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魯偉 儲志英/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農村工作局
為加快鄉村振興進程,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農村工作局成立調研組,深入調研新康、樓村片區,摸民情、察民意、匯民智,全面了解片區內農業農村發展現狀,認真查找和分析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
新康、樓村片區距常州中心城區30分鐘車程,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區域內河網縱橫,耕地面積5410畝,現有自然村56個,農戶2342戶、7401人。片區內民居、農田沿水系有機分布,總體建筑風貌良好。新康片區村莊臨水而居,建有荷塘、果園等,環境優美,濱水景觀良好;樓村片區東家莊周邊已建成居民點、基層服務中心、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基礎良好。
區域內產業分布合理,以水稻、果品(水蜜桃、葡萄)、蔬菜為主,水稻面積3329畝,果品面積1552畝,蔬菜面積220畝,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946.1畝。片區內水稻種植以武運粳系列、南粳46、寧香粳9號等優良品種為主,畝產約650公斤,畝效益0.15萬元。全面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草綠色防控技術。依托省級農業示范園,新康村將涉及33個村民小組、847戶農戶的2300畝水稻田流轉到新康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形成由村集體合作社統一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經營模式。片區內水蜜桃種植品種主要是白鳳、湖景,畝均效益1萬元;葡萄種植以夏黑、陽光玫瑰等優良品種為主,少量搭配種植早桃品種,畝均效益0.8萬元。果品的生產模式以“合作社+農戶”為主。蔬菜種植以各種葉菜為主、果菜為輔,業主以外來農民為主,本地農戶較少,外來業主大多搭建簡易大棚或鋼架大棚進行蔬菜瓜果生產,少數從事露地蔬菜生產。種植戶生產規模不大,一般在10畝以下,采收供應本地及周邊城鎮居民,也有少量運到大型批發市場或經紀人到田頭收購。新康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夯實糧食生產功能基礎上,積極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與太湖灣大營地合作共建打造“太湖灣耕讀大學堂”,每年接待常武地區10萬名學生來基地接受農耕教育體驗,打造出集科技發展、品種推廣、生態示范、田園休閑、觀光旅游、農事體驗、文創科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
土地集約率低。農戶土地經營規模較小,人均耕地面積僅1.15畝,而且地塊分散,土地細碎極大地增加了農田作業管理成本。土地流轉后,經營者又難以承受對流轉土地進行大規模投入與建設的成本,農業基礎設施難升級。
人口老齡化高。據調查,片區內60周歲以上人群占比37.31%,遠高于全國平均值。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突出,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基本都是60歲以上老年人,給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基礎設施落后。目前,農村道路交通、農田水利、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為農業農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現代農業所需要的倉儲、物流、新型灌溉等基礎設施投入相對不足。
經營主體不強。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逐年增加,但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規模小、內部管理不規范、示范效應差等問題。需通過進一步加大扶持、擴大規模、規范管理,培育出一批具有現代化管理理念、運用現代化生產技術、生產經營初具規?;暮献鹘M織,發展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金融保障不足。農村金融保障相對薄弱,部分農民缺乏資金的支持,需要加快農村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扶持農業信貸擔保組織發展,擴大農村擔保品范圍,健全農業保險體系。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引水農灌工程建設、節水工程建設和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提升村道的通達性,盡可能與城市道路貫通。在溝通城市藍線的基礎上,梳理貫通溝塘水渠,強化洮滆水鄉肌理。建成一批集中連片、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齊全、田間道路通暢、林網配套、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高標準農田。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以品牌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建設為重點,穩步推進優質稻米、特色林果、綠色蔬菜三大優勢主導產業發展。在穩定糧食、蔬菜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林果產業轉型優化升級,立足農業產品標準化,全面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制定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和品質標準,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進行生產。
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科技興農力度,推進先進、適用技術在片區先試先行。切實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大力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使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片區內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完善片區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職能明確、機構完善、隊伍精干、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高端農業人才投身片區內現代農業的建設與發展。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服務。在資金扶持、稅收減免、優惠貸款等方面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予以支持;適度在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上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選樹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典型,加大對優秀事跡的宣傳力度,對其他農戶起到引導作用。
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按照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發展有“品牌標準”的農產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品牌化建設。根據地域文化發展特色產業,力爭實現“一村一品”,建設地域產品品牌。建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形式的經濟組織發展特色農業,以達到規模生產效應。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為核心,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效益。
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根據現有的農產品資源,著力打造完整的加工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推廣“農業+”模式,大力發展特色化、產業化、規模化農業。鼓勵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產業、新業態,全面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高效發展。
多方引育集聚鄉土人才。一是做好平臺搭建,留住原鄉人。搭建交流平臺,充分運用人才服務聯絡站定期舉辦理論學習、會員交流、專家答疑、外出參觀等活動,筑起各類人才溝通交流的平臺。二是做好政策優惠,吸引新鄉人。通過優先保障創業項目建設、建立創業技術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等直接有效的實惠政策,支持各類人才歸鄉創業。三是做好媒體宣傳,招引返鄉人。既要宣傳本土優惠政策,更要宣傳返鄉創業典型案例,著力營造尊重關愛人才、崇尚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