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志強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戰略思維就是指在想問題辦事情時能夠深謀遠慮、能夠統籌全局、能夠高瞻遠矚,要抓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科學準確地預測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1]在戰略上能否做出科學的謀劃和精準的判斷,決定了能否贏得戰略主動權,能否將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順利推向前進,正確的戰略決策是黨百年來戰無不勝的一個重要保障。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想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就必須著重從戰略上看問題,提升戰略思維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通過統籌“兩個大局”,清晰認識當代中國進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通過制定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回應“中國之問”和“人民之問”,科學把握世界發展的新變革新調整,通過在發展中堅持胸懷天下回應了“世界之問”“人類之問”和“時代之問”。由此可見,黨的二十大報告既具有深厚的理論性又具有堅定的政治性,既具有科學的方向性又具有強大的實踐性,體現了對未來中國發展的開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思考,蘊含了強烈的戰略思維。
在新時代,偉大事業大踏步向前邁進,偉大斗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偉大工程不斷深入推進,偉大夢想近在咫尺,這一切都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洞察和對前進方向的掌舵,離不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前進道路的科學領航。這一新思想是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創立的,體現了黨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黨的最新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引領當代中國推進實踐創新的理論武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這一新思想的創立,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新飛躍,同時賦予中華文化以時代內涵,使中國精神的內在精華在新時代得以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歷史責任。”[2]18百年來,黨在實踐中始終堅持推進理論創新,不斷使黨的理論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從而使黨能夠始終保持先進性,站在時代前列。在新時代新征程中,黨帶領全體人民砥礪奮進,實現民族復興,必然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對時代進行觀察,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能夠深深扎根在中國實踐中,扎根在中華文化豐厚的土壤中,不斷推進其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真正展現出“馬克思主義行”,用取得的成就強有力地證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想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其根本保障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離開黨的全面領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無從談起。要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使黨能夠對理論不斷開拓創新,其根本立場在于堅持人民至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根本上來源于人民,是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黨的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對歷史進步發展的推動作用,要搞清楚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發展的最大推動力量來自人民,要將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以團結奮斗創造歷史偉業,其根本要求在于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引領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兩個結合”的生動彰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用其深入解讀中國的偉大實踐,使其能夠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同時找到馬克思主義同中華文化的深入契合點,在時代發展的實踐中激活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從而使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成為可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百年來我們奪取輝煌歷史成就的根本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得以開創并在實踐中得以堅持與發展的根本所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既是“十個明確”的內容之一,也是“十四個基本方略”的內容之一,更是“十三個方面成就”的首要成就。實踐已經證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決勝武器,貫穿在其中的最本質的特征就在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較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獨特性、優越性和最大優勢也在于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更加重視黨的領導,針對如何在新時代堅持加強黨的領導這一問題提出了諸多新思想新戰略,不斷完善“兩個維護”的體制機制,使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得到進一步加強和貫徹落實,不斷健全黨中央各項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并且將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國家根本領導制度。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找到了治亂興衰的第二個歷史性答案,即堅持自我革命。堅持自我革命是黨深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必然結果,既堅持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守正”,又堅持對其“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實現民族復興,“關鍵在黨”[2]63。歷史表明,沒有黨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根本指導制度,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就不能開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二十大報告之所以能夠提出“兩個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好”,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再興”,都離不開黨在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基礎上表現出來的“能”。從歷史進程來看,黨在百年演進中的四個歷史時期都持之以恒地堅持推進黨的建設,并且在這一偉大工程的推進上不斷縱深發展,從最初的思想建黨到強調制度建黨的重要作用,再到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從而逐漸形成了新時代推進偉大工程的嶄新布局。在革命時期,由于當時黨員的成分較為復雜,難以統一思想,對全黨步調一致、黨員思想覺悟提升構成了較大挑戰,因此思想建黨成為這一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建設時期,為了不斷鞏固黨的領導根基,在全社會形成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勁動力,思想建黨仍然是黨建的主要任務,并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改革時期,為了能夠深刻總結過去三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更加順利地將改革開放推向前進,在黨的建設中更加注重制度建黨治黨,充分發揮制度的根本性、長遠性功能。