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軍, 朱家明
(南京格洛特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蘇 南京 210047)
調理作用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污泥的脫水性能。 污泥的調理方法主要包括加熱、 冷凍和化學調理。 由于加熱和冷凍調理費用和能耗均較高,國內、外應用較少。化學調理由于其操作簡單、效果好成為常用的污泥調理方法。目前,通常使用的調理劑包括機絮凝劑,如聚丙烯酰胺(PAM)等,成本較高、毒性大,且難生物降解,進入環境后會產生二次污染;無機高分子絮凝劑,如聚合氯化鋁(PAC)等,會增加污泥干重。 且單一組分的調理劑往往無法達到理想的脫水效果,因此,研究復配調理劑十分必要[1-3]。
微生物絮凝劑(MBF)是一類由微生物產生的具有絮凝能力的高分子有機物, 具有高效且無二次污染的優點,且能夠改善污泥的脫水性能,是一種新型無毒的污泥調理劑[4-7]。但因微生物培養成本太高,提純較為復雜,故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推廣。有研究表明,利用廢棄生物質,將細胞水解,是制備微生物絮凝劑及將其投入實用的可行方法[8-9]。 我國啤酒年產3 000 余萬t,年產啤酒廢酵母70 ~ 90 t,啤酒廢酵母作為啤酒工業的廢棄物, 進行資源化利用是可行的研究方向。 本文利用啤酒廢酵母提取MBF,與納米SiO2復配后形成復配調理劑,考察其對污泥脫水性能的改善效果, 以期為研究污泥復配調理劑的應用提供參考。
1.1.1 樣品來源及性質
廢酵母液取自某啤酒廠, 調理污泥取自該廠污水處理設施的剩余污泥。 污泥比阻(SRF)是反映污泥過濾性能、脫水性能的綜合指標,SRF 越大,污泥越難過濾,其脫水性能也越差;污泥的毛細吸水時間(CST)也是污泥脫水性能的重要指標,CST 越大,污泥的脫水性能越差。
污泥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污泥理、化性質
1.1.2 主要試劑及儀器
試劑:疏水性納米SiO2,工業品,平均粒徑為20 nm;聚合氯化鋁(PAC)、聚丙烯酰胺(PAM),均為分析純。
儀器:污泥比阻測定儀、毛細吸水時間測定儀、TOC 測定儀、Zeta 電位分析儀等。
1.2.1 MBF 提取及測定
MBF 提取:廢酵母液在100 ℃、不同pH 值及攪拌時間條件下取出上清液, 通過孔徑為0.45 μm 的微孔過濾,于4 ℃保存待用。 MBF 的濃度以總有機碳(TOC)表示;MBF 中的蛋白質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 以牛血清白蛋白作為標準物質; 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測定,以葡萄糖作為標準物質。
1.2.2 污泥脫水性能測定
SPF:取100 mL 污泥樣品,投加不同比例及種類污泥調理劑,以200 r/min 轉速攪拌10 min,抽濾測定污泥SPF;
CST:取10 mL 污泥樣品,投加不同比例及種類污泥調理劑, 以200 r/min 轉速攪拌10 min 測定CST;
Zeta 電位: 考察投加MBF/納米SiO2的Zeta 電位變化,分析各pH 值條件下污泥的脫水機理。
所有數據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 進行處理和分析。
MBF 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和多糖,MBF 通過蛋白質、多糖和官能團形成具有絮凝、吸附作用的大分子物質[2-3]。 MBF 濃度(以TOC 的濃度表征)、蛋白質含量、多糖含量隨著pH 值、熱反應時間的變化見圖1。 由圖1 可以看出,廢酵母提取TOC 及蛋白質、多糖含量受pH 值、熱反應時間影響較大。 對比分析廢酵母在不同pH 值及熱反應時間下提取MBF 的濃度,發現,在堿性條件下提取的MBF 濃度最高,其次為酸性條件,中性條件下提取的最少。 另外,隨著熱反應時間的增加,TOC、蛋白質、多糖濃度均增加。分析原因為在酸性及堿性條件下, 較長的加熱時間有利于廢酵母的細胞壁破解, 釋放細胞內、 外具有吸附、絮凝作用的蛋白質和多糖等聚合物。 熱反應60 min 后,細胞壁內的多聚物釋放量減少,TOC、蛋白質、多糖含量基本保持不變。 實驗分析可知,廢酵母在pH 值為9.95,80 ℃加熱60 min 條件下提取物的TOC、 蛋白質、 多糖含量最高, 質量濃度分別達到214.78,117.75,36.00 mg/L。

圖1 pH 值及熱反應時間對TOC、蛋白質、多糖濃度變化的影響
MBF/納米SiO2復配比例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見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 單獨投加質量分數為4%的MBF 時,SRF 由3.56 × 1012m/kg 降至3.20 ×1012m/kg, 下降率為10.71%,CST 從50.4 s 降至40.2 s,下降率為20.24%。 隨著投加量增加,MBF 在吸附架橋、電性中和的作用下,水膜被破壞,使污泥顆粒脫穩沉降,脫水性能增強。 但是過多的MBF 反而會覆蓋部分污泥懸浮顆粒,造成污泥難以脫水,因此選擇4%作為復配藥劑中MBF 的最佳投加質量分數。

