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 陳思 天津大學工筆重彩研究所副教授/ 曹鐵娃 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曹鐵錚(通訊作者ctwa@163.com)
“藝術格式塔異質同構論”認為藝術活動是個整體,是不同要素相互聯結和相互轉化的整體過程。國畫藝術與外觀設計隸屬兩個不同領域,但是兩者的審美屬性是相通的,可以產生“同構”。國畫元素融入現代設計領域成為一個趨勢,在契合大眾審美需要的同時,賦予傳統藝術新時代生命特征。
國畫藝術在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根植于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土壤里,蘊含著東方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國畫藝術的獨特魅力是由其美學特征決定的,也是其精髓所在。
謝赫“六法論”中,“氣韻生動”處于第一位。氣韻原指魏晉南北朝品藻人物的用詞,在國畫中氣韻是所繪物象的內在精神氣質和格調風度的外現,是畫的氣息。唐志契《繪事微言》對“氣韻”一詞作了解釋:“蓋氣者:有筆氣,有墨氣,有色氣,而又有氣勢,有氣度,有氣機,此間即謂之韻。”明法海寺壁畫《水月》線條輕柔飄逸,賦予畫面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性美,擁有神韻。這里需要將“氣韻”和“意境”做出區別,當代學者劉承華在《中國音樂的神韻》中指出:“‘韻’是中國藝術最高之美,相對于‘意境’,它是更加貼近中國藝術美學特質的審美范疇。”意境強調主觀想象、物我合一的狀態,氣韻是在意境基礎上的提煉和升華,是物象的審美風貌,亦是藝術的外顯形態。
國畫講究形式美和空間經營,清鄒一桂說“以六法言,當以經營為第一”,構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畫面的整體效果。國畫運用布勢、呼應、開合、露藏、繁簡、疏密、虛實等法則來經營構圖,有“之”“甲”“由”“則”“須”五字結構分割畫面空間,采用多點透視或散點透視法,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原則,把處于不同時空中的物象重新布置構造。同時畫面的構圖注重留白。如郎世寧《松鶴圖》,畫面主體白鶴以及上部的松針的周圍留出空白,透氣靈動,主體突出。“白”無形勝有形,是一種“藏境”手法,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云:“無線者非畫也。”線條是繪畫的生命線。國畫擅用線條,由線及面地描繪對象的形貌、質地、明暗及神韻,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國畫分為工筆畫、寫意畫,線條表現手法多樣,從而形成鐵線描、行云描等十八種線條描法,軟硬均勻,粗細交錯,繁簡呼應。國畫的線條是畫家根據現實、想象等抽取概括而來的藝術媒介,折射物象的生命力。“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是北齊畫家曹仲達和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兩種衣紋描繪風格,靠線傳達出靈動的服飾效果。李公麟《五馬圖》運筆流暢飄逸,用線條把五匹馬勾勒得各具特色,其體現了國畫藝術的線條意趣,流動又多變,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天津因漕運興起而建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尤為深厚的城市,也是首個開通公交的城市,從1904年始至今,距今已有118年的歷史,公交車如同城市文化一般融進了天津人的生活里。通過分析國畫美學特征,認為在公交卡設計中融入國畫元素需要從造型、筆觸、色彩考慮。
視覺要素的處理對于公交卡的形象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造型作為視覺設計的主要內容,是否可以給使用者留下印象取決于它是否具有標志性和記憶點。“百年中國看天津”,一部天津近代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而一條海河就是這個縮影的演繹。從1404年天津設衛到近代開埠,港口貿易使得經濟中心聚集在城外河干,奠定了天津城市發展的格局。干流則為天津的母親河——海河,它貫穿整個城市,孕育了天津的文化。卡片兩側造型選取海河進行抽象寫意表達,輪廓走勢依照海河“西北—東南”流向,呈現國畫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的造型藝術。中間通過“留白”手法營造透氣虛實感,突出主體。白色之上選取天津部分區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造型在保留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視覺中心為和平區的西開教堂和紅橋區的天津之眼,周圍依次為南開區的古文化街,河北區的世紀鐘,濱海新區的航母主題公園,寶坻區的大覺寺,薊州區的盤山,根據地圖上建筑物所在的大致方位排列于卡片上,呈現遠近大小變化(圖1)。

