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魁文 楊文昕 閆靜 石振凱
(河南省商丘市中心醫院急診重癥監護室 商丘 476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是因冠狀動脈出現急性阻塞,心肌受損導致心功能損傷的急性病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在心肌梗死基礎上,心臟泵血功能受損,血液灌注不足所導致,是AMI 的常見并發癥之一[2]。AMI 伴HF 患者病情危重、發展迅速、預后較差,具有極高的死亡率,需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常規治療雖可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發展,擴張血管,維持冠狀動脈與心肌正常,促進冠狀動脈供血,恢復心臟泵血功能,促進患者機體恢復,能在短期內及時、有效地緩解AMI 伴HF 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長期服用藥物會產生耐藥性,且易產生毒副作用,影響治療效果[3~4]。中醫藥在心血管領域中都積攢了豐富的經驗,且中藥制劑藥效溫和、長時間服用不易產生毒副作用,因此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心血管疾病是優選方案。注射用益氣復脈是主要由中藥材制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具有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的功效,適用于多種心血管疾病治療[5]。本研究旨在探究注射用益氣復脈在AMI 伴HF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醫院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收治的70 例AMI 伴HF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35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9 例;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63.57±5.7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6 h,平均時間(8.21±2.47)h;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7.64±1.32)年;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0 例、Ⅲ級19 例、Ⅳ級6 例;梗死部位分布情況:前壁14 例,下壁11 例,其他部位10 例。觀察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62.83±5.5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22 h,平均時間(9.42±2.86)h;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7.03±1.24)年;NYHA 分級:Ⅱ級9 例、Ⅲ級21 例、Ⅳ級5例;梗死部位分布情況:前壁12 例,下壁12 例,其他部位1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經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6]中的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參與治療前1 個月服用過抗凝、抗栓等藥物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伴有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者;伴有腦、肝、腎等其他重要臟器嚴重異常者;過敏體質者;合并感染、休克、免疫系統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 指導患者合理飲食,保證充足的休息,同時給予心理疏導和精神放松等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對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注冊證號H20130339)治療,100 mg/次,1 次/d;呋塞米片(國藥準字H44021546)20 mg/次,1 次/d;地高辛片(國藥準字H23020316)0.125~0.250 mg/次,1 次/d;酒石酸美托洛爾片(國藥準字H20093983)12.5~25.0 mg/次,2 次/d;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J20150080)治療,20 mg/次,1 次/d;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J20140282)1.2 ml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中靜脈滴注,1 次/d;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國藥準字H44023987)治療,0.5 mg/ 次。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注射用益氣復脈(國藥準字Z20060463)治療,將2.6 g 注射用益氣復脈加入250 ml 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 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療效: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心功能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等級改善超過2 級;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心功能NYHA 等級改善超過1 級;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變化,心功能NYHA 等級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制定,主癥胸悶氣短、心悸心慌、倦怠乏力,次癥咽干口渴,3 分/項,按無、輕、中、重分別記0~3 分,得分越高表明臨床癥狀越嚴重。(3)比較兩組心功能指標: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患者心功能指標,包括心臟指數(CI)、每搏輸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有效心排血量(CO)。(4)比較兩組血清N 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肌鈣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指標: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取上層清液,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NT-proBNP、CK-MB 和cTnⅠ水平。(5)比較兩組炎癥介質: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免疫層析法檢測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6)比較兩組不良反應: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壓、肝腎功能受損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胸悶氣短、心悸心慌、倦怠乏力、咽干口渴等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咽干口渴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胸悶氣短治療前 治療后心悸心慌治療前 治療后倦怠乏力治療前 治療后35 35 t P 2.56±0.71 2.52±0.69 0.239 0.812 1.51±0.47*0.82±0.23*7.801 0.000 2.83±0.75 2.75±0.73 0.452 0.653 1.42±0.36*0.72±0.17*10.402 0.000 2.63±0.75 2.67±0.76 0.222 0.825 1.31±0.48*0.71±0.21*6.775 0.000 2.66±0.78 2.61±0.74 0.275 0.784 1.42±0.52*0.47±0.16*10.330 0.000