表2 不同調理劑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同時,由表2 可以看出,投加MBF(質量分數為4%)+ 納米SiO2(質量濃度為0.8 g/L)的復合調理劑后, 污泥的SRF 由3.56×1012m/kg 降至2.16×1012m/kg,下降率為39.33%,CST 由50.4 s 降至37.2 s,下降率為26.19%。 分析認為,納米SiO2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及帶電性,疏水性SiO2可以通過疏水作用吸附于MBF 的疏水端, 能夠在MBF 和污泥之間形成配位結合橋,連接污泥顆粒,兩者與污泥之間形成較為穩定的三元配體體系,較好的改善污泥的過濾性能,但過多的疏水性SiO2和正電荷會在污泥間產生斥力,阻礙污泥的脫水性能[10]。
2.3.1 pH 值
pH 值對MBF/納米SiO2的脫水性能影響見圖2。 由圖2 可以看出,pH 值的改變影響MBF/納米SiO2的脫水性能, 主要因為pH 值影響MBF/納米SiO2的帶電狀態和懸浮顆粒的表面特性。pH 值在5~9 之間時,MBF/納米SiO2有較強的吸附、 架橋作用,可將污泥中分散的細小顆粒聚集,形成較大的絮凝體,污泥的脫水性能較好。 在pH 值小于5 時,由于污泥的胞外多聚物(EPS)含有多種有機物,富含羥基等官能團, 官能團在酸性條件下具有更強的疏水性, 因此污泥的脫水性能較好。 在pH 值大于10時,污泥菌膠團遭到破壞,釋放具有親水性物質,易在表面形成水化膜,使得污泥的脫水性能下降[11]。

圖2 pH 值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2.3.2 溫度
溫度對MBF/納米SiO2的脫水性能影響見圖3。

圖3 溫度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圖3 Zeta 電位變化
由圖3 可以看出,MBF/納米SiO2用來調理污泥在常溫(22~25 ℃)下使用效果較好,主要因為溫度對蛋白質類的絮凝作用影響較大[12],在該溫度下蛋白質類的高分子物質的運動加快, 增加了污泥顆粒間的碰撞,有利于絮凝作用。 過高的溫度(超過30℃),反而造成污泥膨脹,不利于沉降,影響污泥的脫水效果;溫度過低(低于15 ℃)則使得水的動力粘滯度增大,從而導致脫水效果不理想。
2.3.3 攪拌速度
攪拌速度對MBF/納米SiO2的脫水性能影響見圖4。 由圖4 可以看出,MBF/納米SiO2與污泥的混合程度對污泥的脫水性能有一定的影響。 攪拌強度較小時, 污泥與復配藥劑未充分混合,SRF 及CST均較高。 攪拌強度過大時,MBF、污泥、納米SiO2形成較為穩定的三元配體體系被破壞, 形成的污泥絮體細小,脫水效果不好。 因此,選擇最佳攪拌速度為200 r/min。

圖4 攪拌速度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
污泥的物化性質—Zeta 電位是影響污泥的脫水性能的重要因素。污泥具有雙電層結構,由帶負電的微生物菌膠團組成。 Zeta 電位對污泥膠體顆粒的凝聚和沉降性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進而影響污泥的脫水性能[13-15]。 Zeta 電位絕對值越大,質點間排斥力較大,不易發生聚沉,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而Zeta 絕對值較小,電位較低的體系,質點間排斥力較小,不穩定,容易發生聚沉,脫水性能較好[15]。
不同pH 值條件下原泥及投加復合調理劑的Zeta 電位變化見圖3。 由圖3 可以看出,投加MBF/納米SiO2后,Zeta 絕對值較小,電位較低,主要因為MBF/納米SiO2表面帶有正電荷,吸附在污泥表面的膠體顆粒上,膠體產生聚集,從而你提高污泥的脫水性能。 另外,在酸性條件下,污泥的Zeta 電位的絕對值相對更小, 堿性條件下Zeta 電位的絕對值較大,這是因為酸性條件利于污泥EPS 釋放出帶正電的多糖物質,絮體間的極性減弱,與水容易分離,從而脫水能力增強。
(1)廢酵母提取MBF 的濃度受pH 值、加熱溫度及時間影響,在pH 值為9.95,80 ℃加熱1 h 條件下提取物的TOC、蛋白質、多糖的質量濃度最高可分別達到214.78,117.75,36.00 mg/L;
(2)投加MBF(質量分數為4%)+SiO2(質量濃度為0.8 g/L) 形成的復配調理劑后,SRF 從3.56 ×1012m/kg 降至2.16×1012m/kg,CST 從50.4 s 降至37.2 s, 說明疏水性納米SiO2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和帶電性,MBF 與疏水性納米SiO2復配后, 解決了MBF 的相對分子質量較小,吸附點位、攜帶電荷不夠多的缺點;
(3)在酸性條件下,復配調理藥劑的脫水性能最好,中性條件次之,堿性條件下最差。 常溫(22~25℃)環境、攪拌速度約200 r/min 時,利于復配藥劑調理污泥;
(4)影響污泥脫水性能的機理為MBF 與納米SiO2形成的復配調理劑可通過中和污泥表面的負電荷,降低Zeta 電位的絕對值,使得污泥膠體顆粒形成穩定的絮體, 且在酸性條件下Zeta 電位絕對值更小,脫水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