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西 糜 裕 凌九州 陳 瑾/江蘇省揚州市農業農村局
民以食為天,糧以田為本。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注重規模連片開發,大力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噸糧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揚州貢獻。2011-2022年,全市現有耕地410.7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363.89萬畝,共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66.74億元,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97.97萬畝,占耕地比重72.5%,占永久基本農田比重76.6%。2023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3個,建設面積20萬畝以上,投入財政資金5.8億元,實現糧食畝產平均提高80公斤以上。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揚州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單產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二,糧食總產實現“十九連豐”。
農田建設重要地位不斷提高。近年來,揚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2021年召開的揚州市第八次黨代會上,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入鄉村振興“十件大事”之首進行高位謀劃,2022年市委八屆二次全會上將高標準農田明確為農業農村工作重點攻堅突破任務進行高位推進。市委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為高質量考核和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形成黨委政府領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
農田建設規劃著眼長遠。市政府制定《揚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糧食畝產1000公斤作為核心建設標準,對項目區實行水利、農業、道路、林業、科技綜合施策,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達到“格田成方、綠化成網、溝渠配套、道路通暢、旱澇保收、畝產噸糧”的建設標準。項目布局上,注重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堅持做到“四個結合”,即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園區建設相結合。項目安排實行“五個優先”,即優先支持糧食主產區和鄉村振興幫促重點地區,優先支持建成年份較早、投入水平較低、亟待改造提升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優先支持因災害等原因損毀需要恢復農業生產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優先支持建設后產能提升明顯且有利于農業轉型升級、發揮示范引導的項目區,優先支持位于大中型灌區內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
農田工程建設取得成效。近年來,結合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設數量和建成質量并重,工程建設和建后管護并重,產能提升和綠色發展相協調,按照“宜機化、規模化、生態化、景觀化、數字化”要求,努力提高農田工程建設成效。一是開展平田整地工程建設,把農田平田整地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基礎性工程,積極開展小田并大田工作,努力推進農田條塊化、方整化、規模化、宜機化。目前,有70%以上的項目開展了平田整地工程。二是開展農田灌排水利設施建設,建設農田溝、渠、涵、閘、管等水利配套工程,實現農田早能灌、澇能排。目前,項目區累計建設灌排泵站6709座,襯砌渠道和管道8499.48公里。三是開展田間交通工程建設,按照有利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要求,科學合理規劃布局,積極推進田間道路硬質化和機耕橋建設。已建機耕橋5310座、農田機耕路5309.3公里,田間小溝建筑物44.79萬座。四是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圍繞農業規模化經營主體需要,以節水高效為目標,因地制宜推廣管道灌溉、噴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每年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近萬畝,累計建設一體化自動灌溉泵站140多座,提高了農田灌溉作業效率和自動化程度。通過實施農田建設“五化”工程,實現了全市高標準農田“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建設目標,為全市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奠定堅實農田基礎。
農田建設試點工程穩步推進。近3年來,持續開展3項農田建設試點工程。一是開展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試點。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利用現有溝、渠、塘或河濱等,建設肥水收集池(塘)、生態調蓄塘、生態攔截溝渠及再利用設施等,進行農田退水凈化再利用,促進農田生態環境改善,原則上一個縣(市區)不少于1個項目,已累計實施省級生態化改造試點項目11個。投入市級專項資金2000萬元,在吳橋鎮、楊壽鎮、月塘鎮等地建設生態型高標準農田項目,因地制宜開展灌排系統生態化改造;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大農田防護林網、溝道整治、生態護坡、生態調蓄塘等措施應用,保護農田生態系統,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生態屏障。二是開展耕地質量建設試點。已實施耕地質量試點項目9個,通過建設耕地質量監測點和施撒有機肥等各類耕地地力提升技術,全面加強耕地保護,使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0.2以上。三是開展數字農田建設試點。2023年,在儀征馬集和江都吳橋項目區實施2個數字農田項目,通過開展灌排設施智能化建設,并配備水位實時監測設備和閘(閥)門自動化控制設備,實現田間灌溉、排水智能化。
農田工程建設質量嚴把“四關”。嚴把設計關,在項目初步設計階段,樹立“打造精品項目,鑄造精品工程”理念,做到超前謀劃選項,提前開展現場勘查,并推行部門、鄉鎮、設計、村組“四方會簽”制。嚴格落實初步設計縣級初審、市級評審、交叉互審、省級抽審等制度,確保初步設計方案不斷優化完善。嚴把進度關,項目建設過程中,分階段明確建設任務,建立領導掛鉤聯系制度,開展督查、通報,確保項目早建成、早受益。嚴把質量關,推行全程跟蹤審計、工程質量檢測等第三方機構參與質量管控,印發《揚州市農田建設安全生產重點任務清單》,建立“部門、監理、群眾、審計”的四位一體監管機制,全市農田建設領域始終保持安全生產零事故。嚴把驗收關,精心組織開展市級竣工驗收,連續五年在省級驗收中獲通報表揚。
