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咸金君 韓范文

土地是糧食生產活動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生產要素,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前沿陣地,是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載體。經過多年的探索,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通過搭建數字化交易“云平臺”、創新交易方式、深化金融服務,在助力糧食生產“規模化”、土地流轉“市場化”、農村產權“資本化”、基層治理“民主化”等方面做出多項有益探索,在保障糧食安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規范交易”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
隨著城鎮化進程和農業科技的進步,以土地流轉為基礎的規模化、社會化、集約化種糧方式成為大勢所趨。解決土地流轉規范合法的問題成為影響糧食生產的重要問題之一。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作為全省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重要窗口,通過搭建農村產權交易云平臺,建立“省—市—縣—鎮—村”五位一體的市場體系,將村集體的土地資源與社會工商資本進行了有效銜接,打通要素流通渠道,推動閑散資源進入市場快速變現。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通過規范化的流程管理,建立全流程可追溯交易體系,對交易過程以及保證金進行監督,有效規避了土地流轉過程中決策程序不規范、合同要素不完整等合規風險,讓農民和承租方雙方利益得到保障,從根本上解決了供需雙方的后顧之憂,農民可以放心大膽地將無力經營或不愿經營的土地及時流轉出去,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可以及時獲得土地,讓土地“成方聯片”成為可能,使得有“化零為整”作用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有了“用武之地”。目前累計已有超116萬畝土地通過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規范流轉交易,交易總金額達150億元,在實現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的基礎上有效推動了糧食產業的落地和升級。
二、“價值發現”推動土地流轉“市場化”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杠桿”實現最優供需匹配,幫助種糧投資者找到質價匹配的土地,幫助農民實現“地盡其用”“地盡其價”是建設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根本意義所在。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充分發揮省級平臺資源整合優勢,明確平臺建設標準和要求,遵循“政策性定位+市場化運作”原則,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設模式,與全省各地市和縣市區政府共推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搭建起“省—市—縣—鎮—村”五位一體的市場服務體系;開發電子化交易信息系統,建成山東農村產權交易網,通過“實體平臺+網絡平臺”推動農村產權交易業務全覆蓋。通過全方位市場功能提升,交易平臺吸引和聚集了大量優質供需客戶和交易數據,將農戶、村集體與社會工商資本進行有效銜接,推動了更多社會資本流向農業農村,極大激發了農村“沉睡”土地的價值。截至目前,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共匹配供需客戶近21000家,撮合交易超12600筆,平均溢價率達60%,市場價值發現作用進一步顯現。如濰坊市昌邑市下營鎮六村581畝土地經營權通過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云平臺流轉交易,借助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信息發布、輻射范圍、客戶資源儲備和專業配套服務等優勢,吸引了十多家競買方前來競價,經過32分鐘共41次報價的激烈角逐,土地的年租金從最初的底價150元/畝上漲到500元/畝,溢價率高達233%,既為投資方順利找到土地,又為村集體增收101.7萬元,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收益最大化。
三、“產權融資”推動農村產權“資本化”
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也是金融業支持鄉村振興的重點。涉農貸款一直存在抵押物權屬不清晰、價值低和不良資產處置難的問題,導致銀行對涉農貸款的積極性不高,融資難、融資貴成為制約眾多糧食主體發展壯大的短板。為有效解決糧食生產融資難、融資貴難題,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大膽實踐,成功探索出“交易鑒證+抵押登記+銀行貸款+政策擔保+貸款貼息+風險緩釋+風險補償+不良處置”的農村產權交易融資模式,通過市場手段賦予以土地為主要代表的農村產權更多的“資本屬性”,撬動更多的金融活水注入糧食生產。土地公開規范交易后形成的價格,為銀行提供抵押物價值參考,解決抵押物價值難確定的問題;規范交易后形成的交易鑒證可以直接成為擔保機構保前盡調和風險評估的有效憑證,推動擔保機構敢擔、愿擔;抵押登記可以有效防范重復抵押風險,設定抵押后形成的他項權證可以直接成為銀行的抵押憑證;涉農貸款財政貼息后最低融資成本可降至1.925%,有效解決融資貴的難題;通過規模化流轉交易催生了大量糧食產業項目,項目建設需要的資金支持為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辟了農村金融發展藍海;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對涉農金融不良資產實現快速處置和變現,大大降低了銀行放款的后顧之憂。截至目前,通過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產權融資模式,共為規模化農業和糧食生產者提供金融支持達50億元,有效緩解糧食生產領域融資壓力和困難。
四、“數字賦能”推動基層治理“民主化”
建立村民廣泛參與的民主管理機制和有效途徑,提升村集體土地交易的群眾參與度,是推動基層治理民主化的重要路徑和提高村集體土地流轉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是落實“四議兩公開”和防止基層微腐敗的有效方式。
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搭建的數字交易云平臺,能夠將集體土地對外發包的過程實時展現在村民眼前,村民通過手機就能全程了解到自己村里土地的實時競價溢價、受讓方和成交情況,從源頭上改變了過去農村“桌面下交易”的原始狀態,杜絕了私下流轉造成的低價賤賣,有效維護了農民集體和農戶的合法權益,例如德州樂陵市孔鎮鎮馬萬春村“打包連片”土地流轉項目,因前期群眾對流轉價格、流轉程序有意見,鄉鎮政府、村集體決定通過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組織公開招標,吸引186人以手機“云競價”的方式前來競標,競拍的地塊原來承包費180元/畝/年,經鎮、村兩級商議設置底價300元/畝/年,最終成交價格達950—1300元/畝/年,平均溢價率291%,溢價最高標段從底價300元拍到1300元成交,溢價率達到了333%,每年為集體增收83195元,徹底解決了多年來村民因招標不透明引起的上訪問題,有效破解了村級小微權力監督難的問題,真正做到“干部清白、百姓明白”,也充分調動了基層群眾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積極性,推動集體土地流轉交易更加科學高效,順暢有序。
實踐證明,服務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離不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要素資源配置、金融場景搭建、維護基層穩定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下步,山東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將立足主責主業,以“讓天下沒有閑置的土地”為發展目標,全力構建以流轉交易為基礎、以金融服務為核心、以產業鏈配套服務為支撐的綜合性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全省糧食安全全力保駕護航。