2.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心功能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I、SV、LVEF、CO 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O(L/min)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I(L/min·m2)治療前 治療后352.07±1.032.72±0.96 SV(ml/次)治療前 治療后LVEF(%)治療前 治療后35 t P 2.11±1.06 0.160 0.873*3.67±0.87*4.338 0.000 51.82±5.37 52.07±5.41 0.194 0.847 63.24±6.07*71.23±6.83*5.173 0.000 36.95±1.21 36.88±1.17 0.243 0.809 42.16±1.47*53.26±1.83*27.574 0.000 4.32±1.21 4.35±1.23 0.103 0.918 5.03±1.31*5.83±1.52*2.359 0.021
2.4 兩組血清cTnⅠ、CK-MB、NT-proBNP 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血清cTn Ⅰ、CK-MB 和NT-proBNP 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TnⅠ、CK-MB 和NT-proBNP 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清cTnⅠ、CK-MB 和NT-proBNP 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血清cTnⅠ、CK-MB 和NT-proBNP 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NT-proBNP(ng/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TnⅠ(μg/ml)治療前 治療后CK-MB(U/L)治療前 治療后35 35 t P 5.18±1.52 5.09±1.43 0.255 0.799 1.83±0.37*0.63±0.12*18.251 0.000 502.37±36.57 498.64±34.27 0.440 0.661 253.18±22.43*182.61±11.17*16.662 0.000 4 463.28±842.38 4 486.56±843.39 0.116 0.908 2 683.24±354.17*1 896.72±126.35*12.374 0.000
2.5 兩組炎癥介質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炎癥介質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CRP、TNF-α、IL-6 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炎癥介質比較(±s)

表5 兩組炎癥介質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TNF-α(ng/ml)治療前 治療后35 35 t P 15.27±4.37 15.03±4.28 0.232 0.817 8.47±1.76*6.32±1.43*5.609 0.000 2.63±0.86 2.61±0.85 0.098 0.922 1.62±0.47*0.86±0.26*8.371 0.000 183.57±51.16 181.38±50.04 0.181 0.857 82.72±21.84*55.56±18.13*5.661 0.000
2.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AMI 屬臨床常見的心血管急癥,是因冠狀動脈急性閉塞,供血中斷,導致局部心肌缺血性壞死,使得心臟功能受損,臨床癥狀表現為持續性胸骨后疼痛,若長期未采取治療,任由病情發展,可并發HF。AMI 并發HF 會進一步降低冠狀動脈灌注量,使心肌壞死范圍不斷擴大,加重心臟受損程度,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若未及時救治極易發展至心臟驟停及猝死,威脅患者生命安全[8]。血清cTnⅠ、CK-MB 和NT-proBNP 指標可直觀反應心功能受損程度,其中cTnⅠ是心肌肌肉收縮的調節蛋白,會因為細胞損傷和細胞膜完整性喪失而釋放到循環系統中,是檢測心肌損傷的標志物;CK-MB 主要存在心肌中,當心肌梗死時其會在6 h 內迅速升高;NT-proBNP 水平與心功能相關,主要存在于心室中,出現心肌梗死時會升高,從而保護受損內皮細胞,是早期心功能損傷的標志物。臨床常規治療主要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甘油、低分子肝素、β 受體阻滯劑、ACEI 類、他汀類等藥物,能在短期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但長期服用會出現耐藥性,且易損傷肝腎等功能,影響治療效果[9]。
中醫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歸屬“胸痹、真心痛”等范疇,因患者年邁體虛、寒邪內侵、飲食失調、勞倦內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脾胃易虛、生濕聚痰、阻塞胸陽,中醫治療以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為主[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中醫證候積分、炎癥介質、血清cTnⅠ、CK-MB和NT-proBNP 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心功能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且兩組均無明顯不良反應。提示注射用益氣復脈輔助治療AMI 伴HF 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加冠狀動脈供血量,抑制氧自由基,減少心肌損傷,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利于促進心功能恢復,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李翔等[12]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注射用益氣復脈是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為主藥,葡甲胺、甘露醇為輔料,其中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微溫,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復脈固脫、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用于體虛欲脫,氣血虧虛、久病虛羸;麥門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五味子性溫,味酸、甘,能斂肺生津、收斂固澀、補腎養心。全方選藥精當,諸藥共用起到補中益氣、養陰生津的作用,利于擴張冠狀動脈血管,增加心臟供血量[13~14]。現代藥理學表明[15],注射用益氣復脈中含有人參皂苷、甾體苷、五味子素等多種活性因子,其中人參皂苷可促進血管內皮組織再生,增強血管通透性,促進冠狀動脈供血,修復心肌因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損傷,增強心肌細胞耐缺血缺氧能力,促進心功能恢復;人參皂苷還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甾體苷可穩定心肌細胞膜,改善心肌缺血,減緩心率;五味子素可保護心肌細胞,發揮抗氧化、抗自由基的作用,利于改善患者心臟微循環,增強組織細胞抗氧化能力,促進心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注射用益氣復脈輔助治療AMI 伴HF 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心肌細胞恢復,增強抗氧化能力,抑制機體炎癥反應,改善心臟微循環,促進患者機體恢復,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