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強調政治建設的首要地位,同時堅持將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有機統一,將黨的自我革命推向縱深,體現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和信心。從黨的建設的實踐來看,按照新時代黨建總要求的規定,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全面”為基礎,以“治”為要害,抓住了“嚴”這個關鍵,通過不斷健全制度體系,逐漸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各項體制機制,推動黨的建設實現縱深發展,有力推動黨實現自我革命。在新時代,黨堅持做到將權力運行在陽光下,并且制定各項舉措將這一要求具體化和常態化,通過緊緊抓住“關鍵少數”實現上行下效,持之以恒推進正風肅紀,使得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持續鞏固。同時黨堅持以自我革命來更好地推進社會革命,在全社會逐漸形成講政治的社會風氣,培育講信仰的精神力量,團結全體人民不斷開創歷史偉業,創造中國奇跡。歷史和現實均表明,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民族才能有振興的希望,國家才能有興旺發達的力量,人民才能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奪取更偉大的勝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治國有常,利民為本。”[2]46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始終堅持將人民放在心中的首要位置,始終堅持深入基層群眾了解他們的現實迫切訴求,盡最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企盼。在發展中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彰顯了黨對人民立場的堅守。人民立場是黨和國家從事各項工作的根本立場,黨是始終站在人民一邊的政黨,這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以貫之的根本立場。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社會發展最終要由人民群眾來推動,因此想要推進歷史進步與發展就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將他們身上的偉大力量凝聚起來,形成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合力。在歷史發展中,人民一方面是“劇作者”,決定了歷史發展的走向,另一方面也是“劇中人”,是歷史朝著規定方向前進的推動力量。由此可見,人民的擁護愛戴和團結奮斗對于黨的事業發展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2]70,百年來黨帶領全體人民不斷創造出的一個個歷史偉業就是對這一“必由之路”最好的印證。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黨就沒有了力量之源,人民軍隊也不可能鑄造成“銅墻鐵壁”。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擁護,長征就無法取得偉大勝利;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團結,就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歷史性勝利和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正是在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中,中華民族才能由衰轉盛、由盛變強,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黨的百年征程實質上就是團結帶領全體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砥礪前行的征程,百年黨史實質上就是黨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勇于實踐、創造奇跡的歷史,黨的百年榮光深深根植于全體人民的團結精神和創造精神之中。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人民群眾雖然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歷史,但是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并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在對已有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加以運用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歷史,即“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這體現了對正確黨史觀和大歷史觀的堅持,以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摒棄。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上黨要團結帶領全體人民繼續書寫嶄新的輝煌歷史,一方面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要遵循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敬畏人民,在發展中始終堅守人民立場,發揮他們的主體力量,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將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作為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出黨深厚的人民情懷。要在發展中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下功夫,在新時代新征程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團結奮斗,奪取更偉大的歷史勝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內在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則是與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持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絕不能封閉僵化、照搬照抄。因此,在實踐中要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能夠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新時代新征程指引前行的強大思想武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強黨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實踐中指引著黨勇毅前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艘大船的航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黨和國家偉大事業的成功,“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2]16。堅持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能夠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新飛躍的強大動力,它揭示出結合中國的實際發展和時代特征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創新發展的內在深刻邏輯。堅持守正創新內在要求對馬克思主義要秉持科學的態度,要堅持科學性與開放性的統一,不能教科書式地照搬照抄,要結合中國的具體問題具體實踐加以運用,要結合中華文化,使其深深扎根在中國大地上。這就形成了“兩個結合”的創新維度:第一個維度是要將馬克思主義科學運用于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問題的偉大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升華理論。只有在社會實踐中對現實問題進行關注和回應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重要價值,才能使其成為真正引領歷史、指導實踐的科學指南。