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嬛 陳 娜
2021—2022年,上海共有30個鄉村入選“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典型案例。這些鄉村共同的發展特點是利用得天獨厚的市場優勢,開拓了一條將鄉村文化的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轉化為鄉村發展的經濟價值、產業價值的道路,使農民真正從鄉村文化中獲得經濟價值、幸福感和滿足感,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鄉村文化和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一是推動鄉村文化復興。以現代化的、大眾化的途徑,增強鄉村文化傳承的生命力,為鄉村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賦予時代氣息。豐樂村、新永村與上海樂之道旅游公司一起創辦了海島藝術田園。通過科學計算與種植結合,展現出巨大的稻田圖案。并在2019年稻田畫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畫”。每年舉辦為期3天的豐收節暨橫沙多彩水稻節活動,傳統農耕與現代藝術巧妙碰撞,吸引了更多人近距離地感受、體驗農耕文化。
二是注重活態傳承創新。加大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傳統手工藝體驗場所等建設,推動非遺、傳統手工藝等與文化創意產業、鄉村休閑觀光游相結合,激發鄉村文化活力。待涇村以花燈制作孵化基地建設為抓手,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朱涇花燈”;以朱氏古船舫為中心,打造“古船舫遺址”等文化遺產建設項目,積極保護傳承弘揚民間藝術、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修繕農村歷史民居、古建筑、文化遺跡,彰顯鄉村人文魅力,建設優秀傳統文化體系。
三是留住鄉村歷史文脈。通過鄉村歷史文化挖掘,塑造鄉風、傳承鄉韻、留住鄉愁,做好文化傳承,訴說本村文化歷史內涵,同時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積極挖掘喚醒鄉村文化資源,充分體現文化立村的思想理念。油車村傳承發揚“榨油”傳統歷史文化,以“五色菜花節”“油坊”等展示油車村豐富的農村文化、農耕文化歷史,將油車村全域打造成農耕文化展示區。通過打造和恢復部分“鄉村小景”講好油車故事,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文化內涵。
一是打造地區文化創意產品。依托本地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多維度綜合設計研究,精準定位產品用戶,借助企業、學校等社會力量,開展迎合大眾需求的文化產品研發。新陸村因地制宜導入主題研學。通過兩大室內載體和千畝戶外蔬菜基地,拓展“蔬藝+品牌推廣、蔬藝+文化、蔬藝+研學、蔬藝+體驗”功能,導入研學團隊資源,打造上海市首個自然學校。通過統籌協調五村聯動發展資源,成立專業研學團隊,探索開發農事體驗、野外探險、紅色教育、生態科普、戶外露營等一系列研學產品,形成多條獨特的研學路線。
二是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提升旅游項目的內涵,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同鄉村知名度推廣相結合,利用文化增添鄉村魅力,再讓鄉村的名片反哺文旅產品。胡家埭村聚焦文旅融合空間打造,豐富公共服務內容供給,在“松江荷花節”期間,開展“閑時閑課在新浜”系列活動等,增加文旅節慶的游客體驗感。依托胡家埭村百靈鳥文藝宣傳隊和六支文化沙龍隊等本地文藝團隊,創排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舞臺劇,開發近百款特色旅游文創產品,打造鄉村旅游主題線路供游客觀賞和體驗。
三是文化興產促進產業融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價值,把文化和產業有機融合,鮮明展現鄉村特色、帶動產業發展;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延長傳統的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在推動產業振興的同時實現農民增收。章堰村構建運營模式一體化,與中建八局簽署章堰古村落合作開發運營一體化協議,章堰古村落核心區引入進博國別館、創新企業、文創企業、八局人才發展中心、東坡居酒店、章堰民宿、堰集餐廳和免稅店等產業,帶動章堰村經濟規模擴大,就業崗位增加,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文化”+“產業”,促進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培育文明鄉風。以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構筑鄉村底色,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助力鄉村振興。連民村通過充分整合與本村相關的抗日歷史、傳說故事等,并配合開展“最美連民人”“百人全家福”等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豐富的精神內在涵養文明鄉風,為現存的鄉村建筑和景觀賦予更深厚的底蘊和更深遠的意境,進一步增加了廣大村民對鄉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由此提升了連民村文化的黏合度和影響力。
二是探索鄉村治理模式創新。上海鄉村通過提煉鄉土文化符號和元素,保留鄉村“原真、原味、原生態”,開展村史館建設、村志編撰、村歌譜寫、編寫村規民約、村民手冊等,提振農村精氣神。塘灣村通過加強村規民約建設,倡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充分突出村民主體和問題導向,推進鄉村治理不斷創新。同時注重樹立榜樣力量,營造氛圍濃厚的“宣傳陣地”。打造顧家宅和西塘宅2處村民睦鄰點,開展豐富的鄉風文明德治活動,實現了村容環境的全面升級,鄉風民風的文明凈化,村民生活的大幅提質。
一是將鄉土文化與節慶活動相結合,組織農事節慶的推介工作。各涉農區與光明集團舉辦多個農事節慶品牌活動,浦東新區農博會、嘉定區馬陸葡萄節、青浦區枇杷文化旅游節、光明小木屋龍蝦節,帶動吃、住、游、玩、娛、購等全方位聯動,滿足游客多種需求。此外,各村也積極開展各類宣傳活動。浦秀村通過開展綜合戲曲文藝專場、“古方”草木紫草藥膏制作展示等活動,在村民間宣傳“浦江南畔千年村、源生浦秀百業興”的文化傳承與弘揚。油車村通過舉辦“五色菜花節”,在春暖花開之際,開展學雷鋒科普教育、婦女節金包制作、植樹節結對共植等活動,不斷為村鎮注入有精神、有靈氣的文化內涵。