圖1 BLUE·津
水墨筆觸是國畫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運用在公交卡設計中可增加靈動感。通過線條變化、圖案的變形以及筆觸樣式的造型融合使設計更加自由,具有簡潔趣味,有形亂而意在的藝術內涵。水墨有干、濕、濃、淡等變化。卡片設計的筆觸由電子繪畫筆刷模擬真實國畫水墨筆觸,使其呈現出不同水墨配比的不同墨色形態。兩側的海河形象在水墨筆觸的塑造下更具層次感,紋理的變化展現了奔騰的生命力,代表生命的歷程,富有能量感和張力感。卡片中間建筑物的筆觸依附于形狀,線條時虛時實,變化有致,呈現出一種透氣感。如卡片上西開教堂的筆觸自然流暢,形成曲直方圓的變化,輪廓線層次分明,時斷時續。在建筑物和海河相接的部分進行虛化暈染處理,既在視覺上產生連續效果又不顯得生硬。筆觸的點畫營造了一種放松的意境,給畫面帶來張力和情趣,人們在欣賞公交卡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卡片帶來的悠閑氛圍,將畫面的情感傳達給使用者,引起共鳴。進而在韻律和節奏烘托下更顯飄逸,給使用者以視覺沖擊。
色彩是卡片設計的另一重要方面,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色彩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繪畫語言,讓畫面更加生動。國畫中的色彩以墨色為主色,先以墨色線條勾勒出造型基礎,再用其他輔色進行填充。墨色的古樸厚重感襯托得其他色彩更加鮮艷。公交卡片以藍色作為主色調統領全局,中國文化中藍色是永恒的象征,表現出一種干凈透徹的意象。它代表了海河的顏色,象征著天津的生命色,也是此卡片命名為“BLUE?津”的緣由。國畫色彩運用技法有漸變法、調和法、蘸色法、重疊法等,在建筑物的上色上進行借鑒,再提取主色調染色繪制。此外,還運用了鄰近色、互補色、同類色進行調和,如航母上的藍黃、世紀鐘底部的藍橙等,使顏色更好地融合,增強畫面的對比度和色彩的顯性。卡片中多種色彩的使用使畫面更加鮮亮有質感,借鑒傳統藝術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
如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日益提升,在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因素,會使設計在有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更加獨特。國畫元素運用于視覺設計中,使它突破了宣紙的媒介去呈現,產生一系列的藝術價值。
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結合,也是藝術融入生活的表現。改變了以往單一的設計模式,豐富了設計語言和情感表達。公交卡成為文化傳承的媒介,人們在使用公交卡的同時可以了解國畫藝術,同時其也有一定觀賞價值,提升大眾審美修養、推廣中國傳統藝術的同時也展現著中國傳統繪畫美學的獨特韻味。
將國畫元素融入公交卡中,有利于增強其品位和品質,能通過不同的國畫元素來表現不同的意蘊和內涵,借助國畫的優勢來彰顯公交卡視覺設計的韻味性,更好地迎合大眾審美需求,走進大眾視野。從而使更多的人去購買、收藏公交卡,引導人們乘坐公交車,促進公共交通發展,在提升公交卡利用率的同時增加了商業附加價值。
人們在日常出行中會選擇公交、地鐵等便利的公共交通方式,因而城市公交卡與城市居民的生活關系較為緊密。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文化,同時也滲透到當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交卡設計上融入當地文化元素,可以使當地居民再次認識并了解本地文化歷史,具有親切感。外來游客使用此公交卡會留下城市初印象,在起到宣傳作用的同時有利于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提升城市知名度。
國畫藝術作為一個比較完備的藝術體系,對現代設計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借鑒作用。公交卡是代表城市交通形象的載體,其外觀是融合了文化和藝術的視覺設計。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相融相生,找到兩者的契合點進行創新發掘,在繼承國畫精粹的基礎上設計出大眾認可、蘊含中國美學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