馬克思主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尋求全人類的解放,努力改變當時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的悲慘命運,這一價值旨歸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必須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才能使其為尋求自身和全人類的解放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理論武器。由此可見,要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就必須回到實踐,從實踐中去找尋創新路徑,在理論指導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助推理論創新。深入剖析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看到,一方面,要拉近二者的距離,從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中深入人民群眾;另一方面,要拉遠二者的距離,要對實踐進行總體把握,在實踐基礎上對理論進行深化和創新。在前進道路上,既要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的精神旗幟,又要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時代課題的認識,使黨的創新理論更具實踐性、時代性,從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第二個維度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激發中華文化的生機與活力。中華民族延續五千年至今,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當代中國人民的思維認知、行為方式和價值理念有著深刻的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進步與發展的文脈,對于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自我揚棄與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蘊含在中華文化中的批判精神與馬克思主義不謀而合,這也為馬克思主義實現“本土化”“民族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通過中華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融合,二者在跨越時空中實現“交流對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思想與共產主義理想,“自強不息”“革故鼎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這些方面二者都有著高度契合性。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實踐中著力推進其實現“雙創”,要深入挖掘中華文明中科學合理的精神內核,將其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更顯中國化、更具時代性。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不能為了局部利益損害全局利益、為了暫時利益損害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要“善于算大賬、總賬、長遠賬,不能只算地方賬、部門賬、眼前賬”[4]。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系,具有客觀性的特點。戰略思維中蘊含的全局性特質是對馬克思主義聯系觀的彰顯,是對唯物辯證法精髓的汲取,具體體現在對當前和長遠、局部和全局、國內和國際等關系的處理上。全局性要求審視問題要立足長遠而不能只考慮當下,看問題要全面而不能片面,把握問題要放眼國際而不局限在國內,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要具有系統思維能力,在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同時做到顧大體、識大局。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宏觀角度謀全局、觀大勢,在對歷史實踐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新征程的時代特征與要求,對于新時代新征程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篇章進行了全局性的戰略安排,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戰略眼光上,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統一,著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在戰略部署上,堅持局部與全局相統一,著力實現整體發展;三是在戰略視野上,堅持國內與國際相統一,著力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
“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推進偉大事業是一項長遠的工程,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在立足當前的發展基礎上要進行長遠的謀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將“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5]。這就要求在戰略眼光上,要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統一,一方面要立足于當前實際,正視當前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抓住社會主要矛盾,立足當前的發展階段,做出與當前發展實際相符的戰略舉措;另一方面要著眼于長遠發展進行謀劃,對未來發展做出科學預測,正確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使各項既定發展目標能夠高質量完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做一切工作,都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6]做事情要求實效,求的并不能僅僅是當前之效、一時之效,而是要更加注重長遠之效,對于那些在當前來講富有成效、在長遠來看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事情要大膽去做,對于那些在當前來講奏效不明顯,但可以為長遠打下堅實基礎的事情也必須努力多做。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體現了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統一的思想:“立足當前”就是要在新時代新征程把握住最大的國情和實際,要清晰地看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20;“著眼長遠”就是要進行系統謀劃,開好局起好步,要明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2]21,為實現民族復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立足當前”能使我們科學把握發展的歷史方位,“定好位”對于實現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只有找準定位才能正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才能看清楚經濟社會發展和所處時代發生的突出變化,從而在既定現實條件的基礎上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戰略布局;“著眼長遠”能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和理解黨的初心與使命,能夠使我們看到合乎社會發展規律的未來發展戰略藍圖,從而增強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在世界經濟發展變化和國際格局深刻調整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清晰地認識到中國自身的發展實際與時代定位;“長遠”則主要是在對中國發展歷程、發展成就進行深刻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發展主題,揭示出中國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從而能夠如期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由此可見,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統一,就是要堅持運用科學正確的歷史觀、聯系觀和發展觀,在中國和世界關系的動態變化中對于未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做出科學判斷,使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能夠更加科學正確,從而做到未雨綢繆、應勢而動。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與部分是不能割裂的,它們既相互矛盾,有著明顯區別,又相互滲透,有著緊密的聯系。