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宇 李溫馨 張錕



張萬宇,李溫馨,張錕.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J].南方農業,2023,17(11):67-70,75.
摘 要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現農業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根據已有的文獻資料,結合河南省的實際情況,對河南省的農業現代化進行了評估。運用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選擇河南省14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按年度進行評分和排序,結果顯示:河南省2000—2010年間農業發展水平低,2005—2010年間農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整體上是向前發展的;河南省農業現代化在2010—2020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提出增加農業投入,加快建立跨地區經濟聯盟,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素質等提升河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評價;因子分析法;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1.017
加快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的基礎和支撐。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對于河南省的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結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理論和實際需要,從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消費水平、農投入水平、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業產出水平五個方面建立農業現代化水平評估體系,以河南省農業發展狀況為依據,選擇14個與農業現代化有關的指標,根據從2000—2020年《河南省統計年鑒》中采集到的資料,分析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并提出推進發展的對策。
1? 相關研究綜述
1.1? 農業現代化的內涵
崔凱(2013)認為,農業現代化是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其中所產生的生產關系、制度、技術等要素不斷發展和創新,最終不僅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全面發展[1]。張世昌等(2016)認為,農業現代化是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科學的管理水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和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來促進農業發展的動態過程[2]。蔣和平(2018)認為,農業現代化是在新發展格局下運用新思維、新技術和新舉措使農民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從而使農民最終成為一種職業的過程[3]。
1.2? 農業現代化的特征
張中亞等(2006)認為,農業現代化具有以下幾個特征:農業人口知識化,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村社會城鎮化,農業生產技術化,農業組織社會化,農業農村發展可持續化[4]。王乃明(2008)認為,農業現代化具備以下幾個特征:農業經營體制必須是家庭經營,多要素生產,改良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符合當前市場運作機制,實現形式多種多樣,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5]。
1.3? 對農業現代化的評價
學者主要從不同的指標體系構建或是從不同的層次對農業現代化進行評價。陳江濤等(2018)將農業現代化指標定為以下四個:農業生產效率,農民生活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農業生態環保意識[6]。鐘水映等(2017)運用基尼系數和鏈式估計等方法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階段性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逐年提高,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越來越小[7]。魯春陽等(2020)利用熵值法對河南省的農業現代化進行評價,發現該省農業現代化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進行設計,建立現代農業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農業產出水平、農業生產技術及教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四個層面對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分析[8]。
2? 研究對象概況
河南省是我國人口、經濟和農業的重要省份,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人口總數為9 88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00%;總產值為58 887.41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5.15%,其中,農林牧漁總產值為10 501.20億元,占全國總產值的7.14%。可見河南省農業發展在我國具有重要又特殊的地位。2000年,河南省糧食總產值為1 160.22億元,到2020年增加到9 956.35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由2000年的3 200元·人-1增加到2020年的18 000元·人-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農業發展的綜合狀況,2000年,河南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 315.83元,到2020年,達到了12 201.10元,表明河南省農業綜合發展狀況良好。
3? 評價指標
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衡量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標準。本文借鑒國內外有關文獻,并結合《河南省“十四五”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主要指標》,從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農民消費水平、農業投入水平、農業發展水平、農業產出水平五個方面,選取了14項與農業現代化有關的指標,建立如表1的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
4? 分析過程及結果
4.1? 判斷是否適合因子分析
對指數進行反映矩陣檢驗、KMO檢驗和巴特利特檢驗,通過檢測得到表2數據。可以看出,KMO的測量值是0.800,根據Kaiser指標,0.8~0.9是非常合適的,Bartlett球形測驗的sig為0.000,低于有效性測驗的顯著水平(0.05),這就說明拒絕原假設,變量可以作因子分析。
