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妍 黃菁蕓
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最常出現認知障礙,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我效能感也會逐漸減弱,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最常見的因素之一[1],因此需及時對患者的行為及認知進行干預。臨床以常規健康宣教及訓練為主要的干預手段,通過組織患者聽音樂、跳舞及唱歌等以達到訓練其大腦神經的目的,但由于此種方式缺乏趣味性及針對性,因此對提高其認知功能的效果不夠顯著[2]。感覺運動訓練旨在將多項體育運動結合,針對老年患者的專注度、興趣及體能特點制訂訓練計劃,以提高患者主動參與的興趣,增強其感官刺激與肌肉的訓練,但將其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提高其認知功能的效果并未明確[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感覺運動訓練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水平、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2 年1 月泉州市第三醫院收治的82 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41 例及對照組41 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4];(2)年齡60~80 歲;(3)病情趨于穩定,視力與聽力均正常。排除標準:(1)出現嚴重的認知障礙;(2)合并有其他嚴重的精神疾病;(3)惡性腫瘤,且生存期小于三個月。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及訓練干預。每天空閑時,護士組織所有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知識、日常管理及心理護理等。訓練:在每天早上09:30—10:50,由護士及康復師組織患者進行訓練,首先由康復師將已經制作好的內容投放至投影儀上進行講解,護士組織活動。內容如下:圖畫涂色、聽音樂、跳扇子舞、唱歌、吹乒乓球等,并組織患者一起進行折紙、擊鼓、傳花等游戲,對表現較好的患者予以鼓勵,共干預8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感覺運動訓練干預。所有訓練內容包括社交與生活技能訓練,每周2、3 次,45 min/次,共8 周。將所有患者分成8 組,每組5 例,最后1 組6 例,由康復師進行指導與示范,護士予以訓練,均在活動室進行,將感覺運動訓練分4 個模塊。其中模塊1~3 各訓練2 周,即1~6 周,第7~8 周行模塊4 訓練。模塊內容如下,(1)模塊1(上半身訓練,共3 節):①桌面保齡球,指導每例患者投擲保齡球,該球體為玩具保齡球,3 次/人;②趣味排球,活動室中間用絲帶隔斷,采用氣球當作“排球”,指導患者將其從絲帶上方拍至對面;③趣味投籃,在訓練室內設置距離,投10 次。(2)模塊2(下半身訓練,共2 節):①太空漫步,播放背景音樂,指導患者跟隨音樂移動,并隨機停放音樂,音樂暫停后應保持動作不變,5 s 后繼續播放音樂后再次移動,以此循環;②趣味射門,設置踢球距離,踢3 次皮球。(3)模塊3(感覺訓練,共2 節):①人體雕塑,由康復師指導擺好姿勢,兩組相互模仿對方的動作;②蒙眼猜水果,用布將蒙住患者眼睛,隨后依次引導其撫摸水果,聞氣味、嘗味道,猜出水果名稱。(4)模塊4(綜合訓練,共3 節):①接力賽,告知每組患者選擇一種訓練作為接力賽,a.蒙眼猜物,通過撫摸、聞、嘗辨識水果名稱,當完成后則組內另一位成員才能開始,以便于鍛煉自身體覺及觸覺;b.運乒乓球,將乒乓球放在球拍上行走,若患者肢體功能較低,則將球放在盤子內,以鍛煉上肢動態平衡及協調性;c.夾乒乓球,給予患者長筷子,引導其將球體夾住,當患者單手穩定性較差時,可在上手作用下,利用勺子將其撈起,便于訓練上肢的精細操作與協調能力。②套圈,將套圈距離設定至合適的位置,隨后指導患者套圈5 次。③大小球,在帶有洞的圓桌布上放置兩個大小不同的球體,指導患者將桌布一端抓住隨后抖動,使得小球從中間的洞中通過,但大球處于桌布上。社交與生活技能訓練:將此項內容貫穿于感覺訓練中,主要訓練合作、語言表達、記憶及動手能力,引導患者穿衣、洗臉、刷牙等,以達到獨立完成或協助下完成。訓練后需護士加以跟蹤,并由主任護師對每周訓練效果進行跟蹤,醫生則需全面掌握患者訓練狀況,隨后動態安排下一周的訓練課程,針對效果較差的患者,應及時分析原因,調整訓練方案以達到預期效果。訓練場地應該以塑膠地板為主,訓練過程中應由多人看護,平衡功能差的患者應行一對一看護。