整體強調的就是全局,部分強調的就是局部,局部與全局是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全局與局部有著明顯的區別。全局是著眼于事物的整體發展,局部則是著眼于全局中某一部分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局部從屬于全局。另一方面,要統籌好局部和全局。在總攬全局的過程中要兼顧到局部的利益,因為局部雖然揭示的是事物發展的對立性,但其中也蘊含了事物發展統一性的積極因素,處理好局部可以為統籌全局創造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從統攬全局和協調局部的有機統一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精心設計,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更為科學且全面的詮釋,并將其作為新時代新征程奪取新勝利的指導思想。通過全面貫徹這一新思想使全黨能夠真心擁護“兩個確立”,真正做到“兩個維護”,真正實現令行禁止,避免地方本位主義,從而使黨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切實落地落實,從根本上保證新時代新征程實現高質量發展。其次,黨非常重視發展問題,清醒地認識到黨要實現執政興國,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如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了細致的部署,并且明確指出首要任務就是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此,在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三新”戰略導向,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準確理解和完整把握“五大”新發展理念,并全面貫徹在實踐中,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要堅持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將“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關系發展全局的戰略與布局貫徹落實到位,從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再次,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問題導向,對于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矛盾與問題進行了深入思索,強調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并指出要解決好社會主要矛盾,實現發展的平衡與充分,助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堅持人民至上的思想,“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22,既反對兩極分化又反對平均主義,突出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指明要分步驟分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到2035年能夠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2]24這一發展目標。總的來講,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關于未來發展的戰略部署上實現了全局和局部的統籌兼顧,在全局謀劃中考慮局部發展問題,通過解決好堅持黨的領導、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等一個個具體問題,來更好地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大局、全局。
新時代以來,黨通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出現了根本性變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致力于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2]1這不僅體現了黨著眼于中國自身的發展,更體現了黨關注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展現了黨始終堅持胸懷天下,彰顯了黨深厚的世界視野。當前,整個世界處于大變革時期,世界格局變幻莫測,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前所未有。世界之變的同時疊加了世紀疫情這只“黑天鵝”的影響,國際局勢不可預測性加劇,這對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構成了極大風險,提出了嚴峻挑戰,需要我們在動蕩不安中保持足夠的戰略清醒,從統籌世界局勢與中國發展的宏大戰略視野中更好地提升戰略自主和責任自覺。在當今時代,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主題,應該認識到世界各國同屬一個地球村,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不能夠完全割裂開來,要在聯合國憲章與宗旨的基礎上共同維護世界來之不易的和平,共同推動世界朝著更加美好的未來發展。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隨著單邊主義盛行,霸權霸凌霸道大行其道,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抬頭,局部地區熱戰又起,整個國際格局變化深刻而復雜,“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2]60。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發展,更要對世界局勢有高度關切和反思。黨的二十大報告深諳決定世界之變的內在邏輯,敏銳把握歷史發展潮流,統籌國內發展與國際發展兩個大局,將“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60作為新時代新征程的一項重要戰略主張,從而使我們能夠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關系處理上贏得戰略主動。
當前,國際社會正經歷深刻調整,“世界之變”前所未有,同時“中國之變”也在深入推進,“兩個大局”相互交織,對“中國走向何處”“世界走向哪里”提出了愈發嚴峻的考驗。由此可見,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正確梳理和把握戰略問題,進行前瞻性思考。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過去五年的工作進行了回顧,對新時代十年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系統梳理,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新征程上實現民族復興的一系列戰略問題,亮明了前進道路上高舉的旗幟,指明了前進道路上的奮斗目標和道路選擇,彰顯了前進道路上應有的精神狀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突出展現了黨的大歷史觀、正確黨史觀和時代觀,體現了黨能夠對歷史發展大勢進行科學預判的能力,彰顯了黨善于贏得歷史主動、在實踐中不斷堅定歷史自信的前瞻意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2]1,明確而清晰地指明了在前進道路上必須堅守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是對戰略道路的前瞻性思考。朝什么方向走決定了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道路的選擇最終會決定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踏上新征程,旗幟和道路不僅關系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能否興旺發達,民族復興是否如期實現,而且關系到世界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對這個問題必須進行科學審視、歷史反思和規律把握,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在百年奮斗中,黨始終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有著高度的歷史自覺,對于中國的未來有著深思熟慮,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創造新奇跡、取得新輝煌。