二是突出抓好文旅融合,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截至2020年末,上海有各級各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區(點)315個,其中37個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30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7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24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企業(園區)95個星級示范景點,形成了一批休閑農業觀光園、采摘園、鄉村民宿、休憩林地和農事節慶文化活動。待涇村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積極挖掘喚醒鄉村文化資源,以花燈制作孵化基地建設為抓手,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朱涇花燈”,結合“古船舫遺址”等文化遺產建設項目,進一步留住美麗鄉愁,延續文化根脈。
三是挖掘鄉村文化積淀,延續文化根脈。通過對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挖掘、整理,一些瀕臨失傳的節慶、民俗、建筑得以復興和重建。待涇村以江南地區罕見的古船舫遺址為中心,保護修繕農村歷史民居、古建筑、文化遺跡,深挖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黃家棣村注重豐富公共服務內容供給,以采錄講解“講好鄉村故事”和“說好荷鄉文化”的方式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
一是加大對示范村的建設力度,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在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的過程中,推進實施提升村容村貌、加大鄉村風貌的保護、實施鄉村綠化造林、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整治農村水環境、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12項重點任務清單。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在更大范圍推進,用更高標準營造宜居環境,使鄉村真正成為美麗家園、幸福樂園和綠色田園。
二是建立基層文化服務中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完成家門口服務中心建設,建成集黨群服務、民生保障、外來人口管理服務、知識文化、全民健身、休閑睦鄰等為一體的一門式綜合服務站,實現村民辦事不出村;升級改造生活驛站、老年人活動室、農家會所等綜合服務性點位建設,促建長者食堂、健康小屋,黨群微家、宅基睦鄰點等功能性節點;改建公共綠地、新增口袋公園、漫步道;打造村級線上政務平臺“一網通辦”業務體系,促進衛生醫療、就業援助、田頭超市、代辦代繳等多項便民服務開展。連民村的“四站一室”和新葉村的“15分鐘便捷生活圈”建成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推進服務保障均等化。
三是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以數字村莊賦能鄉村治理。搭建“智慧治理”平臺,推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村莊治理深度融合;將市容環境、垃圾分類、河道治理、“兩違”整治、為老志愿服務、老年助餐等常規工作全部納入“智慧治理”系統管理平臺,實現數據信息實時互聯互通,村莊治理精準服務。合中村從完善硬件設施配備入手,為民服務大廳安裝超大LED屏幕,實時顯示全村風貌、垃圾分類等工作動態信息;為全村8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電話手環,可用于實時定位、緊急求助、上報需求等;為黨群服務中心配備平板電腦,接收服務需求,分派服務任務等。
一是依托文化資源,促進農旅產業發展。上海旅游新一輪發展目標是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先后提出深化上海都市旅游發展的文化內涵,創新推進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對風貌文化遺產豐富旅游等商業經濟價值的引入,統籌協調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性與經濟發展的持續性。成功舉辦了一系列農旅推介活動,包括“海派農家菜大擂臺”“中國農民豐收節上海慶豐收大展示系列”。在豐收節上,各家企業攜豐富農產品、非遺文化、最新科技成果亮相現場,有效促進了農旅產業的發展。
二是憑借生態文化資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上海各級政府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積極推動道路景觀、水系景觀、農田景觀與村落形態的同步優化,塑造濃郁鄉村田園風貌,使示范村建設由點及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美麗鄉村建設由一處美邁向一片美。崇明區的園藝村,有近90年的花卉種植和園藝傳承歷史,六十年的原木栽培技術傳承的村史,三十年種植景觀黃楊和“崇明派”黃楊造型的經驗。如今,在市區政府的引導下,著力提升景觀黃楊的整體水平,打造“崇明派”黃楊造型的品牌優勢,向著產業發展的更高處邁進。
三是鼓勵投融資體制創新,助推鄉村文化發展。積極導入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助推鄉村文化建設。青浦區重固鎮的章堰村,于2015年12月與中建八局、中建方程投資公司組成的聯合體簽署新型城鎮化PPP合作協議,該合作項目致力于政府、企業、農民三方有效聯動:政府負責配套公建,企業加大投資、保證合理合法利用流轉土地,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實現各方利益平衡,讓重固鎮的建設基本上原樣保留、原樣整修,兼有中國傳統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該項目不僅將重固打造成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樣板區、長三角一體化鄉村振興展示窗口、上海綠色智慧創新示范基地,也讓千年古鎮由此踏上城鄉融合、“重固”新活力的變革之路,而且助推田園綜合體健康持續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開辟新思路、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