(1)認知水平:干預前、干預8 周后,采用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價兩組語言能力(滿分9 分)、記憶力(滿分3 分)、回憶力(滿分3 分)、定向力(滿分10 分)、注意力與計算力(滿分5 分),各維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認知水平越高[5]。(2)自我效能:干預前和干預5、8 周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評價所有患者自我效能狀況,該量表共10 個條目,各條目評分1~4 分,所有10 個項目得分加起來除以10 即為量表總分,得出總分為1~4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越高[6]。(3)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干預8 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評價患者上下樓梯(0~10 分)、更衣(0~10 分)、控制大便(0~10 分)、控制小便(0~10 分)、用廁(0~10 分)、床椅轉移(0~15 分)、進食(0~10 分)、修飾(0~5 分)、洗澡(0~5 分)、行走(0~15 分)10 個維度的情況,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7]。
對 照 組 男25 例,女16 例;年 齡60~78 歲,平 均(69.66±7.02)歲;病 程7~20 年,平 均(16.33±3.01)年。觀察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60~79 歲,平均(69.90±6.33)歲;病程7~20 年,平均(16.14±3.40)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干預前,兩組語言能力、記憶力、回憶力、定向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分值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后,兩組語言能力、記憶力、回憶力、定向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分值均較干預前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認知水平對比[分,(±s)]

表1 兩組認知水平對比[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語言能力記憶力回憶力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7.10±0.71 7.69±0.63* 2.01±0.51 2.81±0.07* 2.23±0.22 2.84±0.14*對照組(n=41)7.12±0.73 7.34±0.55* 2.03±0.64 2.55±0.17* 2.26±0.25 2.67±0.21*t 值 0.126 2.680 0.156 9.055 0.577 4.313 P 值 0.900 0.009 0.876 <0.001 0.566 <0.001組別 定向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8.31±0.51 9.30±0.41* 3.74±0.45 4.80±0.18*對照組(n=41)8.36±0.47 8.99±0.44* 3.70±0.50 4.72±0.10*t 值 0.462 3.300 0.381 2.488 P 值 0.646 0.001 0.704 0.016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GSES 分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5、8 周后,兩組GSES 分值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效能對比[分,(±s)]

表2 兩組自我效能對比[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本組干預5 周后比較,P<0.05。
組別 干預前 干預5 周后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1.21±0.39 2.06±0.28* 2.81±0.48*#對照組(n=41)1.22±0.37 1.74±0.27* 2.23±0.42*#t 值 0.119 5.268 5.823 P 值 0.905 <0.001 <0.001
干預前,兩組MBI 量表中上下樓梯、更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廁、床椅轉移、進食、修飾、洗澡、行走分值均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 周后,兩組MBI 量表中上下樓梯、更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廁、床椅轉移、進食、修飾、洗澡、行走分值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s)]