尤其是新時代的十年里,雖然全球經濟發展較為低迷,世界相比之前更加動蕩不安,伴隨著世紀疫情的影響,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但是我們仍然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譬如“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絕對貧困問題在中國大地上得到了歷史性解決,突出展現了我國的制度優勢,展現了中國道路的科學性與正確性,用事實告訴世人中國道路有著強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又如在應對世紀疫情上,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將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依靠全體人民取得了抗疫的重大決定性勝利,同時在抗疫過程中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這些事實都證明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能夠凝心聚力,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與考驗,取得一個個卓越成就。歷史和實踐已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面旗幟是指引我們走向勝利的偉大旗幟,絕不能改旗易幟。同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要對其守正創新,不能封閉僵化。新時代新征程,黨要帶領全體人民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獨立自主地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在解決現實難題和困境中發揚斗爭精神,以彰顯黨的歷史自信和歷史自覺。為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毫不動搖地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回應“世界之問”“中國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中繪就民族復興的全新歷史圖景,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新時代新征程必然有新的中心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21,這已經清晰地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黨和人民砥礪奮進的目標以及需要完成的戰略任務。黨在百年奮斗的四個歷史時期中,始終能夠對戰略方向進行科學準確的認識與謀劃,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制定出與實踐相符的戰略目標,完成相應的中心任務。但一個戰略目標或是任務的實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戰略部署工作,制定實現目標的戰略步驟。黨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社會發展狀況,在革命時期提出了“革命分兩步走”,要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礎上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建設時期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戰略,在改革時期提出了“三步走”戰略。進入新時代后,黨的十八大提出“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根據新時代中國的發展創新性地提出“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2020年至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二步”是2035年至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強國。可見,黨善于在不同發展階段依據所處社會的主要矛盾對社會實踐進行戰略安排,使得社會發展進步所需的歷史條件同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統一起來,從而激發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活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很好地繼承了黨在戰略安排上的優良傳統,在堅持“三大規律”的前提下結合黨的歷史經驗,重申并宏觀展望了建成強國的“兩步走”戰略,首次提出了在前進道路上必須遵循的五大原則,即“五個堅持”。黨在帶領全體人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要自覺自主地加強對戰略任務的前瞻性思考和謀劃設計,要適時調整每一步戰略目標,努力使每一步戰略任務能夠如期實現,最終使既定目標完成得更加有保障、更加高質量。
實現民族復興是黨成立以來理論與實踐的主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清晰地闡述了民族復興與中國式現代化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使得民族復興有了更加明確的實現途徑和戰略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更進一步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21,詮釋了民族復興的不可逆轉和中國式現代化對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客觀必然性。黨的二十大報告詳細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的中國特色,深入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使其真正成為新時代新征程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選擇。從表面上看,現代化的實現與民族復興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但是二者卻同屬于一個歷史進程,都要遵循隱藏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客觀規律。近代以來,外國的侵略擴張導致我國國家凋敝、民族衰敗,但具有錚錚傲骨的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于欺辱傾軋,各界仁人志士極力探求獨立解放、實現現代化之路。但包括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等在內,探索現代化的諸多實踐均未能成功。它們的失敗證明,盲目學習西方現代化不能實現民族復興,只有另辟蹊徑,走出自己的現代化之路才能實現這個偉大夢想。百年來,黨帶領全體人民接續奮斗,為實現現代化而奮斗,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斗,通過在實踐中牢固樹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逐漸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既體現了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堅守,又體現了堅持獨立自主的經驗,高度彰顯了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戰略意識。中國式現代化特別強調黨的領導,要將黨的領導貫徹到現代化的全過程全方位,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實現民族復興,離開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就失去了實踐的可行性。它主張以摒棄“資本至上”突出展現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以摒棄“單一發展”突出“五位一體”的發展,以摒棄“文明沖突”突出人類文明的兼容并蓄。
實現民族復興,不可逆轉,前途光明,但是絕不會輕輕松松就能實現,前進道路仍然有著許多“攔路虎”“絆腳石”,新時代新征程必然會遇到更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為此,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謀篇布局,提出了諸多戰略要求,指明了嶄新的戰略任務,做出了諸多戰略部署,對新時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思路、明確了方向、指明了目標,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何處這一重大問題,可謂是一篇激勵全體人民新時代新征程砥礪奮進的綱領性文件。黨的二十大報告通過對歷史和實踐的深入把握,折射出黨具有的宏大理論視野,通過對未來中國發展的開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思考,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維。實踐表明,只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只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實踐中把握和用好“六個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能在統籌“兩個大局”中保持戰略定力,“引領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乘風破浪、行穩致遠”[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