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社會意義。在當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等的發展,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手段進行創新,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直播和與受眾互動,讓受眾參與到演出中,演出可以加入舞蹈、器樂等元素,使得民歌節目更加多樣化和富有創意。民歌節目需要注重時代感,注重結合社會熱點和觀眾需求。當前,觀眾對于節目的需求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娛樂性,更多的是希望能在節目中感受到人文關懷和情感共鳴。因此,在創新民歌節目的過程中,可以與社會熱點和時事事件相結合,引導觀眾積極參與到社會建設中。民歌節目需要注重文化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民歌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應該注重對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通過民歌節目弘揚民族文化和精神,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推動民歌節目的發展和壯大[2]。
(一)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屬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節目創新的基底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溯源。在民歌類節目中,演唱民歌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受眾可以體會到這些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智慧。廣大觀眾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演唱者們對于民歌的理解和感悟,這些理解不僅僅是對歌詞和旋律的理解,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體悟[3]。
(二)以音樂文化內涵滋養多元受眾
《新民歌大會》節目的音樂風格多樣,對“民歌”進行全新的詮釋,對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傳播的歌曲進行了新民歌化的演繹。這為不同類型的觀眾提供了豐富的選擇,無論是喜歡經典曲目的中老年人,還是熱愛潮流元素的年輕人,都有可以共鳴的曲目。節目會在新民歌創演過程中,介紹不同種類的民族樂器和民族曲調的溯源背景,這些內容能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更好地與新民歌創演作品共鳴[4]。例如,節目中介紹了廣西壯族啵咧的歷史和演奏技巧,讓觀眾深入了解這一傳統樂器的魅力;還帶出了廣西環江毛南族特有的“柳啷咧”,這是當地迎來送往的重要場合上被經常唱起的一段山歌,其中代表性的襯詞“柳啷咧 咧啷柳柳柳啷咧咧啷柳 嘟柳嗒嘟咧呀咧呀咧”,在回環疊加中呈現出一種獨有的韻味。節目還會講述一些經典曲目的背后故事,讓觀眾對歌曲的創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每一首作品都會呈現民歌的經典唱段,或是演繹民族樂器,或是使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及其他文化符號。在音樂“當代演繹”上,與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文化、潮流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為民歌在歌海的再度崛起創造更多的可能[5]。
(一)重視民歌節目共鳴度、融合力的深挖
在全媒體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媒介形式的民歌節目也隨之涌現,民歌節目的內容設計變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品質和受眾的接受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全媒體時代,民歌節目制作的內容應該緊貼時代,并且可以充分反映出民歌特點,傳統的民歌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但在當今社會發展中,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節目的需求[6]。因此,在創新民歌節目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人們對于民歌的認知,選取能引起人們情感共鳴的主題和內容。《新民歌大會》設定多組關鍵詞,創演地點為廣西各地豐富多元的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景,比如車站、市集、村寨、校園、海島等,分別聚焦廣西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生態宜居、對外交流合作等多個領域。通過獨特的切入角度、戲劇化的表現方式、具有生活美學的視覺表達來展現社會各領域的蓬勃發展,展現出團結和諧、開放包容、創新爭先的精神面貌。從傳統生活到新生活的呈現,從傳統文化到新文化的表達,都是在以“煥新”的樣態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心理愿景[7]。例如節目中,廣西高顏值“潮”化的市集融合新民歌藝術元素,展現城市發展變遷和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以身邊事、日常景作為起點進行創意策劃,落腳于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以群體對于在地文化產生的自豪感帶來共情反應,這是民歌節目能激發當代受眾觀看熱情并主動積極傳播的一個重要觸發點[8]。
民歌節目的內容制作還應當展示出厚積薄發、海納百川的文化底蘊,民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作節目時應該注重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選取內容時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優秀的民歌作品,或是將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現代的創作中,通過民歌節目傳遞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提高受眾的文化素養[9]。《新民歌大會》節目以真誠的姿態、獨特的視角,重新定義、表達民歌,將民歌文化、潮流文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比如將《風的季節》《唄儂情深》組合,基于流行音樂助力傳統民歌“出圈”;比如將地域特色突出的作品《星星伴月亮》《南海姑娘》等,融合世界音樂元素,呈現出極美的意境;比如在《我要你》中融入馬來語版本,為人們帶來一種“民歌無國界”的共鳴感;比如通過《找茶》《挖哩哩》等歌曲,充分展示出民歌創作的新方向,讓廣大受眾在欣賞民歌的同時,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魅力。全媒體時代的受眾有著多元化的審美需求,底層邏輯在于美感的打造與展現[10]。多元化審美不應該帶來文藝創作的失焦,把握住底層邏輯才能把握創作的重心。在眾多文化藝術中,音樂尤其能夠跨越地域、語言、年齡、職業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實現心理共情。在美感的打造與展現上,新民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沉淀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煥發著時代藝術潮流的生機。
