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海/淮陰師范學院
韓志遠/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業農村局
趙 斌/淮安市洪澤區鄉村振興局
花海康居新型農村社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岔河鎮東南部,交通便捷,資源豐富。社區新建農房231套,已入住171戶,常住人口310人。社區村民以陳向村為主體,約占2/3;沈渡村村民約占1/3。近年來,洪澤區入選第四輪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花海康居社區作為試點村莊,聚焦農房改善后多個行政村混居的社區治理難題,以農民為中心創新鄉村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社區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34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89萬元,獲評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繪就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新畫卷。
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理事會,優化“鄉鎮—行政村—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全面提升治理效能。之前,因社區村民涉及兩個行政村,社區內的經濟發展、民生決策、矛盾糾紛、經費開支、項目建設等事務,需要兩個村委會及村民代表協商解決,導致社區決策效率低下。同時,由社區外的村干部、村民代表為社區內村民做決策也不科學。于是在全區率先建立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由社區內村民按每20戶推選1人,提倡居住在社區的村“兩委”委員與理事會成員交叉任職。鼓勵社區內黨員、教師、鄉村醫生、致富能手、復轉軍人、退休公職人員等通過民主程序加入理事會,并鼓勵熱心社區事務的在外鄉賢作為特別代表加入理事會。理事長由村民占多數的陳向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會章程和組成人員經岔河鎮政府備案。理事會圍繞社區產業發展、就業服務、環境整治、矛盾調解、鄉風文明等開展工作。理事會的議事協商意見作為社區事務民主決策的法律依據,以此優化“鄉鎮—行政村—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提高社區村民自治的科學性和決策效率,解決了多村混居型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難題。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一方面,成立村企黨建聯盟和社區勞務公司,幫助農民就業增收。社區緊靠白馬湖向日葵農旅融合產業園區,社區理事會聯合園區成立向日葵黨建聯盟,采用“社區+公司+村民”的經營模式,積極對接園區,組織村民到園區和社區從事種植、養護、保潔等工作,將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切實解決村民本地就業難的問題。另外,考慮到社區內有勞動能力的60~70歲老年人就業需求,社區注冊成立公益性勞務公司,由勞務公司對接周邊景區、園區用工需求,并為村民統一購買勞動用工意外保險,人均保險費用500元左右,解決用工單位的后顧之憂,由勞務公司與用工單位統一結算用工費用。目前,社區有68歲以下男勞動力97人,常年在景區、園區從事綠化、管護、采摘等工作,日工資150元左右,年務工收入3.5萬元左右;68歲以上男勞動力有48人,主要在景區做臨時工,日工資90元左右。65歲以下女勞動力126人,常年在景區從事綠化保潔等工作,月工資2300元左右;部分65歲以上女勞動力,主要在景區做臨時工,日工資80元左右。同時,社區還動員指導村民開辦民宿、農家樂、土特產零售店等,還在社區周邊布局采摘園、垂釣中心,在節假日旅游旺季,創業農民收入可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社區所在的岔河鎮是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和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鄉鎮,岔河大米、芡實等特色農產品遠近聞名,岔河大米曾榮獲“江蘇好大米”金獎。社區鼓勵村民流轉土地,發展綠色稻米種植、芡實種植、稻蝦共養等高效生態農業,并定期邀請農技推廣專家到社區開展技術服務。社區村民有8戶從事傳統的稻麥輪作,每畝利潤在400元左右;6戶從事芡實種植,每畝利潤在2000元左右;各戶經營規模200~300畝不等,戶均年家庭經營收入20萬~30萬元。另有8戶從事水產養殖,經營水面20~30畝不等,每畝利潤1萬元左右。
實行“數字治理+積分制”,引導農民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打造優美人居環境,塑造文明鄉風。社區理事會委托淮陰師范學院開發“花海康居積分寶”數字治理小程序,包括黨建資訊、村居干部、三務公開、治理清單、積分管理、社區活動、優選農產品、公共服務、個人中心等模塊。村民通過微信小程序可了解社區動態,在外村民親屬也可通過小程序關注家鄉發展。為更好地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社區把積分制嵌入到鄉村數字治理中。社區理事會與村民共同制定積分指標與管理細則,設定月度積分項10項、年度積分項5項,月度積分項主要涉及每戶房前屋后環境維護、鄰里相處、尊老愛幼、是否配合社區管理等事項,每項3~8分不等,若不達標相應扣分;年度積分項涉及參軍入伍、考上大學、見義勇為等,每項積分50~100分。年初每戶村民繳納200元物業費,折合積分400分,社區每季度返還農戶100分,作為農戶的原始積分,也讓村民更有積極性。每月10~15日由網格員上門巡查,根據“花海康居積分寶”積分條目進行打分,并拍照上傳,供村民監督。下個季度,積分按0.5元/分,用來到指定的社區超市和鎮上超市兌換商品。實踐中,只要村民遵循村規民約,維護好房前屋后環境、文明處事,在每戶繳納物業費折合的400分返還的基礎上,每年可再賺積分400分左右,獎勵資金由集體經濟收入支付,而社區通過積分管理調動村民自覺維護社區環境,養成文明習慣,每年可節約管理成本2萬多元。
完善公共服務配套,降低農民生活成本,提高農民幸福感。
社區內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衛生室、村民活動廣場、生態停車場、農機具停放場、體育健身器材、快遞點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自來水、電力、通訊、燃氣、亮化等基礎設施均按標準建設到位,配套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設施,污水接管率100%,社區出資建設公共菜地,配備完善的澆灌設施,每戶分配一分地,打造精品便利菜園。同時,社區還留有專門的場所,免費提供給村民辦紅白喜事,盡最大可能為村民提供便利,減少生活開支。社區為村民承擔30%的自來水費,并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購買“安康保險”,過年過節慰問低收入群體,并為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提供社區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在傳統節日,社區積極組織聯系文藝表演隊到社區開展花船等年俗傳統文化表演,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