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蕾,徐敏(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2)
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通常在肺部組織中開始增長并形成腫塊。大部分患者的發病原因為長期吸煙,但也有少數的患者從未吸煙。這部分人患上肺癌通常是由于遺傳因素和吸入氡氣、石棉、二手煙或其他空氣污染物共同導致[1]。腹腔鏡肺癌根治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適用于早期肺癌患者。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優勢為切口小、出血少、恢復快、痛苦少等。腹腔鏡肺癌根治術雖然是一種創傷較小的微創手術,但患者在手術后仍會感到疼痛不適[2]。醫生通常會給患者使用鎮痛劑來緩解術后疼痛和不適感。臨床常采用右美托咪定鎮痛,右美托咪定具有副交感神經激活作用,能夠減少術后惡心和嘔吐的發生,作用持續時間相對較短,藥效結束后患者恢復迅速。但是右美托咪定單獨使用時鎮痛效果不理想,還可能會增加患者的嗜睡程度,造成術后意識混沌等不良反應出現,故而需要與其他鎮痛藥物聯合使用[3]。有研究[4]顯示,聯合使用納布啡和右美托咪定可以產生更好的鎮痛效果。且二者聯合使用會避免鎮痛藥物用量過大的情況出現,從而減輕了患者機體的藥物負擔,降低不良反應風險,提高鎮痛的安全性。因此,與單獨使用右美托咪定相比,聯合使用納布啡和右美托咪定通常鎮痛效果更好且更安全。因此,本文對我院80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研究,分別采取單獨應用右美托咪定方案和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方案鎮痛,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我院接診的80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兩組中男性患者分別為24例、25例;女性患者分別有16例、15例;年齡分別為40-61歲、41-62歲;平均年齡分別為(51.2±3.1)歲、(50.8±3.4)歲;體重分別為50-80kg、52-81kg;平均體重分別為(64.5±6.25)kg、(65.02±6.31)kg。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患者耐受胸腔鏡肺癌根治術;②意識清晰且無語言障礙;③知情同意并簽字。排除標準:①主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②意識障礙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④有藥物過敏史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生命體征監測,包括有創動脈血壓、心率、脈搏氧飽和度等。兩組患者麻醉誘導方案相同,雙腔氣管導管插管成功后用纖維支氣管鏡定位,術中采用呼吸機機械通氣,術中維持采用持續靜脈泵注異丙酚4-6mg·(kg·h)-1及瑞芬太尼0.2-0.4μg·(kg·min)-1,間斷靜脈注射羅庫溴銨維持肌松,術中采用麻醉深度監測,維持BIS值在40-60。對照組患者術中在麻醉誘導前10min采用規格為2mL:0.2mg的右美托咪定1μg/kg,再持續泵注0.5μg/kg右美托咪定至手術結束前30min。觀察組患者則在麻醉誘導前3min給患者靜脈注射納布啡0.2mg/kg。其余同對照組。術畢前10min停止異丙酚輸注,術畢停止瑞芬太尼輸注,術畢患者入恢復室,出手術室時給予舒芬太尼行靜脈自控鎮痛泵(PCIA)鎮痛,鎮痛方案為舒芬太尼2μg/kg+托烷司瓊6mg+生理鹽水共100ml,背景輸注速率2ml/h,PCA劑量0.5ml,鎖定時間15min,維持VAS評分≤3分,恢復室期間滿足拔管指征后拔除雙腔氣管導管。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時間及術后24h肘內側皮膚機械痛敏閾值[5]。②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時間、術后24h肘內側皮膚機械痛敏閾值 觀察組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物時間長于對照組,且術后24h肘內側皮膚機械痛敏閾值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時間、術后24h肘內側皮膚機械痛敏閾值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嘔吐、呼吸異常、嗜睡、其他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肺癌是指惡性腫瘤發生于肺部組織的一類癌癥。它通常由長期吸煙、空氣污染等因素引起,早期無明顯癥狀,因而常常被忽視,隨著疾病進展可出現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6]。胸腔鏡手術是治療早期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實現肺癌根治的目的。在該手術中,通過胸腔鏡途徑,將肺部腫瘤及其周圍的淋巴結切除,并保留盡可能多的健康肺組織,以達到徹底治愈的效果。相較于傳統的開胸手術,胸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更小、恢復更快以及并發癥更少等優勢。但是,該手術也存在風險,如肺功能受損、感染等,手術本身會傷及肌肉、神經、骨骼等部位,由于組織切除和縫合,創面處可能會出現腫脹、局部炎癥和水腫等情況,這些都會刺激疼痛感受器,引起疼痛反應。且術后患者長期臥床,缺乏運動鍛煉,血液循環受到限制,這也會導致疼痛的出現[7]。因此需要使用藥物來解決這一問題。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高度選擇性的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可能與阿片類藥物具有協同作用,可以通過靜脈注射逐漸緩解疼痛,同時也能減輕痛覺過敏的反應。但是單獨使用鎮痛效果較差,還會出現不良反應。納布啡是一種新型半合成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可以通過抑制疼痛傳導和調節疼痛中樞的活性來緩解術后疼痛,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有效提高鎮痛效果,更具有安全性。
臨床研究[8]表明,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中應用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術后疼痛和痛覺過敏,使藥物的使用量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因此,這種鎮痛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我院對80例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進行鎮痛干預,結果如下:觀察組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物時間長于對照組,且術后24h肘內側皮膚機械痛敏閾值高于對照組(P<0.05)。納布啡和右美托咪定分別是一種阿片受體激動拮抗劑和一種高度選擇性的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它們可以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信號傳導、阻斷疼痛信息的傳遞等多種機制來緩解術后疼痛[9]。二者聯合應用可提高患者的手術恢復質量,延長術后首次給予鎮痛藥物的時間,鎮痛效果更佳,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患者中,納布啡和右美托咪定具有不同的鎮痛機制,納布啡具有強效的鎮痛作用,而右美托咪定能夠提高麻醉的效果并減少術后疼痛,聯合使用可有效阻滯外周損傷向中樞的傳遞,能夠達到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疼痛控制,對術后痛覺過敏具有較好的緩解效果。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納布啡和右美托咪定聯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同時具有鎮靜和抗焦慮作用,有助于減少患者的手術應激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且臨床應用安全性高[10]。
綜上所述,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是一種創傷較小的手術,但仍會引起一定的疼痛和并發癥。采用納布啡聯合右美托咪定的超前鎮痛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及預防術后痛覺過敏的發生,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和恢復時間,并且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