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源

商標權(以注冊商標的權利為主,也包括未注冊商標的有關權利)及商譽、品牌權等相關權的交易平臺建設,是發揮商標權及相關權重要作用,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拓展市場的關鍵措施。在保障高效率創新、高品質生活,乃至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起著重要的支撐和鏈接作用。按照中央部署,全國各地正在加速創新資源的整合,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在各類知識產權要素市場建設上,特別是有形或無形(電子化)交易平臺構建方面,強調硬技術、文化財產權的交易是必要的,但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建設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一、準確把握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的角色定位
新征程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商標權及相關權對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的支撐效用。商標權及相關權必須在流轉中實現其價值。就整體的知識產權形態而言,經由“+互聯網”“互聯網+”,以及大數據、5G等技術的運用,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顯然不同于以往單一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即由“平臺”的搭建方,提供一個交易場所作為實體平臺,抑或設立網上虛擬的交易平臺,例如拍賣場地、在線競價系統等單一形式,而是交易主體深度融合、交易客體高度集成的更為高端的交易支撐體系。商標權及相關權活躍度高,其交易平臺更需要實現交易的便捷性,發現和尋找商標權及相關權真正的價值,這無疑會涉及相關主體的契合、客體的標的化,乃至一系列制度創設的配套。
嚴格意義上說,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是鏈接創新團隊、企業、網商、中介組織、咨詢服務機構等主體間的紐帶。有關商標權及相關權的權利人或擁有者等主體,作為交易活動中的資源供給方,將精心創造(設計、開發)、經營活動所形成的商標權及相關權,“鏈接”相關的交易系統,通過交易平臺去實現價值,以補償成本、開拓市場、獲取收益,并再度組織起新的資本投入到經營活動中,創造新的有效資源。創業者或者生產者、經營者,甚至部分消費者,作為交易活動中的資源需求方,則通過交易平臺,較為便捷地尋找到所需的商標權及相關權要素,這種交易中必然包含著創新的元素,以便與其他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強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上市融資、生產活動、經營活動。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的組建者、管理者、中介服務者作為平臺方居于中間的一方發揮著雙邊市場鏈接者的作用,起著重要的媒介、融合作用。通過供給方、需求方、平臺方的交互作用,推動商標權及相關權的順暢流轉,共同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二、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建設須突破已有思維定式
過往的和正在運行的一些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大多注重專利權、版權交易,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標權及相關權的交易,供給方較難與需求方有效對接。因此包含商標權及相關權的交易平臺,是升級版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有機組成部分,需要秉持“+互聯網”“互聯網+”思維,充分運用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星火認知、ChatGPT等)等技術的運用,使其具備柔性化的市場親和力,既能夠滿足當前商標權及相關權的交易的基本需求,又有著一定的前瞻性,并兼具足夠的開放性和彈性。同時,應從市場開拓、品質提升、技術發展、技術運用等實際的全流程上看待商標權及相關權的交易,例如品牌增值難題的提出與解決;構思中商標權及相關權的分項權能否整體交易;馳名商標的反淡化措施和維度增強。應當明確,對于細分的知識產權類別,一些交易平臺受到規模等條件的限制必然不可能全面實施,例如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商業秘密權等特殊類別。但全國性的、綜合性的或者跨區域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例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綜合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則應當包含商標權及相關權類別。
進一步地看,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生活資料,作用于生產、生活,絕非專利、版權、商標權及相關權的單一運用(固然在極個別的情形下,現實中存在著單一知識產權要素的運用),而是多種知識產權要素的集成運用。這些要素除需求方自身創造之外,必然要求綜合性交易平臺予以媒介并提供多方位的支撐。由此,涵蓋資源要素廣泛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區域層面的,會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各相關主體的搜尋成本,降低整體交易費用,提高平臺的效用,從而逐步放大平臺的思維空間,有為地遵循市場的邏輯,有效地發揮出資本的正向力量(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均涉及到商標權及相關權的交易),促進創新主體和產業活力充盈,面向高品質生活、面向高質量發展。
三、構建和完善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的制度機制
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交易平臺作為一種規范機制設計,必須為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提供交易場所、渠道、信息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等服務,需要在頂層設計上為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的組建、運營和發展提供科學的制度機制。從基本功能上看,要著力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強化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主體的審查機制。以提供注冊商標交易對象的供給方為例。從個別交易平臺實際運行的情形看,有極少數的供給方不守誠信,企圖利用平臺進行欺詐交易、虛假包裝。作為平臺的建立者、運營者自然十分排斥這樣的“提供方”,需求方也會對這樣的“供給方”予以抵制。因此,要通過前置主體資質審查、設立交易過程中的誠信檔案、交易后資質評估等手段予以規制。對于需求方也同樣存在著少量的不守誠信者,例如串標、圍標等不良行徑,需要通過法定或者規范的方法予以應對。對于交易主體適格性、行為合法性的把控,正是作為雙邊市場一種形態的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必須面對和有效解決的難題。
強化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對象的審查機制。作為服務商標流轉、商譽提升、一流營商環境塑造的專業性交易平臺(或者綜合性交易平臺涉及商標權及相關權的部分),其平臺方、供給方、需求方所面對的交易標的就是商標權及相關權,而參與交易的商標權及相關權要素也存在著權利穩定性狀況、信息虛假與否、質量高低、市場前景如何等問題。例如,有些使用頻率低、商譽不佳的商標權及相關權,往往更著重塑造所謂名牌以求謀取不當利益。如果不加以甄別,就會坑害需求方。為此,作為平臺方要真正建立起商標權及相關權的審查體系,通過檢索、比對和建檔,把不符合市場交易規范的所謂的“商標權及相關權”過濾掉,凈化平臺的交易空間。
強化交易平臺的自身管理服務。“互聯網+”條件下的平臺方,不能走早期階段的一般化、粗放式管理老路,而要采取現代管理手段推動平臺的高效運轉,維護涉及各方的交易安全。包括進行較為科學的交易規則體系的設計和執行;致力于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的信息化管理,同時兼顧供給方、需求方的個性化訴求;要特別做好中介組織,以及經紀人員隊伍的管理;做好交易資金流的管理;開展糾紛的調解,包括對接執法、司法的實際需求;提供全流程優質服務和功能反饋等等。
四、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建設要實現系統集成
打造交易平臺,并非一些個人或者企業(組織)通過組建、擴展原有交易平臺交易對象范圍等形式,搭建起一個“交易載體”如此簡單。靜態地看,交易平臺搭建起來容易,但真正的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建設才剛起步,還應在前期搭建起的基礎平臺上,持續投入,精心維護和不斷完善。
一是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針對交易平臺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既有來自商標權及相關權行業系統的,例如知識產權、市場監管、公共資源交易(招投標)監管、商務等管理部門,又有來自財政、稅收、金融、數據資源等部門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如此眾多部門的管理和服務,就需要全面實行負面清單、職責清單、權力清單制度,同時要實行首問負責制,讓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優質的管理和服務。
二是需要行政執法機構和司法機關的有力保障。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運作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行政責任、民事侵權糾紛,甚至于刑事案件,這些問題和矛盾要依法處置,就需要得到司法行政部門、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仲裁機構等在專業化的或者綜合性的法治保障。
三是需要投資者、監督者和平臺運維方等主體有力互動。商標權及相關權交易平臺,往往是多元主體參與建設的,其運行維護、功能優化和發展,不可能忽視投資者的利益,在接受有效的行政執法監督、市場監督之外,還要強化行業監督、社會監督,以防止其偏離平臺建設的目標。為此,要加強行業自律,優化管理規則,共同服務于營造一流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