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明理工大學 段燦映
學生黨建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組織領導、教育培養、發展黨員、黨員管理、作用發揮、條件保障等提出了要求。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強調高校黨組織要“健全高校黨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全面增強高校基層黨組織生機活力”。高校黨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著力健全高校黨建工作體系,壓實高校黨建工作政治責任,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高校學生組織要為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和素質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一)學生黨支部方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常以支部為單位,黨支部設置一般以年級或專業為依據。學生黨支部執行組織制度,開展“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活動相對獨立,支部間交流互動不多;學生黨支部在落實黨建任務時標準、步調不統一,黨建任務部署安排缺乏過程監督和成效監測;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形式單一,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二)發展黨員和黨員繼續教育方面。大學生發展黨員存在入口把關不嚴、對理想信念考察不到位和過程把控不細致等情況。一方面,學生黨支部對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考察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另一方面,黨支部對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缺乏深入考察。大學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困惑,受到不良風氣影響,入黨動機迷茫、思想動搖時,黨支部不易了解掌握。部分學生入黨后,存在“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思想,在理論學習、參與黨支部工作、完成黨支部安排任務等方面的積極性差。
(三)學生黨員個人方面。大學生易受不正確觀念思想的影響,導致入黨動機盲從、虛榮和功利化,對黨的性質、宗旨和理想信念等沒有清晰的認識。部分學生在組織上入了黨,在思想上沒有完全入黨。入黨后,在同學中先進性不突出,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在為群眾辦實事方面,還存在“等”“靠”的思想。部分學生黨員思想認識不足,簡單地認為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只是遵守校紀校規、學習好、人際關系好等,在班級活動、宿舍生活中不敢亮出自己的黨員身份。
(四)黨建工作機制方面。傳統的學生黨建工作是從院系黨委安排到學生黨支部執行落實,自上而下地開展工作。高校在不斷擴招,為了便于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院系黨委會增設支部,學生人數規模大的院系黨委下設黨支部一般都有十幾個,甚至有的院系專設了學生黨總支部。下設支部多,人員規模大,院系黨委對黨支部的工作開展情況和工作質量就難以監督、把控。
(一)有利于規范學生黨支部工作。通過整合院系有效資源,建立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以下簡稱“黨務實訓中心”)可以組織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統籌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工作,組織開展學生黨員實踐、志愿服務、學業幫扶等活動。在院系黨委的安排部署下,黨務實訓中心發揮了事先統籌、過程監督和事后檢查作用。黨務實訓中心在實現學生黨支部工作規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集中性與獨立性相結合、指導性與監督性相結合方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有利于發揮學生黨員主體性作用。黨務實訓中心人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職責。黨務實訓中心為學生黨員提升個人素質和鍛煉工作技能提供了組織保障和實踐平臺,使學生黨員有機會深入黨建工作一線,能夠給予大學生完整的黨建工作經歷,并以高黨務參與的形式強化自身的思想水平。當高校黨建的主體(大學生)意識與作用能夠有效發揮時,不僅可以高效貫徹黨的思想與精神,更能夠通過其思想價值的提升,促進與激發其學業成就的升華。通過實訓,可實現學生黨員之間相互幫助,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意識。
(三)有利于加強學生黨支部工作的延續性。高校學生黨支部書記一般由輔導員、黨員教師兼任或由黨員學生擔任。由于輔導員和黨員教師的學生事務、教學和科研工作很多,學生黨員也有學習任務,因此都無法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學生黨建工作。學生支部支委和黨務工作人員變動頻繁,工作持續性不足。黨務實訓中心工作,可以很大程度減輕學生黨支部書記的工作壓力。
黨務實訓中心受院系黨委的領導、指導和管理,以學生黨員為主體,協助院系黨委圍繞黨員發展、黨員理論學習、黨員教育管理和黨員服務實踐等方面開展工作的學生組織。黨務實訓中心不是取代黨支部,也不是學生黨建工作的領導組織,而是一個鍛煉、培養學生,為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加強學生黨支部之間、學生黨員之間交流學習的育人平臺,是學生黨建工作的服務實踐中心、理論學習中心、黨員教育中心、黨員管理中心和學生黨務干部培養中心。
黨務實訓中心采用“1+1+1+N”的組織模式,即理論指導老師1名、實操指導老師1名、實訓中心負責人1名、下設部門工作人員N名。理論指導老師一般由院系黨委委員或專職組織員擔任;實操指導老師一般由專職組織員或具有學生黨建工作經驗的輔導員擔任;黨務實訓中心負責人和其他工作人員均由經過選聘的學生正式黨員擔任,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受黨務實訓中心和所在黨支部雙重管理。
