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春/江蘇省淮安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淮安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做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出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納入農村集體“三資”信息平臺管理的1437個涉農村居,共實現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9.25億元、村平64.4萬元,同比增長8%。其中集體經營性收入超30萬元、50萬元的村,占比分別達86.08%和44.95%。收入來源結構不斷優化。2022年,來自經營、發包及上交、投資等三項收入6.63億元,占集體經營性總收入的71.67%,較上年末提高8個百分點,三項收入比51∶41∶8。收入結構的變化,充分表明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積極性越來越強烈,集體資產積累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42.29億元、村平294萬元,較上年分別增加7.48億元和52萬元,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占農村集體總資產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已由2020年的34.8%提高到37.9%。
聚焦激活資產,推進鄉村公共空間治理。2022年選擇鄉村振興“三級先導”區域的160個先導村,先行試點以農地、道路、水體和集體資產資源等為主要內容的“七空間一資源”治理,著力盤活集體資產資源。一是構建全面排查機制。制定違規侵占和處置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排查清單,建立村居自查、鎮街復查、縣區核查、市級抽查“四查”機制。160個先導村共排查問題33929個,涉及土地6.97萬畝。二是完善全面清收機制。出臺依法處置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違規發包合同26條指導意見,推動依法依規清收違規侵占和處置的集體資源。目前已收回集體土地6.96萬畝、村平435畝,回收率99.8%。三是建立高效利用機制。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探索“小田并大田”,歸并整合依法收回的零散土地,公開對外發包,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地流轉率超過80%。對農戶拾邊地等難以整合的,與農戶簽訂流轉合同。160個先導村通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增收3963.79萬元,村平25.41萬元。
聚焦產業提升,構建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編印36個發展集體經濟典型案例,梳理《村集體經濟收入路徑參考條目》。一是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引導村集體統籌利用鄉村空間、特色產業、地域文化等多種資源,發展優質高效種養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冷鏈倉儲等產業,增加集體收入。村集體發展設施農業、稻蝦共生基地規模分別達1.2萬畝和2.6萬畝。二是服務產業集群發展。推動村集體統一組織土地向經營主體集聚,發展農業生產服務組織,提供系列化服務,獲得持續穩定收入。目前,全市共有村集體領辦土地耕作服務社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132個,服務面積4.23萬畝,增加基礎設施使用費和土地流轉管理服務費2700萬元。三是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近兩年全市累計整合資金2.8億元,異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1.1萬畝。推動強村帶弱村或地域相鄰村抱團發展產業,聯合發展村35個。
聚焦共同富裕,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發展。出臺《關于大力開展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指導推動110個省定、260個市定、386個縣定重點幫促村發展。一是強化結對幫扶。形成四個重點幫促縣省、市、縣區委“1+1+1”工作隊和三個非重點縣以縣區委工作隊為主的幫促工作體系,全市共有15支工作隊811名隊員。推進756個省市縣定重點幫促村與掛聯后方單位全部結對,每村都有幫促隊員并明確一名兼任村第一書記,幫助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二是突出項目幫促。幫助村級組織厘清思路、找準項目。2022年以來,實施幫促項目50個,幫助村集體增收1027萬元,已有329個省市縣重點幫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30萬元。三是統籌整合資金。注重向上爭取和資金統籌使用,全市已爭取市級以上財政資金4.65億元,其中整合用于重點幫促村增收項目建設的2.92億元,占比達63%。2022年,整合74個村省級財政扶持資金4440萬元,統籌實施村集體增收項目9個,帶動村集體增收320萬,并按照資產權屬,收益明確到村。
聚焦提升活力,創新集體經濟運營機制。注重探索有效管用的組織形式,從根本上增強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探索保項目促增收機制。在全國率先開展試點村集體經濟收入保險,2022年共參保428個村,賠付27個村89.27萬元;2023年已投保802個村,重點幫促村實現全覆蓋,籌集保費1042.6萬元,保障金額2.1億元。二是試行“村資鎮管”模式。依托縣區或鎮級國有平臺公司,在鄉村振興“三級先導”區域,先行先試集體資產“村資鎮管”,促進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統籌配置,形成的收益明晰到原集體經濟組織。目前,已有7個鎮開展試點,共經營集體土地1.2萬畝,幫助村集體增收近80萬元。三是構建混合經營發展機制。探索混合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多種類型合作社,促進集體經濟發展。淮陰區通過“區農業總公司+鎮農業分公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運作資源資本,整理利用土地近萬畝,增加集體收入160萬元;淮安區探索“黨支部+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聯動發展,30個試點村,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70多萬元。
聚焦夯實基礎,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堅持監管促發展、出效益,出臺加強規范化管理工作意見,著力構建農村集體“三資”的長效管理機制。一是深化清產核資清家底。建立分類管理臺賬,加強動態監管。到2021年底,全市共有村級集體總資產111.46億元,較上年增加11.61億元。二是強化資金管理保安全。全面推行“財政所管資金+第三方記賬+農村工作局日常監管+紀檢審計監督”四方聯管模式。探索引入村集體存量資金統一管理競爭機制,在保障資金安全前提下增加集體資金收益。2023年以來,通過存款利息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480.1萬元。三是優化資產配置增效益。2022年,全市交易項目15066個,實現交易額35.89億元、溢價1.04億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全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三年行動方案,完善扶持政策,拓展發展路徑。2023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的村達80%以上,2024年實現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下村“清零”,2025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超百萬的村較2022年翻一番。
做大集體資產“蛋糕”。精準梳理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加大向上爭取力度,依法依規整合利用相關資金,對各級財政投入農業農村生產發展領域形成的固定資產,按規定界定為集體資產,由村集體直接經營、租賃經營、合作經營。力爭到“十四五”末,村均集體經營性資產突破400萬元。
拓展服務促進集體增收。切實發揮村集體在促進增收方面的“統”功能,引導村集體以提供統一管理、有償服務等形式,牽頭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服務實體,為農民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代耕代種、統防統治、農資供應、產品營銷等系列化農事綜合服務。到2025年,每個涉農村居均有經營服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