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六個必須堅持”,揭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列在首位。圍繞“人民至上”,我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深刻領悟“人民至上”蘊含的科學內涵。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深刻領悟“人民至上”展現的使命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健康中國、平安中國、美麗中國建設……都展現出深厚的為民情懷。深刻領悟“人民至上”彰顯的實踐偉力。改革開放的歷史偉績是人民創出來的,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的。新時代,黨和國家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新時代,我們該怎樣鍥而不舍地堅持人民至上?這是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該深入思考和躬身實踐的問題。
一是愛民。無論是“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的焦裕祿,還是“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的孔繁森,抑或是我們都熟悉的第十二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林業英雄孫建博,他們都深愛著人民。這里我想講講孫建博的故事,他雖然肢體殘疾,卻憑著“千難萬難,相信黨依靠黨就不難,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就不難”的堅定信念,坐著輪椅蹚出國有林場改革新路子。2018年,由于長期超負荷運轉,孫建博病倒了。在進行第4次手術前,他寫下遺囑:把器官捐給醫學事業,骨灰撒在原山森林里,存款和住房一并捐作最后一次黨費。住院期間,因為要邀請他參加座談、辦理建議等工作,我多次與他電話聯系,他都未曾透露半分病情。出院后,他工作熱情不減,始終堅持在調研、座談一線吸取民意,履職10 年來共提出議案建議389件。我身邊熱愛人民、為民造福的黨員楷模、先進代表還有很多。我也會深懷愛民之心,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責任感,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難。
二是敬民。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黨和國家作出重大決策必調研,實施重大戰略必調研,推進重大工作必調研,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我們要深懷敬民之心,戒掉官氣,多接地氣,尊重人民,問計于民,做到真心尊崇人民、真誠相信人民、真正依靠人民。
三是為民。我從2006 年到人大工作以來,一直從事代表工作,親身經歷了代表工作的發展歷程。近年來,按照省人大常委會工作要求,我們始終堅持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等方面認識和把握代表工作。我們把“雙聯系”作為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重要內容,密切常委會組成人員與代表、代表與群眾的聯系,助推一件件體現民心、普惠民生的“關鍵小事”,得到有效解決。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問題,組織全國人大代表開展調研視察,參與撰寫一批有份量的工作報告,有力促進相關事業發展。我們把為代表服務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具體行動,組織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圍繞45 個專題開展調研,保障43 期800 余人次代表學習培訓、700余人次會前學習和法律研討、邀請代表參加各類活動900余人次。我省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68 件、建議2725 件,每一份議案建議都飽含人民群眾期盼,我們從未懈怠,堅持高質量辦好代表建議,讓代表工作全過程、全方位、全流程彰顯人民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