(一)主要負責人。黨務實訓中心負責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全面主持實訓中心工作,負責落實黨建任務和監督學生黨建工作,定期向院系黨委和指導老師匯報工作情況。
(二)辦公室。設主任1人,工作人員2人,在黨務實訓中心內部統籌、協調各部門。主要負責黨務實訓中心每月工作例會和會議記錄(紀要發布),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撰寫,日常工作所需物品采購,人員的選聘、考核和學生黨員先鋒崗值班安排,工作人員請假和財務等規章制度的制定、修訂,收集、整理和管理黨務實訓中心工作資料、臺賬。
(三)策劃實踐部。設部長1人,工作人員2人,主要負責黨內集體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實施,如主題黨日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為群眾辦實事等。負責組織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的黨員活動,對理論前沿問題開展研討,組織多樣的集體性活動,定期向學生黨支部反饋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教育考察和正式黨員活動表現情況。在管理工作上,聯系各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委員。
(四)管理培訓部。設部長1人,工作人員2人,主要負責指導學生黨支部發展黨員和黨員管理工作。具體包括發展黨員各階段的材料收集、整理,實訓中心工作人員和學生黨支部的培養聯系人、入黨介紹人和支部委員的培訓,黨員信息管理、黨員組織關系轉接和“智慧黨建”工作。協助完成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集中培訓、“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和畢業生黨員集中教育培訓。在管理工作上,聯系各學生黨支部的組織委員。
(五)新聞宣傳部。設部長1人,工作人員2人,主要負責學生黨建工作的宣傳和氛圍營造,新聞稿撰寫、報送審批和后續發布。協助院系黨委宣傳委員做好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的宣傳、引導。通過院系網站、公眾號中的黨建專區,定期推送學生黨建工作動態和黨課微視頻。在管理工作上,聯系各學生黨支部的宣傳委員。
(六)監督檢查部。設部長1人,工作人員2人,按照《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條例》等要求,對院系黨委的安排部署監督黨支部開展工作,定期檢查、抽查各學生支部工作臺賬和“智慧黨建”情況。對學生黨建工作落實中存在問題及時向實訓中心負責人反饋。在管理工作上,聯系各學生黨支部的紀檢委員。
(一)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由院系黨委制定的《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管理辦法》和《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工作人員職責》。通過制度化管理,使黨務實訓中心工作有章可循、人員管理科學化、工作流程規范化。院系黨委定期編制、更新《大學生黨建工作指導手冊》,內容包含黨中央、教育部、中共中央組織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等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黨建工作相關文件、條例、準則、細則。該指導手冊可作為黨務實訓中心成員、學生黨支部委員的業務培訓和日常學習參考資料。此外,院系黨委還要突出學校、院系學生黨建工作特色,定期收集匯編學生黨建相關工作案例,加強宣傳和交流學習。
(二)人員選聘、考核與獎懲。黨務實訓中心人員規模在20人左右。人員選聘條件為:正式黨員,思想政治覺悟高,作風端正,能以身作則;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有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有一定理論水平,通過黨務實訓中心關于黨的理論知識和高校黨建相關知識能力的筆試和面試。擬選聘人員報院系黨委審定后進行崗前培訓。選聘人員實行1個月試用期,試用期滿考核合格后正式聘任,每學期聘任一次。按照黨務實訓中心“傳、幫、帶”工作機制,做好新舊人員的工作交接。每學期結束,實訓中心工作人員提交工作總結并進行工作情況匯報,由院系考核小組對照《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工作考核評分細則》和工作情況進行現場打分,按照“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評定等級。評定結果報院系黨委審定后予以公示,公示結束后“優秀、良好”等次的按照院級獎勵頒發證書,在學生學期綜合素質測評予以加分。評定為“不合格”者,終止聘任。學年內,上下兩學期均評定為“優秀”的,頒發院級“優秀黨務工作者”證書及紀念品,在學生評獎評優中給予推薦。
(三)硬件設施。由院系統籌安排一間黨務實訓辦公室(也可以和黨員活動室合二為一),懸掛黨旗,有“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標識,配有多媒體設備、會議桌和其他辦公桌椅,設立學習書架,配有黨建書籍和報刊等。由院系黨委制定《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辦公室管理辦法》,實訓辦公室設立學生黨員先鋒示范崗,學生黨員輪流值班,處理黨務實訓中心日常事務,解答支部和黨員平時遇到的疑難困惑。該實訓辦公室可作為黨務實訓中心日常活動室、小型會議室、小型黨課教室和黨務工作培訓室,也可作為新生、畢業生黨組織關系轉接辦理點。
大學生黨務實訓中心作為院系黨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建工作的得力助手,能夠有效發揮組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實踐育人功能;作為一個平臺,為大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供了載體,拓展了學生黨員為群眾辦實事渠道,增強了黨組織對團組織的帶領作用,提升了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在群眾中的影響力;作為加強學校學風建設和校園安全維穩工作的窗口,把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織起來,參與到公寓、社區管理和為身邊同學服務中來;作為一個學生組織,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和黨建工作延伸到教室、樓棟之外,擴大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