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茹
蜀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揚琴及古琴雙專業碩士生導師,亞洲揚琴協會副會長,中國樂器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會長,成都市文聯志愿服務團古琴分團團長。編著《川派古琴入門教程》《琴簫合奏曲集》《揚琴基本技能練習》等教材若干,部分音樂作品獲“第十一屆華語金曲獎”HIFI演奏獎、“2020年度十大發燒唱片榜”最佳古琴演奏專輯獎、“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物出版規劃入選獎等重要獎項。
蜀地自古多琴人。川派琴風激越、跌宕、拙樸,有如蜀山之奇險,蜀人之率直,素為琴界重鼎。古琴流派的形成受地域影響頗大,山川地理、民風民俗、語言特色及創派人的學識、教養、性格、經歷等皆是重要因素。萬緣聚合成就流派,近代川派概莫能外?
以前的古琴是香火式的孤傳,加之早時習琴之人寥寥無幾,艱難衰微的環境造就了琴人們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傾囊相授,既無可參考的教學實例,更無可遵循的學習軌跡。但我無疑是幸者,生逢古琴鼎盛時期,處于琴脈千載蜀地,又投師名門?,F今川派古琴的傳承多以師徒家傳為主,或以學院授習為綱。傳統門派私授個性色彩濃厚,保留著更多地域性特征和對琴曲的獨到理解,而音樂院校背景的琴人則被稱為“學院派”,更加重視系統性和兼容性,將傳統琴曲以更為科學的方式演繹出別樣風采。我的學院風格源于開指恩師曾成偉先生,以及李祥霆、龔一、成公亮、吳文光等琴界大家和我自身在授課中不斷摸索形成并鞏固的。學院派是我安身立命的基礎,亦是我汲納眾長時修葺神魂的內核。
川派的傳承過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懵懂稚子很難對高深的古曲產生興趣,沒有興趣就難以堅持。秉承著不怕艱難、不服輸的勁頭,我自編教材,把兒歌、唐詩編成古琴琴曲,用熟悉的旋律、詩詞帶動小朋友習琴的興趣,隨后再慢慢深入,加入更多技法,帶領孩子們漸入古琴優雅深邃的藝術海洋。但這一系列兒童古琴曲傳播范圍有限,基本處于自印自用的狀態,對知識產權保護十分不利,在古琴教材匱乏的年代頻繁被人盜版也無力追究。然而,“幸運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006年,我巧遇當時的中國書店出版社的社長于華剛先生,說起這樣的困境,為之后結下善緣。十多年來,一路見證著中國書店為古琴的傳播不遺余力,我十分欣喜終于有專業人士為古琴書籍的出版發行保駕護航,便也放下顧慮,全身心投入教案的整理編著中??恐鴱椙偃颂赜械暮阈?,歷時三年,用盡畢生的經驗為川派琴學鋪橋筑路、抱薪拾柴,使《川派古琴入門教程》成功面世。
琴學之路艱難崎嶇,琴學之境浩瀚無涯,非意堅心靜者不可得之。地域派別形成了古琴藝術“共崇雅正·百脈齊鳴”的特質,新時代下,川派古琴藝術應向更多層次和內涵的方向挖掘,宗 “蜀聲峻急,若激浪奔雷”,承“穩健豪放,樸實無華”之風,展蜀琴“峻急”之動力,彰“佛禮深悠、清虛空靈”,采各路琴粹落,使下指若勁風,出音如清玉。薄克禮教授曾這樣評價我的演奏:“既顯張力和對比,又傳渾厚與溫潤。藉由殊妙的音節,展現心如水上波瀾不動的平穩心態。奏之高情時,又內斂吸人,激情釋放,一曲收音,盡含純美?!边@亦是我所想表達:曲子如同花木,盡管妍姝相異,但其根脈都深植在川派古琴藝術的土壤下。而藝術的傳承好比一條河流,有溪流注入才能歸于大海,琴者應秉承“古之美者,承之;今之美者,揚之;外來之美者,融之”之道,使這古老藝術歷久彌新。愿你我如填海的青鳥,以飛石激浪的恒心,終成川派古琴之抱薪者,讓川派古琴藝術煥發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