表3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對比[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上下樓梯更衣控制大便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5.70±1.11 7.58±1.53* 5.43±1.30 8.96±1.05* 5.45±1.01 8.36±1.04*對照組(n=41)5.59±1.06 6.63±1.48* 5.27±1.08 7.89±1.33* 5.61±1.17 7.48±1.34*t 值 0.459 2.858 0.606 4.043 0.663 3.332 P 值 0.648 0.005 0.546 <0.001 0.509 0.001組別 控制小便用廁床椅轉移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5.43±1.02 8.41±1.05* 5.30±1.31 7.16±2.20* 7.20±1.33 12.69±1.01*對照組(n=41)5.39±1.18 7.59±1.12* 5.24±1.27 6.09±1.22* 7.37±1.05 10.66±1.47*t 值 0.164 3.420 0.211 2.724 0.642 7.288 P 值 0.870 0.001 0.834 0.008 0.523 <0.001組別 進食修飾洗澡行走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 干預前 干預8 周后觀察組(n=41)5.46± 1.24 7.88±1.96* 2.49±0.52 3.93±0.74* 2.02±0.22 3.99±0.74* 8.57±1.48 12.31±1.15*對照組(n=41)5.37±1.15 6.65±1.63* 2.37±0.89 3.32±0.55* 2.08±0.21 3.21±0.47* 8.42±1.56 10.59±1.27*t 值 0.341 3.090 0.745 4.236 1.263 5.697 0.447 6.428 P 值 0.734 0.003 0.459 <0.001 0.210 <0.001 0.656 <0.001
精神分裂癥是以個人情感、知覺及行為異常為特點,呈現進行性加重的一種精神性疾病,需長期用藥治療,而老年患者因機體各機能下降,其社會功能出現逐漸衰退的現象,從而導致自我效能感減退,難以對某一事物做出主觀判斷力[8-12]。臨床則以常規宣教及訓練對其進行干預,便于延緩其活動能力的退化,但由于該干預方式針對性相對較差,且活動趣味性較低,訓練過程中并未針對患者自身對難度進行調整,因此難以有效刺激到腦部活動,對提高其自我效能的效果不佳[13]。感覺運動訓練旨在分別針對上半身及下半身制訂針對性訓練計劃,同時利用同伴支持及團體運動中產生的榜樣力量以彌補以往的單一訓練[14-15],因此,若將其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或許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更佳。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語言能力、記憶力、回憶力、定向力、注意力與計算力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感覺運動訓練應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顯著提高其認知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感覺運動訓練通過針對上下肢功能制訂的針對性訓練以解決以往訓練過程中單調乏味的缺點,激發患者對各項訓練活動的積極性與耐受性,逐漸形成更加規律的運動與訓練,并在此過程中由醫護人員針對每例患者自身病情變化情況調整訓練計劃以實現個體化及針對性訓練特點[12,16]。此種訓練方式的機制主要是利用運動變化及空間位置變化等刺激人體全身肌肉,使其傳入中樞神經系統并對感覺中樞進行刺激,促使患者當存在意識指導動作時,可充分利用自身感官特征以彌補個人缺失狀態,通過趣味排球、趣味投籃等運動能充分刺激患者神經系統的運動,從而增加自主思考的能力,以此提高其認知功能。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GSES 分值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MBI 量表中上下樓梯、更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廁、床椅轉移、進食、修飾、洗澡、行走分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感覺運動訓練應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顯著提高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這可能是因為感覺運動在訓練中的主要機制是利用空間及運動變化的改變以實現對肌肉的刺激與激活,從而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感覺中樞內[10,17]。通過對患者身體的評估動態制訂計劃,并針對老年患者的興趣制訂專門的上半身及下半身個性化訓練,包括平衡、肢體運動、熱身及放松等,促使患者能在自由的環境中感受運動,從而緩解自身情緒,減輕激惹狀態,通過各項趣味性活動以提升患者的訓練積極性,達到有效訓練,增強肢體協調性。通過套圈、大小球接力賽及蒙眼猜水果可進一步促使患者嗅、聽、觸、味覺得以刺激,改善自身感知水平,增加自身判斷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并在訓練過程中以贊揚的方式以促使其多方面得到鼓勵,充分發揮同伴效應,提升生活能力[18]。
綜上所述,感覺運動訓練應用于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可顯著增強其認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