(二)以視聽新美學為民歌節目賦能加持
《新民歌大會》在聽覺與視覺上探索出更多可能,從音樂賦能和視效表達兩方面提煉新民歌美學,通過新民歌的新視覺化表達來打造中國音樂視聽新美學,弘揚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堅實基底,這也是民歌節目創作進行文化溯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所在[11]。古往今來,民歌一直是生活中的藝術,表達的是生活中人們的心聲。歌聲即心聲,“情動于中,故形于聲”。《新民歌大會》探索實踐三種創作表達的統一——表“聲”的創作、表“形”的創作、表“情”的創作。在音樂上,用民歌為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賦能加持,增加作品顯性的文化基因,營造中國意境,凸顯中國氣質,打造中國音樂的聽覺美學。在視覺上,對民歌進行創演秀的視覺化表達,讓民歌回歸生活中、回歸山水間,讓大眾感受到具有中國氣派的新視聽美學。這樣的創作選擇,符合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兼具宏大敘事與個性表達的傳播規律[12]。
對于創演地場景的新民歌美學風格化重塑,是通過潮改人文山水場景,使之帶來審美驚奇效應實現的。這樣的視聽體驗是出人意料而又合乎生活與藝術邏輯的。作品突出廣西的時尚、活力、開放,希望通過全新的視覺語言來打造廣西新美學,展現中國音樂新視聽。在創演過程中,一批“新民歌打卡地”涌現出來,新民歌視聽作品的出圈,帶火新民歌實景創演地,實現文化IP與文旅地標的雙向奔赴,讓“新民歌+”成為可持續發展模式。例如在節目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凱在天坑之巔的懸崖之上,以新民歌迎接四海賓朋,讓世界級名曲融合現代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元素,讓這個唱演場景——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云海天舟”,持續升溫成打卡熱點。
(三)創新拓展全媒體復合型傳播通路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需求更加多樣化、個性化,這也對創新民歌節目的傳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民歌節目的到達指數成為一個重要課題[13]。“長短結合”的打法賦予了傳播路徑更多的空間能量。其中,既有長視頻的原創質感和精湛品質帶給受眾的震撼效應,也有短視頻的生動樣態和密集多元實現的全方位覆蓋。全媒體語境下,從傳播端探索民歌節目的創新,可提升受眾體驗,從而反哺節目的升級進化。觀眾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節目主辦方互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信任感[14]。
在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時代,碎片化視頻的多渠道分發可以提高民歌節目的曝光度,提高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利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的優勢,根據不同的平臺特點選擇合適的發布方式和內容,會產生組合拳的效應[15]。《新民歌大會》正式在全網上線以來,陸續推出《找茶》《挖哩哩》《趕圩歸來阿哩哩》《風的季節》等多個作品,引發強烈社會反響,一度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5月中旬,《新民歌大會》相關短視頻作品前后20余次登上微博、抖音、快手熱搜榜。《新民歌大會》實施了雙模式并行制作的方式,充分結合了電視節目真人秀及新媒體短視頻優勢,借助媒體優勢開展線上線下互動,同時在媒體終端上線相應視頻,電視大屏聯合抖音、B站、微博、快手、小紅書等平臺打造“大眾爆款”IP。
在全媒體時代,民歌節目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新媒體平臺的交互應用,為受眾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共鳴體驗,這也為民歌節目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創新民歌節目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多元受眾、增強民族凝聚力,通過民歌節目內容、形式、傳播通路的創新,推動民歌節目適應時代發展和受眾需求的變化,推動民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永強.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制作創新發展路徑探究[J].中國有線電視,2022(12):54-56.
[2] 張瑩.電視節目剪輯與后期制作的創新發展[J].記者搖籃,2022(5):129-131.
[3] 李威威. 從《春天花會開》看民歌類綜藝節目的創新[J].視聽,2022(10):70-72.
[4] 白志利,盧敬愛. 《中華好民歌》節目形態和傳播路徑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3):118-120.
[5] 吳曉燕.全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的創新發展[J].新聞世界,2020(11):63-65.
[6] 吐爾遜古力·達吾來提.全媒體下電視編輯的角色轉型及功能拓展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11):169-170.
[7] 楊曉平.全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的創新發展研究[J].劇作家,2020(3):149.
[8] 高云飛.融媒體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創新發展探究[J].傳播力研究,2020,4(10):59-60.
[9] 戴英.自媒體時代基層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20(3):193-194.
[10] 張競文.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發展和創新思路[J].四川戲劇,2020(1):129-132.
[11] 王文彬.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電視節目的傳播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0(1):70-72.
[12] 薛穎.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9,3(19):53.
[13] 李宏武.融媒體環境下的電視節目創新發展探究[J].數碼世界,2019(4):81.
[14] 任文玲.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J].中國傳媒科技,2019(3):66-68.
[15] 黃法.全媒體時代電視節目的發展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7(19):43-45.
作者簡介 秦佳,二級導演,廣西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民族文化》節目制片人,研究方向:影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