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O 醫院 河南駐馬店 463000)
膽石癥又稱為膽結石,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好發于肥胖、多產以及40 歲女性[1]。微創手術治療為膽石癥首選治療方式,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抑制疾病進展[2]。由于胃腸道生理結構特殊,手術創傷及麻醉藥物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消化道結構、胃腸道交感神經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導致部分患者術后發生胃腸功能紊亂,影響其生活質量和預后。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手段促進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對保障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尤為重要。西醫多給予促胃動力藥物進行治療,但起效較慢,療效有限[3]。疏肝和胃湯屬于中藥湯方,具有疏肝理氣、和胃降逆之功效,臨床常用于胃部疾患治療[4~5]。腕針法是常見中醫外治方法,通過對腕部穴位進行針刺可有效治療疾病[6]。本研究旨在探討疏肝和胃湯內服外敷聯合腕針法治療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月醫院收治的90 例膽石癥手術后發生胃腸功能障礙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0 例,女25 例;年齡40~58 歲,平均(50.64±3.21)歲;體質量指數(BMI)18~25 kg/m2,平均(21.25±3.21)kg/m2;單發結石35 例,多發結石10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28 例;年齡42~55 歲,平均(51.16±3.45)歲;BMI 17~25 kg/m2,平均(21.08±3.34)kg/m2;單發結石31 例,多發結石1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BMI、結石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膽結石臨床診斷[7];(2)均接受了膽結石手術治療;(3)無肝腎功能障礙;(4)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感染;(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3)合并急性膽囊炎;(4)對本研究用藥過敏;(5)合并精神障礙性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倫理批號:20210345P)。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術后常規治療:指導患者適當下床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10910003)口服,10 mg/次,3 次/d。觀察組患者接受疏肝和胃湯內服外敷結合腕針法治療。疏肝和胃湯組方:柴胡10 g、瓜蔞仁15 g、木香15 g、枳殼10 g、清半夏15 g、川連10 g、青皮10 g、陳皮10 g、草豆蔻10 g、檳榔片10 g、萊菔子10 g、黃芩10 g,以上生藥煎至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同時將藥物研磨成粉,混合后取適量粉末以姜汁和醋進行調和,加熱1 min 后包入紗布,使用熱毛巾包裹后附上加熱鹽袋,置于患者肚臍周圍外敷,30 min/次,2 次/d。腕針法:指導患者取坐位,于腕橫紋尺側端上兩橫指、小指側尺骨緣與尺側屈腕肌腱凹陷處進針,常規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針灸針(蘇械注準20162200970,規格0.30 mm×50 mm)以15°斜行刺入,進針完成后保持針體平臥于皮膚表面,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 次,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0 d,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腹脹、腹瀉、便秘等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治療10 d 后參照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治愈:胃腸紊亂減分率≥95%;顯效:70%≤胃腸紊亂減分率<95%;好轉:30%≤胃腸紊亂減分率<70%;無效:胃腸紊亂減分率<30%[8]。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記錄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恢復時間。(3)胃腸動力指標:治療前及治療10 d 后,借助XDJ-S8G 型消化道動力檢測儀(皖械注準20192070175)檢測兩組患者升結腸與橫結腸頻率。(4)心理彈性:治療前及治療10 d 后,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9]對患者心理彈性進行評估,CD-RISC 量表由堅韌、力量、樂觀3 個維度共25 個條目組成,采用Link 4 級計分法,滿分100分,患者心理彈性與CD-RISC 評分呈正相關。(5)生活質量:治療前及治療10 d 后,運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質量量表(FDDQL)[10]評估患者生活質量,FDDQL 量表共包括8 個領域,滿分100 分,患者生活質量與FDDQL 評分呈正相關。(6)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并統計治療期間兩組患者腹脹、腹瀉及便秘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胃腸功能恢復指標、胃腸動力指標、CD-RISC 及FDDQL 評分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臨床療效與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10 d 后,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h,±s)
