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曉丹
(鄭州輕工業大學)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2020 年啟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2022 年印發了《2022 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數字鄉村建設受到國家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也對數字鄉村建設進行了學理分析和實證研究,在內涵特征、邏輯理路和優化路徑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借鑒。現階段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鄉村經濟發展產生了戰略性和全局性影響,數字鄉村建設相關研究需要持續進行。本文闡述了數字鄉村建設的現實意義和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困境,并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路徑,以期為數字鄉村建設貢獻力量。
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有利于將數據資源要素融入鄉村生產生活,促使數據資源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數據資源為基礎,將農業生產經營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實現鄉村數據資源共享。隨著5G、互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信息突破了時間、空間局限,傳播速度不斷提升。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促進資源大范圍共享,使鄉村各種資源要素配置越來越合理。例如,互聯網數據資源和云計算等數字技術賦能農產品網絡化銷售,打破了鄉村地域限制,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了農產品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數字鄉村是新時代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總體布局,將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運用云計算對鄉村生產數據進行整理,以數字技術調整農業生產方式,有利于解放農村生產力。數字技術融入鄉村生活,可以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推動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各方面發展。例如,在鄉村治理方面,基層黨組織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統籌各個主體,做好整體鄉村治理規劃,以現代化技術手段推進鄉村治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而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將數字技術融入鄉村建設過程中,有利于加快鄉村振興進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互聯網普及率達74.4%,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8.8%,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鄉村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數字鄉村建設符合鄉村發展趨勢。
數字鄉村建設有助于推動鄉村信息化、智慧化發展。從鄉村居民的生活方面來說,數字技術促進鄉村生活基礎設施走向智能化,給鄉村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帶來便利,促進鄉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鄉村產業方面來說,數字技術能夠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走向數字化和網絡化。將數據要素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不僅可以從源頭上增加農作物產量,還可以利用數字化信息平臺使農產品供應與市場需求實現更好的銜接。同時,數字技術能夠優化鄉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和其他產業融合。例如,鄉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促進鄉村第一產業發展。此外,數字技術在鄉村文化、生態以及治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加快了鄉村振興進程。
鄉村信息化、數字化基礎設施較為匱乏。移動通信、5G、工業互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和人工智能、3S 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在鄉村地區并未大范圍普及。部分鄉村互聯網并未全面覆蓋,有調查顯示,信息基站多集中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地區,偏遠鄉村信息基站建設較為滯后,致使出現網絡信號較差、網絡信息傳送延遲等問題。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2.93 億。雖然農村網民數量不少,但是網絡信息技術和農村生產生活還未普遍實現融合發展,數字網絡系統也不夠成熟。鄉村原有的基礎設施并未隨著技術發展同步升級,生產和生活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較低。農業關鍵核心技術落后于發達國家,例如,農業傳感器和核心算法等智慧農業的應用技術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云計算、傳感網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結合度較低,農業科研成果適用性有待提高。
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具有較高信息化素養的鄉村居民,然而,現階段部分鄉村居民信息化素養與數字鄉村建設不相匹配。一方面,鄉村居民數字化、信息化意識薄弱。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致使城鄉人口結構失衡,據統計,2021 年全國外出農民工有17172 萬人,比上年增加213 萬人,外出農民工40歲以下人數占總人數的65.8%,鄉村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很多鄉村居民年齡較大,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對信息化技術接受能力較弱。2021 年社科院調查顯示,農民的數字素養相較于其他職業群體來說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鄉村缺乏信息化人才。數字鄉村建設不僅需要信息化能力強的專業人才,還需要具有引領作用的信息化素養較高的領導干部。盡管國家頒布了很多政策鼓勵人才返鄉,但目前數字鄉村建設中技術型人才和信息化能力強的領導干部仍然較為短缺。