4.2? 計算特征值和貢獻率,提取主因子
通過計算,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公共因子進行提取,得到總方差解釋(見表3)。
公因子方差是多個因素方差的累積貢獻率。累積貢獻率越高,提取的公因子對原變量的解釋率越高,總體效果越好。根據特征值大于1、總方差解釋率大于85%的選取原則,前兩個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分別為11.609和1.218;且方差累計解釋率達到91.627%,各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率為82.426%和9.201%,符合過程累計方差的基本標準。因此,提取前兩個特征值作為主要因子。
4.3? 因子分類
一個指標對一個共同系數的負荷絕對值越大,那么該指標與這個共同系數的接近程度就越高。依次對各因子進行分析:第一個公因子F1與X1、X3、X4、X5、X6、X7、X8、X9、X10、X11、X12、X13、X14的關系最為密切,第二個公因子F2與指標X2的關系最密切。其旋轉后的成分矩陣具體結果見表4。
由表5因子得分協方差矩陣可以看出,這兩個因子是完全正交的,滿足公因子正交假設。因此,該模型是有效的。
4.4? 綜合因子得分
根據表6,可以得出農業現代化兩個主成分得分為:
F1=0.096X1-0.061X2+0.0921X3+0.093X4-0.076X5+0.30X6+0.094X7+0.087X8+0.094X9-0.062X10+0.081X11+0.092X12+0.076X13-0.067X14
F2=-0.139X1+0.697X2-0.085X3-0.116X4-0.109X5+0.405X6-0.152X7-0.022X8-0.131X9-0.184X10+0.053X11-0.098X12+0.108X13-0.121X14
由各因子的得分及各自的方差貢獻率,可以得出綜合得分:
FXD=(0.824 26F1+0.092 01F2)/0.916 27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函數,將方差貢獻率作為每個公因子的權重,經加權后得到最終的因子得分,并根據得分數進行排序,以反映各年的因子得分,從而計算各因素得分及綜合排名。如圖1所示,在2000—2020年之間,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2020年的得分最高,表明2020年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綜合得分逐年不同,呈逐年上升趨勢。以0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平均能力,0以下的年份發展能力則低于近20年的平均值,故2000—2009年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能力處于較低的水平,但是總體還是處于向前發展的趨勢;2010—2020年河南省農業發展能力則以一個良好的態勢蓬勃發展。
5? 對策
資金、土地、技術、信息、勞動力等各種傳統農村因素向城市單向流動,造成農村因素長期短缺,發展能力持續下降,這是造成“三農”問題長期存在的原因[9]。為提高河南省農業現代化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對策。
5.1? 增加農業投入
地方財政要加大對農投入力度,使其具有“乘數效應”。1)健全財政支農、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把重要的支農政策制度化、規范化;要構建多元化的籌資體系,拓寬農村金融支持的途徑。要創新新型支農形式,通過無償投資、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投資,吸納各種社會資金,充分利用農業金融的扶持和引導作用,通過稅收優惠、獎勵等多種形式,把社會資金引入農村。2)加大財政融資的融資力度。要健全現有的金融機構,擴大農村金融業務:各地區的農行是鄉村金融系統的中流砥柱,必須以農民為導向,以農村的實際需要為主導,構建面向“三農”的新型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為農民和企業提供人性化、便捷化、差異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5.2? 加快建立跨地區經濟聯盟,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率
建立和發展新型區域經濟聯盟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工程,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的各個層面,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要循序漸進、由淺到深,要把成立的區域經濟聯合體的目標與現實相結合,充分發揮其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從加入經濟聯合體中獲得實惠。建設以“公司+農戶”“基地+農戶”“合作組織+農戶”“黨建+農戶”“公司+農戶”為主體的區域經濟聯合體。
5.3? 加大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力度
1)加快發展生物技術創新中心,開發新品種,加快發展適應當地農業生產的農機設備;新科技平臺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契機。2)構建新型的農業推廣機構,全方位、多形式地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以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5.4? 加強農業教育,提高農民素質
1)正確認識農民的培訓需要,調動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2)培訓要與當地的農業發展緊密結合,使農民真正體會到培訓所帶來的技術結構的提升;還要積極開展多層次、多類型、多內容、多形式、多形式的農民教育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促進鄉村
人才振興。
參考文獻:
[1]? 崔凱,馮獻,郭靜利.“四化”同步推進的邏輯演進與互動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3(12):9-10.
[2]? 張世昌,李丁,惠丹.甘肅省農業現代化質量空間分異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2(2):107-113,120.
[3]? 蔣和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與未來發展思路[J].農業經濟問題,2018(8):51-59.
[4]? 張亞中,朱艷梅.對新形勢下農業現代化特征的重新認識[J].陜西農業科學,2006(1):98-100.
[5]? 王乃明.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特征[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5):513-517.
[6]? 陳江濤,張巧惠,呂建秋.中國省域農業現代化水平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2):205-213.
[7]? 鐘水映,李強誼,徐飛.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空間非均衡及動態演進[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7):145-152.
[8]? 魯春陽,文楓,張宏敏,等.基于改進TOPSIS法的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1):92-97.
[9]? 張錕.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N].河南日報,2019-04-24(11).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