組別 n 腸鳴音恢復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 排便恢復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 P 13.56±4.23 19.25±4.37 6.276 0.000 16.38±4.12 21.74±5.51 5.226 0.000 27.64±5.40 39.96±8.21 8.410 0.000
2.3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升結腸頻率、橫結腸頻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10 d 后,兩組患者升結腸頻率、橫結腸頻率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結腸頻率、橫結腸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次/min,±s)

表3 兩組胃腸動力指標比較(次/min,±s)
橫結腸頻率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升結腸頻率治療前 治療后 t P 45 45 13.024 4.316 0.000 0.000 14.002 4.835 0.000 0.000 t P 5.80±0.75 5.76±0.81 0.243 0.809 7.55±0.50 6.35±0.43 12.207 0.000 5.47±0.66 5.52±0.69 0.351 0.726 7.25±0.54 6.13±0.49 10.304 0.000
2.4 兩組心理彈性、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 患者CD-RISC、FDDQ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 后,兩組患者CD-RISC、FDDQL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CD-RISC、FDDQL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心理彈性、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心理彈性、生活質量比較(分,±s)
FDDQL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D-RISC治療前 治療后 t P 45 45 16.766 11.407 0.000 0.000 13.129 8.801 0.000 0.000 t P 60.92±5.34 61.65±5.28 0.652 0.516 84.36±7.71 77.15±7.43 4.517 0.000 65.24±6.70 65.08±6.55 0.115 0.909 86.30±8.42 78.86±8.21 4.244 0.000
2.5 兩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為11.11%,與對照組的17.7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多由麻醉藥物刺激以及術中腸道功能受損引起,可導致患者術后胃腸張力下降,胃腸蠕動強度、方向與節律均出現紊亂,繼而出現腹脹、排氣排便困難等臨床表現,不僅對患者生理造成不適,還可加重其心理負擔,不利于患者預后[11~12]。既往針對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多以西藥治療為主,但藥物不良反應較為明顯,且起效較慢,長期應用效果并不理想。
中醫理論認為膽石癥術后胃腸障礙主要為手術損傷影響了肝膽的正常疏泄,導致胃失和降,胃腸運化失司而發病,治療應以條達肝膽氣機、和胃降逆為要[13~14]。疏肝和胃湯具有疏肝和胃、消痞行氣之功效,可有效促進胃腸道蠕動,方中瓜蔞仁潤燥滑腸、利大便[15];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清半夏用于胃脘痞滿;柴胡疏肝理氣、和胃止痛[16];川連疏肝和胃,用于肝胃不和;枳殼性溫,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功效;青皮善疏肝破氣、消積化滯;陳皮理氣健脾[17];草豆蔻燥濕行氣、穩重止嘔、調節腸胃功能;檳榔消積行氣;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黃芩可用于胸悶嘔惡、濕熱痞滿,諸藥合用可疏肝和胃、消脹除滿[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疏肝和胃湯內服外敷聯合腕針法治療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優勢顯著。
中藥外敷通過藥物透皮作用可激發經絡之氣,行氣導滯,破氣消積[19]。腕針法是近年在臨床關注度較高的簡易治療方法,有文獻報道,腕針法通過穴位刺激可通調腑氣、調動胃腸經氣、健運脾胃[20~21]。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胃腸動力不足可導致胃動力性下降,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刺激胃壁,引發胃腸功能障礙,出現胃脹、嘔吐、便秘等不適表現[22]。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兩組胃腸動力指標均明顯改善,觀察組各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疏肝和胃湯內服外敷聯合腕針法能夠有效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患者胃腸動力。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理彈性與生活質量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CD-RISC、FDDQL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中藥內服外敷與腕針法聯合治療可提高患者心理彈性,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疏肝和胃湯內服外敷聯合腕針法可有效促進膽石癥術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心理彈性與生活質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