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定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國家頒布一些相關綱領性文件,如《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在整體上對數字鄉村建設進行指導,但是現階段涵蓋鄉村數字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等各個方面的政策制度還未系統形成。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監督機制不夠完善,立法監管方面還存在空白。對于建設主體來說,缺乏監督管理機制,可能會出現部分建設主體態度不積極,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對于復雜的網絡環境來說,缺乏監管和約束,可能會導致良莠不齊的數據信息層出不窮,各種金融詐騙屢禁不止,網絡安全受到極大影響。此外,數字鄉村建設所參考的標準體系不夠健全,單一的數字鄉村建設標準不具有普適性,需要繼續探索具有差異性的建設標準。
完善鄉村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一是提高鄉村網絡質量。增加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基站數量,特別是一些地理位置較為偏僻的鄉村,將光纖和移動寬帶接入鄉村,提高互聯網的覆蓋率,加快推進鄉村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發展。在不斷增加網絡基站數量的同時,還要提升網絡的質量。推動5G 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逐漸彌補傳統信息技術的缺陷,使網絡信息承載量更大、傳遞速度更快。此外,還要促進移動通信基站的升級,積極做好數字化網絡維護工作。二是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鄉村原有的基礎設施相結合,使水利、交通、物流等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基礎設施向智慧化發展,推動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升級。可以打造全國范圍內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將各方面信息上傳至網絡;開發專門的農業信息軟件,促進軟件提檔升級,逐漸走向智能化和簡單化,提高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和透明性。例如,建設鄉村網絡信息服務站,利用專門的信息服務平臺為鄉村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農業數據資源管理、分析和運用,將信息技術融入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全過程,推動鄉村電子商務發展。此外,還要加大農業核心技術研發,如衛星遙感、物聯網等,以農業核心技術的創新發展,賦予農業生產更多推動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高素質信息化人才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一是要提高鄉村居民的信息化素養,使鄉村居民更全面地了解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向鄉村居民傳授信息化專業知識,并開展信息化技能培訓,增強其數字化專業技能。可以在鄉村廣泛開設數字化、信息化培訓課堂,針對鄉村居民發展需求進行信息化技能培訓。另一方面,鄉村基層組織要發揮引導作用,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的教育宣傳工作,改變鄉村居民保守固化的思想觀念,使鄉村居民主動適應鄉村數字化轉型。二是要重視鄉村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以關鍵人才帶動鄉村居民信息化素養提升。一方面,加大鄉村人才引進政策傾斜,通過提高人才的工資、福利待遇等物質條件吸引信息化人才向鄉村流動。政府可以加強與高校的合作,針對數字鄉村建設的需要,定向培養鄉村信息化人才,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僅僅依靠引進專業化人才不能滿足數字鄉村建設的需要,還要培養鄉村本土信息化人才。生長于鄉村的人才對鄉村風土人情較為熟悉,對他們進行信息化培養能夠使其更快更好地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工作中。
要逐步完善數字鄉村建設政策體系,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規范進行。一是要確定數字鄉村建設目標,以目標為導向,統籌全局,做好整體規劃。弄清楚為什么要建設數字鄉村、要建設什么樣的數字鄉村,以及如何具體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鄉村建設的基本問題為導向,分層次分階段制定數字鄉村建設的短期規劃和長期規劃。政府要承擔起數字鄉村建設的領導責任,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安排各個部門制定具體的工作規劃,不斷完善數字鄉村建設相關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基層組織在數字鄉村建設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基層組織要強化責任落實。在自然資源方面,基層組織要對鄉村自然資源做好統籌規劃,避免資源無效利用與浪費。在數據資源方面,基層組織要構建完善的數字化生活參與機制,使鄉村居民能夠平等地參與到鄉村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在宣傳機制方面,設立數字鄉村宣傳部門,廣泛宣傳數字鄉村建設的政策制度和數字化、信息化知識技能,加強鄉村居民對數字鄉村的認識。在監督機制方面,一方面,要完善數字鄉村建設監督機制,提高數字鄉村建設各項工作公開化、透明化程度,并完善基層組織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搭建信息化監督平臺,加強鄉村居民對基層組織工作的監督。在安全機制方面,推進數字鄉村法治化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規范,例如,鄉村數字化生產、鄉村數字化治理和鄉村公共數據平臺管理等方面的具體法律規范,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新時代我國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國家相繼出臺了數字鄉村建設相關政策文件,數字鄉村建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入鄉村建設能夠為鄉村帶來強大的發展活力,但是,目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還處于探索階段,鄉村數字化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多地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開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今后需要不斷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妥善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推動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