可用于新建高標準農田的后備資源已不足。通過連續多年建設,揚州市交通條件較好、離水源較近、地勢平坦且符合集中連片要求的區域基本都已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他耕地大都是邊角田、零散地、城鄉接合部或水產養殖區域,基礎設施條件差、地形地貌復雜、碎片化嚴重,建設難度大、成本高。目前全市已建成的297.97萬畝高標準農田,在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的為278.77萬畝,剩余未建高標準農田的永久基本農田約為85.12萬畝,包括了水田、養殖水面、園林地、城鎮周邊等不符合高標準農田項目立項條件的面積約40.17萬畝,可用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約44.95萬畝,大部分都是分散、零散地,可用于成片連片規模開發的后備資源已不足。揚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逐步過渡到以提升改造、提檔升級、提質增效為重點的任務上來。
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出、占補平衡”中難補的問題比較突出。根據《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嚴格耕地用途管制的通知》(蘇自然資發〔2022〕178號)文件規定: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開展必要的田間道路建設及灌溉排水設施等,允許少量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并在項目區內予以補足,確實難以在項目區內補足的,在縣域范圍內同步落實補劃任務。在自規部門開展的第二次、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把大部分的田間道路、溝渠都劃入了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范圍,導致當前在田間機耕路、灌溉水渠(頂部寬超過1米的)進行硬質化施工時,就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均須落實永久基本農田“進出、占補平衡”。這影響了基層申報高標準農田項目的積極性,限制了田間工程規劃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難度。
平田整地工程中“小田并大田”仍有現實困難。按照“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建設思路,把農田土地平整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為適應揚州市宜機化要求,以10~30畝為一條塊方,逐步推進土地平整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已實現土地流轉的種植大戶開展“小田并大田”比較順利,但仍有相當數量的農田按照承包關系分散在農戶手中,開展“小田并大田”比較困難,不少地方還存在“農戶有利益、村組有矛盾、鄉鎮有困難、縣級難推動”等特點。
建后管護力度需進一步加強。農田基礎設施“三分建、七分管”,一些地方還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情況,加之高標準農田建設面廣量大、工程分散,建后管護難客觀存在,村組和農戶參與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的積極性不高,個別項目存在管護資金不到位、人員難落實、責任心不強情況,破損的機耕路、農橋、溝渠等不能及時修復,影響了工程長期效益。
示范引領,打造高標準農田重點項目。一是打造田塊整治示范典型。推動射陽湖、界首、槐泗等一批項目開展平田整地、林網建設、田間道路工程,建成可觀摩、可借鑒、可復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樣板。二是打造農旅融合示范典型。因地制宜利用田園景觀和自然生態,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新型生態旅游農業。馬集鎮項目突出數字農田和景觀農田建設,結合彩色稻田觀光,與353沿線的天樂湖、潤德菲爾、黑莓小鎮等景觀連成一線。三是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典型。重點建設江都吳橋鎮項目蘇揚大米種植基地和寶應柳堡鎮項目美蘭農場示范推廣基地,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供優質稻米加工原料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廣繁育優良種植品種,推動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平臺。四是打造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典型。廣陵區頭橋鎮項目發揮城郊周邊優勢,以“百里三江,鄉野環道”為主題,依托村莊整治、河道整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構建農田宜耕、風景宜人、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鄉村。儀征市月塘鎮項目立足山水生態名鎮,借助四莊村等多個行政村村容、村貌、村風生態環境治理整體效果,依托休閑旅游景點和省級茶產業發展示范園,發展農旅融合、相互映襯的特色田園美麗鄉村。五是打造農業資源集聚示范典型。按照“良田+良機、良種、良技、良藝”等諸多農業要素資源,實現政策、項目、資金、技術集群集聚,聯合打造包含諸多農業要素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典型,形成具有揚州特色的高標準農田示范亮點。將組織示范項目建設單位外出參觀學習先進地區好的建設模式。2023年底前,將開展10佳高標準農田示范創建項目評選,推廣示范成功經驗。
嚴格監管,狠抓農田建設工程質量。進一步完善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和評價考核制度體系建設,圍繞設計、施工、監理和招投標等關鍵環節出臺相關政策性文件,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市農業農村局將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聘請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對在建工程進行開展動態、隨機、不打招呼、全過程、全要素的質量抽查,對存在的問題當場指出、跟蹤督查、記錄在案。建立對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考核制度,適時發布農田工程質量建設情況通報,對履約行為好、工程質量優的單位進行通報表揚,對監理責任落實不到位、工程建設質量存在問題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限期整改。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建立農田工程質量舉報監督電話,回應社會各界關切,加強輿情跟蹤分析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