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峰
(河南省濮陽市安陽地區醫院普外科 安陽 455000)
右半結腸癌是結腸癌的常見類型,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腹部腫塊、貧血、大便性狀改變及腹部隱痛不適等,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腹腔鏡下全腸系膜切除術(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是根治右半結腸癌的標準術式,可有效對區域淋巴結進行清掃,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1]。因右半結腸的生理解剖位置特殊,既往臨床右半結腸癌清掃范圍多為腸系膜上靜脈(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收獲的效果并不理想,術后仍有一定的復發風險[2]。以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為導向的右半結腸CME 術可裸化SMA 并將其右側區域淋巴結清掃,不僅具有傳統CME 的根治特點,還能夠將淋巴結清掃至系膜根[3]。本研究將重點觀察右半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術中采取SMA 優先入路術式對患者受益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醫院收治的100 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29 例;年齡38~61 歲,平均(51.63±5.20)歲;病灶位置:回盲部21 例,肝曲13例,升結腸部12 例,橫結腸近肝曲4 例;病理診斷:低分化腺癌20 例,中分化腺癌12 例,高分化腺癌18 例;TNM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23 例,Ⅲ期15例。觀察組男23 例,女27 例;年齡40~60 歲,平均(51.23±5.08)歲;病灶位置:回盲部22 例,肝曲12例,升結腸部12 例,橫結腸近肝曲4 例;病理診斷:低分化腺癌21 例,中分化腺癌11 例,高分化腺癌18 例;TNM 分期:Ⅰ期11 例,Ⅱ期24 例,Ⅲ期1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灶位置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編號:GYKFJ-0641)。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外科學》[4]中關于右半結腸癌的診斷標準,且經腹部CT、結腸鏡檢查確診;(2)首次接受手術治療;(3)臨床分期為Ⅰ~Ⅲ期[5];(4)入組對象及其監護人均知曉本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腹腔廣泛粘連;(2)有既往腸癌病史;(3)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或已經轉移;(4)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5)凝血功能異常或正在服用抗凝藥物;(6)術前行輔助放化療;(7)病灶直徑>6 cm;(8)嚴重營養不良或重度肥胖;(9)合并精神或心理疾患導致依從性低下;(10)伴其他腸道疾病,如腸梗阻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等;(11)有糖尿病病史且抗糖治療效果差。
1.3 治療方法
1.3.1 觀察組 行腹腔鏡下以SMA 優先入路的右半結腸CME。全麻成功后,取平臥位,雙腿分開,頸部上肩托,術中根據情況,調整頭高位、右側高位,在患者臍下4 cm 作切口,置入12 mm Trocar,將腹腔鏡置入,探查腹腔并清理,在臍水平線和左腋前線上2 cm 作切口,作為主操作孔,并將12 mm 套管置入,于麥氏點作5 mm 切口,置入5 mm 套管作為輔助孔,在右側腋前線肋下3 cm 和麥氏點作5 mm 切口,置入5 mm 套管作為助手操作孔。全面探查整個腹腔,向一側牽引橫結腸與網膜,小腸拉至左髂區,顯露側結腸、系膜,向上牽拉結腸血管蒂,充分顯露回結腸系膜下的褶皺,打開漿膜,探尋Toldt 間隙并向內分離,越過腸系膜上動脈左側,向上折行至橫結腸系膜根部、屈氏韌帶右方胰腺前,逐層分離、解剖,清掃腸系膜上動脈的淋巴結,解剖、離斷回結腸、中結腸及右結腸動脈,向外、向上擴展Toldt 間隙,解剖Henle 干、支血管,打開胃結腸韌帶,分離胃系膜、結腸系膜根部,向右分離結腸肝曲融合筋膜,向下分離、牽拉、游離(順序按照由上向下、由外向內)至回盲部,充分打開回腸系膜根部,在臍上正中做一切口,進行體外腸切除吻合。
1.3.2 對照組 行腹腔鏡下以SMV 優先入路的右半結腸CME。麻醉方式、體位同上,順著SMV 投影向其根部切開腹膜,對回腸動靜脈、結腸中動脈右支及右結腸動脈進行依次分辨、分離、根部結扎切斷等操作,清掃淋巴結No.213、No.223,并對SMV 以右的淋巴、脂肪進行清掃,對胃結腸干進行分離后,解剖胃結腸干及分支,結扎、離斷副右結腸靜脈,游離橫結腸系膜右側,余下操作步驟均與觀察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 (1)術中相關指標:對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陽性淋巴結數目進行記錄;(2)術后恢復有關指標:記錄術后引流量、首次排氣、首次進食、引流管拔除及住院時間,并對比分析;(3)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早期腸梗阻(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且呈進行性加重)、切口感染、吻合口瘺(X 線呼造影劑檢查)及吻合口出血的發生風險;(4)復發情況:對比兩組治療后復發情況,對納入對象均完成為期12 個月的有效隨訪,隨訪時間截止至2023 年1 月,期間每3 個月囑患者門診隨訪,通過腸鏡檢查患者有無可疑病灶或新發病灶,有即視為復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目、陽性淋巴結數目均多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比較()
?
