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萍
江蘇省宜興市立足區位優勢與產業基礎,堅持做強做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大文章”,積極探索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和全產業鏈并進的都市農業新模式。
一是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充分利用宜南山區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茶、竹、果等特色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都市農業新業態。推進“農趣體驗型”“農業科普型”“民俗文化型”等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主題特色鎮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實現田園公園化、產品商品化、民居民宿化,推動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建設農業全產業鏈。依托楊巷鎮稻米加工和太華鎮竹制品加工兩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培強壯大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構建稻米和竹制品加工全產業鏈,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產業主體“雁陣”,實現企業優質原料有保障、農民經濟收入有增長、農村集體經濟有發展的新型農工融合發展新局面。三是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加強高新技術滲透。以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為契機,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導,促進農業科技成果集成和轉化。打造無人農場,實現全程精準管控與動態溯源的智能生產模式。建設稻米全產業鏈大數據中心,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打造阿里數字鄉村宜興產地倉,構建數字化產業鏈體系,實現平臺運作、倉儲服務、品牌管理、物流配送、質量溯源五統一。
一是抓園區建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基本原則,推進區域特色農業布局規劃,集中優勢資源培育現代農業園區。全面開展“五園五區六帶”規劃建設,加速推進“三園一區一居”建設行動,重點打造一批市級農業科技園、鎮級農業產業園、村級農業特色園。充分發揮優勢產業集聚效應,推動主導產業提質升級,帶動園鎮村一體化發展。目前,全市園區化率達60.9%,2021年園區實現農業總產值62億元,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73.8%。二是抓綠色發展,促進農業“三生”融合。著力培育稻米、茶葉、蔬果、水產等優勢產業,成功打造陽羨茶、宜興紅、宜興百合、宜興大閘蟹、楊巷大米、湖·楊梅、宜興蘿卜等7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彰顯品牌強農效應。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思路,把農田建設與美麗鄉村統籌設計、統一建設,整合特色田園鄉村、美麗河湖等優勢資源,實現了農業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三是抓科技創新,構建研發合作平臺。積極搭建科技平臺,與高等院校等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8項,建立市級以上研發平臺4家,建成省級科技服務超市7家,組織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2家,建成省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5家。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共同建設江蘇省大閘蟹數據智能技術研究中心,推動大閘蟹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和大閘蟹智慧化養殖云平臺等研發成果的產業化轉化應用。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開發功能水稻,成立營養健康水稻聯合研發中心,打造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功能營養稻米產業。
一是強化政策保障。出臺《關于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政策意見》,2022年安排財政預算5.6億元用于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出臺《宜興市地方農業融資擔保費補助實施辦法》,每年為涉農主體節約融資成本近500萬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融資實現零擔保。積極推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集體建設用地租賃制度,為農產品加工企業解決用地困難。二是創新投入機制。探索創新政府和金融機構戰略合作模式,通過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投向農業農村領域,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新格局,持續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還與荷蘭鉿科農業投資有限公司進行戰略合作,總投資60億元,合力打造面向亞太地區的農業科技裝備和綠色金融服務母港。引進星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1億元,建設集工廠化育秧、農機綜合服務、稻米加工倉儲、數字化平臺、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等于一體的高品質數字糧油示范中心。三是堅持深化改革。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始終牽住農村土地資源這個牛鼻子,通過統籌騰挪,最大程度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民效益最大化。加快推進農房更新改善和美麗農居、美麗田園建設,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縮小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數字鴻溝,促進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