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璇 龍歷 文松海 王治忠
冠心病的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高發狀態,且其仍呈現持續升高的趨勢,臨床對其診治的重視程度較高。本病患者較多進行冠脈介入治療,因此與冠心病介入治療相關的各方面研究均多見。而支架內再狹窄作為介入治療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的重點防控方面[1-2]。近年來,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有一定的發生概率,因此對支架內再狹窄的防控研究空間仍較大,同時其發生影響因素的研究存在較大差異[3-5],因此該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究。故本研究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以為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防控措施的制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采用整群抽樣法選取2019 年6 月—2022 年3 月黔東南州人民醫院的396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于本院進行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置入藥物洗脫支架。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心肌病及其他心臟疾病;合并感染;合并血液疾病;慢性病急性發作期;臨床資料不完整。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積極配合。
396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1 年進行冠脈造影復查,進行支架內再狹窄發生情況檢查。根據病歷資料及問卷形式進行統計,統計396 例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合并糖尿病情況、合并高血壓情況、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支架部位、支架直徑、支架數量及他汀類藥物、二磷酸腺苷(ADP)受體拮抗劑、阿司匹林應用情況。其中LDL-C 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檢查,血尿酸則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其血液標本均為晨起空腹血。本科室工作人員在培訓合格后進行問卷的評估,所有問卷均有效回收。
比較所有患者不同年齡(<60 歲、≥60 歲)、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合并糖尿病情況、合并高血壓情況、LDL-C 水平(<1.8 mmol/L、≥1.8 mmol/L)、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30 mm、≥30 mm)、支架部位、支架直徑(<3 mm、≥3 mm)、支架數量(1~2 個、≥3 個)及他汀類藥物、ADP 受體拮抗劑及阿司匹林應用的再狹窄發生率,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支架內再狹窄:根據冠脈造影復查結果進行支架內再狹窄發生情況的評估,以直徑丟失≥50%判定為發生支架內再狹窄[6]。
本研究中的數據檢驗軟件為SPSS 23.0。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與統計學檢驗方法分別為率(%)與χ2檢驗;影響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96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中29 例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7.32%。不同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合并高血壓情況、支架部位、支架數量、ADP 受體拮抗劑及阿司匹林應用情況患者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合并糖尿病情況、LDL-C 水平、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支架直徑及他汀類藥物應用情況患者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情況比較[例(%)]
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合并糖尿病情況:無=0,有=1;LDL-C 水平:<1.8 mmol/L=0,≥1.8 mmol/L=1,高尿酸血癥:無=0,有=1;支架長度:<30 mm=0,≥30 mm=1;支架直徑:≥3 mm=0,<3 mm=1;他汀類藥物:應用=0,未應用=1)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支架內再狹窄發生情況作為應變量(未發生=0,發生=1)。合并糖尿病、LDL-C 水平≥1.8 mmol/L、有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30 mm、支架直徑<3 mm及未應用他汀類藥物是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冠心病介入治療是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其相關的診治研究多見,而支架內再狹窄是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術后的重點防控方面。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及支架技術的改進,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其仍有一定的防控空間[7-8]。臨床中與冠脈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相關的研究眾多,而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影響因素涉及面較廣,但是也是研究差異顯著的方面[9-10],因此對本方面更為細致全面的研究意義與需求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396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7.32%,說明本病患者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仍較高,仍需進一步對其進行控制。而不同合并糖尿病情況、LDL-C 水平、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支架直徑及他汀類藥物應用情況患者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存在顯著差異(P<0.05),且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合并糖尿病、LDL-C 水平≥1.8 mmol/L、有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30 mm、支架直徑<3 mm 及未應用他汀類藥物是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因此肯定了上述因素對于本病患者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影響。分析原因,合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加重,同時其可導致機體代謝異常,更易發生凝血異常等情況[11-12],也更易于導致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LDL-C 水平較高,動脈內皮損傷加重,更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因此更易導致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13-15]。高尿酸血癥同樣可導致動脈內皮損傷,不僅可使動脈內皮增厚,且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因此可導致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16]。支架長度較長及支架直徑較小,導致血流速較慢,血管阻力較大,故而更易發生再狹窄的情況[17-18]。未應用他汀類藥物患者,血管內皮損傷易進一步加重,脂質沉積所致的危害也進一步增加,導致其再狹窄的概率升高[19-21]。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冠心病介入治療后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仍有待進一步控制,合并糖尿病、LDL-C 水平、高尿酸血癥、支架長度、支架直徑及他汀類藥物應用情況是其影響因素,可作為防控措施制訂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