2.2 兩組術后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引流管拔除時間長于對照組,引流量多于對照組(P<0.05);兩組首次排氣、首次進食及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指標比較()
?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隨訪結束時,對照組出現復發患者9 例,復發率為18.00%(9/50);觀察組出現復發患者2 例,復發率為4.00%(2/50)。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677,P=0.055)。
現階段,CME 為結腸癌的標準根治術,可有效切除腫瘤組織,其強調在腹腔鏡下銳性分離結腸壁層筋膜間隙,完整切除系膜根部及其周圍的血管、淋巴結等組織,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CME 強調完整結腸系膜理念,并非全新手術方式,該術式可將系膜的前后葉界限明確,對于內側界并未明確,關于是SMA 還是SMV 中線為內側界還需進一步證實[6]。其中SMV 是臨床常用的右半結腸癌手術入路方式,可有效清除病灶組織,但淋巴結清除效果并不理想[7]。
依據右半結腸癌患者個體病情差異與其恢復需求,手術入路的選擇多樣,手術入路不同帶來的整體獲益水平也不盡相同,腹腔鏡上動脈入路作為一種新型入路方式,相較于其他入路方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將SMA 作為中心點,遵照淋巴結生理循環規律,對清除回腸動脈根部、右結腸動脈根部、結腸中動脈根部等重要部位的淋巴結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術中通過開放血管鞘來達到裸化血管的目的,鈍性與銳性兩種分離方式相結合處理腸系膜,再加上腸系膜上動脈前方無血管跨越操作,在整個手術操作中可將對臟器、組織等生理結構的損傷盡可能降至最低限度,這也為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提供了基本恢復條件[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淋巴結清掃數目、陽性淋巴結數目多于對照組,手術耗時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引流管拔除時間長于對照組,引流量多于對照組(P<0.05),表明腹腔鏡下以SMA 優先入路利于徹底清掃淋巴結,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耗時,但術后引流量較多。分析原因可能為:(1)淋巴結的清掃數量不僅是CME 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影響患者術后復發的重要因素。腹內淋巴液滲漏決定了術后引流量,其主要與術中清掃范圍有關,SMA 優先入路方式清掃范圍較靜脈入路要大,可增加淋巴結清掃范圍與清掃數量,徹底清掃淋巴結,降低術后復發風險,但也會因此增加術后引流量,延長術后引流時間[11]。(2)術中采取鈍性、銳性兩種方式裸化SMA,找到正確間隙分離系膜,在間隙內開展手術操作,可有效減少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對減少手術創面滲出具有重要意義[12]。(3)以SMA 優先入路為導向的手術,可最大程度切除病灶組織,減少癌病灶殘留風險,對減少術后癌細胞的再次侵害,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具有重要意義[13]。(4)對SMA 進行裸化時,可跨越一半無血管區域,在降低手術操作難度的同時,縮短手術時間。SMA 周圍分布著豐富的組織結構致密淋巴、神經網,相關報告指出清掃SMA 前方淋巴結,易導致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腹瀉等并發癥風險升高[14~15]。術后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腹腔鏡下以SMA 優先入路的CME 并不會增加右半結腸癌患者的術后并發癥。對照組復發率為18.00%,高于觀察組的4.00%,但兩組復發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是納入研究樣本量不足導致,未來還需增加樣本量,開展深入的研究以驗證本研究結論,為臨床治療結腸癌及其相關疾病提供科學參考依據。綜上所述,右半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下以SMA 優先入路的CME操作簡單,創傷較小,清掃淋巴結更為徹底,利于降低術后復發風險,安全可靠,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